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娛?杭玉潔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大量的農村居民進入到城鎮工作和生活。為了保證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父母在進城務工時會帶上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工作附近給孩子安排學校上學。但是,農村地區的孩子在融入新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部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較大困難,尤其是英語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基于學習場域創新的視角,建構英語活動場域具有重要的課程意義和實踐價值,也是提升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效果的關鍵教育方法。本文從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創新建構研究的背景展開分析,嘗試提出構建路徑。
關鍵詞: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創新建構
作者簡介:周娛,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杭玉潔,江蘇省無錫市東絳第二實驗學校。
在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活動已經成為目前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問題。隨著城市新市民的增加,新市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新市民子女上學難具體是指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不能實現教育資源均衡,不能確保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在貫徹九年一貫教育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學校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現實需要的發展,側重中小學之間的銜接問題,才能提升教育的質量。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對于缺少語言環境的新市民子女而言,其學習的難度更大。如果學生在進入新學校展開學習過程中,不能確保學習成績的提升,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圍繞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英語的英語學習,推進學習場域的創新建構,對于建設高質量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學習場域概述
學習場域具體是指在學校教育工作開展中,為學生開展相關學科的教學活動提供的科學、合理、易操作的物理空間。除了物理空間的構建,還指教師、學生、學材、環境之間的關系空間構建。這兩種空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指向學生的學科教育活動。在中小學銜接的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比較順利地從小學生過渡到初中生的角色轉換,是目前教學工作中需要教師重點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為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構建學習場域,對于提升新市民子女的英語學習,縮短教育資源不公平造成的學習差異問題,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二、九年一貫制相關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個地區都開辦了一批小學和初中聯體辦學的九年一貫制形式“實驗學校”。目前,我國已經取得了九年一貫制學校與單設小學、單設初中三駕齊驅成果,共同支撐起了我國龐大的義務教育體系。九年一貫制辦學的推進,具有眾多的優勢,不僅能夠減輕學生升學的壓力,還可以實現學校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展開一體化辦學的探索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具有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推動我國教育體制完善的雙重作用。
三、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創新建構研究的背景
(一)學校背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市民的子女涌入無錫,進入新學校進行學習。該類學生原先的生活、學習環境各不相同。因而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和能力參差不齊,明顯低于本地原住居民子女。同時,新市民子女在小學和初中學段的英語學習中存在難以銜接的現象。在具體研究工作推進的過程中,以本校的學生為例展開分析。本課題組所在學校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市民子女比例高于90%,因此,與原住居民子女之間、學段之間呈現了顯著的英語學習差異與問題。為了減少新市民子女與當地學生之間的英語學習差異,必須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問題展開相關研究工作,才能縮短學生英語學習之間的差距,進而構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活動。
(二)時代背景
新課標強調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此外,在教育工作推進中,還要求加強學生各個學段的銜接,積極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營造積極的課堂生態、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積極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的英語學習成為課題組重點研究的問題。為了保證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能夠迎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需要改革現有的教育模式,分析現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培養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只有為學生提供更為適切、更有場景感、更有實際意義、更有融入感的各類英語學習環境,才能幫助新市民子女減少對新環境的陌生感,自然地實現英語學習的銜接,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提升新市民子女英語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以場域理論為引領,以九年一貫校英語學習場域建構策略研究為焦點,探索改變當下英語教學中的知識和考試,并且以輕能力和實踐的現狀的理論支撐展開研究工作,是目前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措施。此外,積極建構充滿意義的學習場域,形成九年一貫制下的新型教與學生態,才能達到培養新市民子女在英語學習場域內形成良好習慣,從而確保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熟練應用英語,發揮英語學習的語言作用。
(三)研究規劃
在具體落實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的創建工作過程中,教師研究的重點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場域理論較多運用于社會學,對學習場域的研究實現了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但是,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學習場域的研究存在數量不多、不成體系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突破。其二,九年一貫校的研究重點在辦學模式、管理模式、教學模式三個層面上,而目前還沒有將九年一貫看作學習場域的研究。國外的研究重點則在于實現區域教育的公平上,國內與國外研究中對九年一貫校背景下學生學習模式的探索還比較少,需要加強。其三,新市民子女教育方面的研究聚焦在相關政策解讀、新市民子女的學業發展和家校教育這三個大方向上,需要在學習場域創新建構中進行結合。
四、推進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創新建構的路徑
在推進九年一貫校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創新建構活動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合理利用學習場域中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分析教師、學生、學才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特定的教育目標和任務沖突、矛盾與競爭、誘發英語教學活動動力系統的生成等,為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行為做出一些創新的舉措,以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及時趕上學習的進度,完成該階段的學習任務。在展開學習場域創新建構的過程中,具體在某一個學校具體化的實踐中,教師需要圍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來充分考慮,才能確保英語教學活動的場域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具體研究活動開展中,需要倡導教師做好基于生態環境的物理空間和關系空間的改造,基于素養效能的評價標準和認知工具的開發,基于結構統整的活動設計和校本教材創編。
(一)分析學生現狀,構建兩種空間的課程
1.合理設計物理空間。在展開英語學習場域的創新建構活動中,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布局學校的物理空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動,才能更好地幫助新市民子女融入新的學校環境。在設計物理空間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愛德華·霍爾博士空間劃分的三種類型——固定特征空間、半固定特征空間和非正式空間進行設計,保證物理空間設計的合理性。為了確保物理空間設計的科學性和可執行性,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和學習行為展開分析,在充分掌握學生具體學情的基礎,進行物理空間的構建,才能保證物理空間構建作用的發揮。教師在調查分析學生實際狀況的過程中,可以采取進行師生問卷、訪談、測評、觀察現有英語學習場域的方法獲取學生的具體狀況,然后結合學校的現有教育資源進行物理空間的構建。其次,教師可以創建數學學習“1+4”室的物理空間,即利用各種物理工具和英語符號將學生置于文化情境的場域之中,學生身處一定的環境氛圍之中,必然會受到該環境的影響。“1室”是指普通教室的“英語化”改造,在普通教室配置英語教學活動需要的教具柜、學具柜、展示板、和英語教學活動的互動平臺(多媒體終端設備)。“4室”是指實物操作室、模擬探究室、“E”學習體驗室和創客教室。配置各類英語教學活動需要的器具,以保證教學效果的提升。
2.關系空間的和諧共生。關系空間是指英語教學活動場域的形態表征,也是課堂教學形式中的目標歸宿。關系空間屬于課堂實踐是英語活動場域建構中的難點,無論是從課程構建還是操作內容的處理,對于學校而言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首先,能夠有效增強教師對關系空間課程化實踐的理解,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的內容;其次,通過關鍵詞加深對應解析四種關系的了解,從而推進關系空間在活動組織中的具體落實,對于構建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最后,通過課堂觀察實現關系空間成效的檢驗工作,然后依據關系空間確立英語教學的評價因子;進行課堂觀察,最終生成評價報告,促進良好關系空間的生成。
(二)以課程為支撐,開發認知工具
在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提升教師對教學環境的認知能力,能夠有效貫徹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活動的結合,從而緩解學生學習英語課程的壓力,降低學生英語學習的難度。在英語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專注于英語學習方法的體驗,把英語學習方法提升到一般科學方法的高度。通過對英語活動的特質和學校的教育教學背景進行分析,認知工具開發作為英語教學活動場域建構的有力支撐。在認知工具分析中,可以將認知工具分為傳統認知工具和現代認知工具兩種。在具體英語教學活動場域建構中,更多的是利用基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現代認知工具,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比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基于學生英語學習素養,進行校本教材研發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大部分教學行動都是圍繞教材開展的。但是,由于新市民子女在九年一貫制教育中的前一階段接受的教學活動與新學校的教學活動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以當地學生的學情設計的教材展開教學活動,學生會出現學習壓力過大,不能跟上教學進度的問題。因此,基于學生英語學習素養,進行校本教材研發工作,是推進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的創新建構活動,確保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首先,研制備課模式。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課程,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學生的英語表達,才能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在備課模式研究中,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其次,制定英語活動觀察量表。分場域創新設計、英語活動設計、學生學習習慣三個板塊研制英語活動觀察量表,并且在教研活動中進行觀察和制作統計報告,以便分析學生和教師的行為,改進教學模式;最后,編寫英語活動校本教材。編寫基于學習場域創新的英語活動校本教材,是確保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重要方法。
五、結語
在城鎮化發展中,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各類生活基礎設施方面,教育資源的差距也在逐漸擴大。隨著更多的人群進入城市務工,新市民數量呈現擴大的趨勢,且越來越多的新市民逐漸認識到城市與鄉村之間教育的差距,更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中接受教育。由于城市和鄉鎮之間的教育存在較大差距,鄉村的學生大部分存在基礎薄弱等問題。尤其是英語學習成績差距最大,導致進入新學校的鄉村學生不能較快地融入學校的教學環境。英語學習場域的創新建構,能夠為新市民子女的英語學習創建一個適宜的環境,從而幫助這些學生更快地融入學習活動,達到提升英語學習成績的目的。因此,基于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展開新市民子女英語學習場域的創新建構活動,對于提升教育質量,辦好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葉存洪.九年一貫制學校:九年需“一貫”[J].江西教育,2022(42):53-55.
[2]李元輝,古德英.九年一貫制教育發展研究[J].教書育人,2020(20):14-17.
[3]宋世云,張紀元.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探究[J].中小學校長,2015(6):4-6,9.
[4]楊雯.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J].科技展望,2016(18):349.
[5]劉陽.以戲塑人:建構指向學科育人的小學英語教學場域[J].教育,2021(41):46-48.
[6]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徐洪智,董堅峰,覃遵躍,郭鑫.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41-49.
[7]鐘萍.新媒體時代的學習場域建構分析:以學習直播間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2(6):89-91.
[8]任瓊,郭偉,畢超峰. 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