張圣熒

摘 要:本文以緣夢公益團隊為例,探討了“高校+社區”雙載體的公益服務路徑。通過深入分析高校與社區的資源整合、服務設計與實施、以及成效評估,揭示了這一模式在促進社區發展、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以及提升高校社會影響力方面的積極作用。研究發現,該模式能有效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提高公益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它也促進了高校與社區的雙向互動,實現了共贏。為其他高校及公益團隊開展社區服務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社區;公益服務;緣夢公益團隊;資源整合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高校作為教育、人才、科技三大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要結合點,必須以有力的行動舉措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扎實的實際成效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高校作為廣大青年聚集的育人空間和人生價值觀培育的“培養基”以及眾多仁人志士展翅飛翔的“鳥巢”,為此,“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已然成為高校育人的四大基本功能,而“服務社會”更是培養高校青年學子融入社會的有效渠道。高校服務社會模式是將社會服務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相輔相成,是助力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服務社會內容和路徑的新探索,以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緣夢公益團隊為例,探討了“高校+社區”雙載體的公益服務路徑,引導學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教育表達方式,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實施路徑探究
(一)“黨團共建”:構建以黨員和團員學生為主要團隊成員的社區公益服務團隊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鼓勵師生深入一線參與基層治理共建,介入社區和鄉村的社會場域,通過與基層社區、村落建立互動關系,為“五型社區”建設及“和美鄉村”建設獻言獻策。高校師生結合自身所學的學科專業,投身于社區文化墻設計繪圖、村容村貌整治清潔、社區養老服務、鄉村務農幫扶、家風文化宣傳、村規條例制定等公益服務。
緣夢公益團隊以“公益緣夢,青春洋溢;心有夢,夢行動“為工作理念,以”心心之火,點燃夢想”為口號,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團隊現已開啟第十年的服務之路。近年來,在全國黨建工作的引領和帶動下,緣夢公益團隊不斷拓寬成員覆蓋面,主要成員除本團隊原有學生骨干力量之外,更是涵蓋會計學院各基層學生黨支部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和黨員、班級團支書等主力群體,已構建起“黨團聯動”的大學生校外社區公益服務團隊,為在校學生黨員及團員的培養和發展提供鍛煉考察的平臺。
(二)“校社聯動”:開展“小記者培訓公益班”和“智享樂-手機教程公益班”服務項目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高校學生群體將志愿服務意識和文化知識素養落實在為地方中、小學校“第二課堂”的義教志愿服務中,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建大學生義教團隊,與地方學校(中、小學)建立結對幫扶,提供美術、繪畫、音樂、體育等德育興趣類公益課程。緣夢公益團隊與當地社區(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張邊社區融愛家庭服務中心)搭建“高校+社區”公益服務合作模式,公益服務始終把“為社區群眾解決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構想創新。經走訪調研,發現當地居民以小孩和中老人為主,且社區及周邊政府組織開展的周末公益活動較少。緣夢公益團隊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周末課后時間,積極主動與張邊社區融愛家庭服務中心面向社區小孩和中老年人開展社區公益共建項目--“小記者培訓公益班”和“智享樂-手機教程公益班”。通過對項目成員招募、項目任務分解、成員培訓與試講、項目實施流程及項目調查改進的實施流程,確保高校與社區志愿服務聯動成效最大化。
二、實施意義與價值
(一)深化“三全育人”新內涵
服務社會是高校職能之一。高校注重服務社會,有助于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借助社會場域和社會資源,鼓勵高校學生深入社會開展服務活動,彌補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經歷薄弱的弱勢,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提供豐富的平臺和資源。其二,高校注重服務社會工作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社會地位和學校知名度。緣夢公益團隊結合服務理念,進一步將“進社會”活動著眼于社區公益服務,豐富“進社會”的活動形式,擴寬我校學生“進社會”的途徑和平臺。
(二)利用社區公益服務主陣地資源,發揮高校青年志愿力量
高校將公益志愿服務拓展到社會,需要得到社會各方資源的支持。以社區公益服務為例,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了解當地社區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習性,根據當地的民生問題對癥下藥,借助當地社區的政府資源和宣傳渠道,結合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團隊志愿者人力資源豐富等服務優勢和志愿者年輕氣壯、精力充沛等自身的特長,因地適宜, (下轉第64頁)
(上接第62頁) 有針對性地組織策劃實用性強、覆蓋面廣、可長期推廣的社區服務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促使高校青年志愿的力量得以充分發揮,在社區志愿服務主陣地中暢響青春之歌。
(三)培養當代大學生服務和奉獻意識
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將思政課堂的空間遷移到社區、企業、田野,為青年學生成人成才提供展示的機會和空間,進一步加強了學生信仰和理想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人翁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創新精神的培育和專業技能的運用。
對大學生志愿者而言,參加志愿活動是奉獻社會的直接表現。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工作,有機會為社會出力,盡一份公民責任和義務。二是豐富生活體驗的最佳渠道。志愿者利用閑余時間,參與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和活動,既可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親身體驗社會的人和事,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三是提供學習的機會。志愿者在參與志愿工作過程中,能夠培養自己的組織及領導能力,增強自信心及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技巧。
(四)營造和諧友好的社會主義新風尚
對社會而言,志愿公益活動具有以下積極意義:一是傳遞愛心,傳播文明。志愿者在把關懷帶給社會的同時,也傳遞了愛心與文明,并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諧的社會環境。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幫助的機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及關懷,減低彼此間的疏遠感,以此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志愿公益正是鼓勵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參與到服務社會的行列中來,借助個人的力量增強當地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效能,提高群眾對生活人文環境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以一個高校為服務主體,面向地方學校、校企單位、社區村落三個場域為服務對象,將義教宏志幫扶、學科專業宣講、基層治理共建三個領域為服務內容,以青年成長、產教互助、資源整合三個目標的實現為服務價值,促使服務主體和服務對象得到多種受益感悟。結合高校特點和社會主體需求,進而立足高校特點和社會主體的服務需求,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賦能社會服務的路徑選擇,形成具有可參考性、可持續性、可互動性的嵌入性服務社會模式。
打造以“高校+社區”模式大學生志愿公益服務團隊,通過大學生“進社區”參與公益服務,逐步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我價值和收獲認同感,同時通過發揮高校青年對公益志愿活動的力量,豐富和深化社區為群眾辦實事的服務內涵,增強社區服務效能。在如何基于高校固有的文化專業資源、群體人力資源等優勢的命題中,形成外生資源和賦能力量,并與服務對象的內生資源相契合,最終摸索及形成以促進內生力的發展為核心,動態發揮外生資源的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熊玉琴.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探究——以廣州工商學院緣夢公益團隊為例[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03):117-120.
[2]陳曉軍,張征,趙麗梅.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融入“三全育人”格局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06):56-60.
[3]裴蓉.雙減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務融入社區家庭教育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5):124-126.
[4]黃泳茵.“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志愿服務發揮實踐育人作用的多元探究[J].文教資料,2023(14):106-109.
[5]金菲.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獲得感的生成邏輯與提升路徑[J].大學,2023(19):82-85.
[6]卓方怡.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特征及影響因素——基于天津高校的實證調研[J].黑龍江科學,2023,14(09):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