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的核心素養要求,分析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不足的表現,探討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提出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結果表明,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核心素養方面均存在不足,且受到教師、學生、智慧教育支持條件三個因素的影響。針對這些影響因素,筆者提出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為: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減輕教師非教學負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拓寬投資與交流渠道,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關鍵詞:核心素養;有效性;初中英語;農村
作者簡介:陳春(1982-),女,貴州納雍人,貴州省納雍縣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是基礎教育領域落實新理念、重構新態勢的重大舉措。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落實“雙減”政策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路徑。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探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路徑,對于初中英語教學教法創新有著重要作用,成為當前初中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研究表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法,可以提高詞匯量、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引入生活化元素,運用合作討論的教學方法,布置多樣化的隨堂作業,是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將英語教育與“互聯網 +”融合,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對提升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煽闯?,已有研究較多關注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路徑,但該有效性分析未對標新課標,且對影響該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不夠深入,進而使得實施改進的行為主體不明,導致提出的策略不易付諸實踐。
綜上,筆者對標新課標中提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核心素養要求,以提升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目標,分析了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不足的表現,探討了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提出了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希望研究結果能為提升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和落實“雙減”政策提供些許參考。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不足分析
對標新課標中對七至九年級學生提出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核心素養要求,分析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不足的表現為四個方面。具體如下:
(一)語言能力方面
1.感知與積累不足。一是不能正確識別不同語調與節奏等語音特征所表達的意義,如習慣性將一般疑問句讀為降調,或在閱讀短文時不懂換氣、停頓、斷句等技巧。二是對常用的詞語搭配積累不夠,如在寫作過程不能準確區別“like doing sth”和“like to do sth”的用法。三是對句子結構特征不明晰,如不能劃分句子結構,因此很難進行句型轉換。四是能讀懂語言簡單、主題相關的簡短語篇,但提取歸納關鍵信息和理解隱含意義的能力較弱,如九年級學生能讀懂簡單的記敘文,但對文中why、how等關鍵信息的歸納判斷能力不足。
2.習得與建構能力薄弱。一是圍繞語篇記錄重點信息的能力有限,如學生在聽、讀完一段材料之后,不會歸納記錄重點信息,因而抓不住文章中心思想。二是不能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而常用與英語諧音的漢字幫助記憶單詞,導致單詞讀得不夠準確,如將“good morning”批注諧音漢字為“鼓搗摸擰”。三是不能歸納學過的語法規則,如不能完整歸納教材中零散出現的名詞復數形式。四是不能較好地應用簡單的連接詞建立語義聯系,如漢語里常用“因為……所以……”表達因果關系的連詞,學生通常根據漢語習慣,生搬硬套地把because和so 一同運用到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句里。
3.不擅長表達與交流。一是不能運用基本正確的語音、語調、詞匯連貫地與他人進行日常交流,如學完日常用語表達后,不能學以致用地運用學過的英語日常用語進行日常交流。二是不能靈活選用不同的句式結構進行書面表達,如口語中的“I am ×××”,學生在書面表達時就不會用“My name is ×××”來替換該句型。
(二)文化意識方面
1.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不足。一是不能通過簡短語篇歸納中外文化信息,如不能歸納中國的“Spring Festival”和西方“Chrismas Day”的異同。二是不具備比較、判斷文化異同的基本能力,如學習歐美國家進餐禮儀的語篇后,不會比較和反思“中國人用筷子、印度人用手抓、歐美人用刀叉”這三種不同進餐文化的根源和異同。
2.調適與溝通能力不足。一是對不同國家人們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和交際方式不了解,如中國人點頭表示“同意”,而印度人點頭則表示“不同意”,學生不了解中印兩國人民之間的交際方式差異。二是學生不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如不能用英語進行書面介紹家鄉的各種節日文化。
(三)思維品質方面
1.觀察與辨析能力薄弱。一是辨識信息之間相關性和把握語篇整體意義的能力弱,不能通過辨識句子中的關鍵詞來理解句子的主旨大意。二是不能辨識語篇中的銜接手段和判斷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不能辨識however、although等連詞的銜接作用,也不能判斷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并列、轉折、因果等邏輯結構。
2.歸納與推斷能力不足。一是不能整理、提煉語篇中關鍵內容和主要觀點的能力。二是不能根據語篇推斷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動機,不能根據語篇內容推斷人物的喜怒哀樂或行為產生的驅動力。三是不能從多角度推斷語篇的深層含義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如在學習環保主題的語篇時,學生主要側重于掌握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而不會上升到推斷出該語篇蘊含的環保教育意義。
3.缺乏批判與創新思維。一是缺乏對語篇內容或觀點進行合理質疑的思維,如學習議論性語篇后,不能對其中有爭議的觀點進行合理質疑。二是缺乏對語篇內容和作者觀點開展評價的能力,不能判斷語篇內容和作者觀點的正誤。三是不能根據指定條件進行改編或創編。
(四)學習能力方面
1.大部分學生不樂學、善學。一是對英語學習無持續性的興趣和目標,學生在七年級時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明顯高于八九年級的現象。二是對英語學習沒有自信心,如課堂提問時多數學生不主動回答問題。三是沒有克服英語學習困難的勇氣,英語學習最難在于要持之以恒地復習和鞏固已學內容,學生往往缺乏堅持學習的勇氣和習慣,進而導致英語水平每況愈下。
2.選擇與調整學習規劃的能力不足。一是不能合理安排英語學習任務,如早自習時段是朗讀英語的最佳時機,但多數學生卻沒有抓住這段美好時光。二是不能主動反思英語學習中的進步和不足,對教師批改作業后反饋的問題置之不理、重復犯錯。
3.合作與探究能力偏差。一是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意識薄弱,如教師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時,多數學生總是借助成績好的同學完成該任務。二是主動探究發現學習中問題的能力較差,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積極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影響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教師因素
1.教師專業素養偏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素養高低對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影響。在一些農村中學,由于教育資源的缺乏,一些小學教師中途進修多則4年,少則2年的英語就轉入英語學科的教學,一些教師則是在自學了一段時間英語后也加入了英語教學的隊伍,這就導致一些教師知識素養較低,在教學中沒有足夠能力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2.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因為工作環境不夠理想,或認為評職晉級難度過大、工資待遇不高,對教學工作產生懈怠,也難以做到愛生如子。在工作中也不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對教學內容不會展開深入分析講解,導致課堂枯燥無味,學生不能真正的吸收課堂知識,更談不上從課堂上汲取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價值觀等英語學科營養。
3.教師非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教師每學期要完成的非教學工作資料繁雜多樣,如“師德師風”(一月一反思)、“防性侵教育輔導”(每周一次)、“留守兒童走訪”(每周一次)、萬字讀書筆記等資料,每周至少需要2個工作日才能完成這些工作,導致教師用于充分備課和教學研究的時間被嚴重擠占。
(二)學生因素
1.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的實施效果。不同學生對英語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生小學學過部分英語,到了初中對于學過的知識點學起來會比較輕松,容易對英語產生興趣,主動性、積極性較強,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夠獲得很好的成績;有的學生因為來自農村小學,到了初中就會產生一種恐懼、自卑心理,對英語學習缺乏自信心,尤其是遇到一節課有超過15個新單詞的課程,就會處在記憶單詞和理解課文的焦慮中,更談不上從課堂上獲取學習方法和相應的價值觀等等,這樣一來,如果一天落下哪怕一個單詞也會導致成績不理想。
2.學生家庭教育缺位。一是家長缺乏科學教育孩子的意識和能力。當前,農村學生家長多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不足,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導致對孩子缺乏科學、規范的教育。二是家長對孩子的監管和輔導缺失。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大潮中,許多農村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家中的孩子學習無人陪伴、監管和輔導,學校與家長不能及時就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家校合作育人路徑不能有效達成。
(三)智慧教育支持條件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英語教學活動應當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不斷創新,智慧教育支持下的英語教育方式應運而生。智慧教育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英語知識、檢索語篇內容、探究學習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培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也是影響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當前,農村初中英語教育在智慧教育方面還存在兩方面問題:
1.智慧教學設備不足。一是已有教學設備陳舊老化,硬件設施不支持現有智慧教育資源。二是缺乏智慧課堂設施設備,難以統計學生的抬頭率、看手機率、專注度、離席率等指標自動檢測和智能統計,從而較難根據這些數據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跟蹤和輔導。三是缺乏智慧學習系統,不能實現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控學習內容難度,定制個性化教學方案。
2.智慧教育人才短缺。一是教師知識陳舊,對智慧教育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原因在于,伴隨農村人口城鎮化大潮,許多年輕能干、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都被招考進入縣級以上中學或高薪私立學校,而留在原學校的多為年齡偏大或能力不足的教師,對日新月異的教育理論知識更新不及時,因而難以支持智慧教育需求。二是擁有智慧教育技術的新進教師缺乏教學經驗,難以將智慧教育技術真正用于課堂教學。近年,農村教師隊伍主要是通過招考特崗教師的方式補充,這些新進教師剛從高校畢業,熟悉多媒體應用、課件制作等智慧教育基本技術,但缺乏教學經驗,不能將智慧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導致難以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提升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一)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減輕教師非教學負擔
1.開展“拉練式”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對農村初中英語教師開展“拉練式”培訓,即派出胸懷大局、肩負責任、精通業務的骨干教師接受專業培訓,接受專業培訓的教師在返崗后對本校其他教師開展二級培訓,接受二級培訓的教師再開展三級培訓,以此類推,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
2.關心教師成長,重樹教師的教育情懷。一是關心教師專業成長。在評先選優名額分配比例上向農村中學傾斜,在評職晉級時對農村中學教師降低標準要求。二是激發教師的專業信仰。通過弘揚尊師重教文化、樹立師德模范榜樣等途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教師職業與教師事業的關系,潛移默化地提高職業認同感,進而激發專業信仰。
3.設立專人專崗,減輕教師的非教學任務。關心教師身心健康,設立專人專崗完成非教學工作任務,讓教師從繁重的非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專心完成教學任務和從事教學研究工作。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
1.創建“老師微笑、學生自信”的課堂氛圍。作為教師,無論在課外有多不愉快,在進入課堂后都要保持微笑,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對于沒有勇氣回答問題學生,不直接反饋答案的正誤,而是從勇氣與膽識方面鼓勵學生,喚起他們的自主意識,鼓勵他們勇于回答問題。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要用和藹的語氣反饋正確答案,讓他們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
2.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為中心”教學理念,踐行“學為中心”教學思想,認真分析學生學情,關心學生成長,尊重學生人格,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針對學情,可以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實施討論式、探究式、項目式教學方法,多開展評判式閱讀訓練,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實現師生互動,從而達成教學相長的目標。
3.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增強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對于留守兒童家庭,教師要發揮QQ、微信等網絡平臺功能,打通家校溝通渠道,向學生家長推送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視頻,讓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在線上共同觀看和討論,共同就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及時幫助和改進措施。此外,在春節或農忙季學生父母返鄉期間,教師應增加家訪頻次,對家長做家庭教育輔導。
(三)拓寬投資與交流渠道,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1.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智慧教學設備投入。爭取政府投資、企業捐贈、學校自籌相結合的投資方式,多渠道籌集智慧教育設備投入資金,更新或購買智慧教學設備,確保智慧教育硬件投入不落后。
2.加強與優質中學的交流與合作,以提升農村初中英語教師的智慧教育綜合能力。加強與經濟發達的?。ㄊ校﹥炠|中學的交流合作,爭取這些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方面有所幫助,并尋求優質學校對農村中學教師開展智慧教育知識、技術、理論等方面的培訓,以此大力提高農村中學教師的智慧教育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芳.“雙減”背景下有效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策略[J].校園英語,2022(25):145-147.
[2]藍觀平.中學英語評判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6):39-43.
[3]李佳.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4):214-215.
[4]李蓉.“雙減”政策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校園英語,2022(20):31-33.
[5]李山.英語語言教學改革與創新:互聯網+教育探討[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6]梁穎珊.基于教育信息技術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分析[J].中國高??萍?,2017(S1):96-97.
[7]劉芳.如何有效提升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分析[J].校園英語,2022(37):153-155.
[8]容中逵.減負關鍵在于提升教學有效性:論“雙減”所引發的傳統教學論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22(7):69-76.
[9]唐興萍.關于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英語教學水平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3(3):199-202.
[10]袁敏.提高鄉鎮中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84-85.
[11]張曉潔,楊莉,安富海.從“構成”到“生成”:“雙減”政策實施的生產論證成與路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88-93.
[1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