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提質增效的背景下,教育評價是撬動教學質量提升、實現育人價值的杠桿。作業評價是學校促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折射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專業水平的名片,也是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關鍵點。有效的作業評價有助于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作業評價雖是小切口,卻大有可為。
關鍵詞:中學英語;作業評價
作者簡介:周龍拿,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學。
一、高中英語作業評價的現存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高中英語教師常常花大量的時間批改作業,然而作業評價應有的功能并未真正發揮出來,總體實效性并不強。就目前的高中英語作業評價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評價主體單一,缺乏綜合性
在當前大班教學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進行作業評價時,常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評價作業結果的對和錯上,很少關注其他方面的情況,也無法在作業評價中對學生進行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評價。此外,對話強調的是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和教師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主體單一的作業評價,缺少師生、生生、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與對話,不利于激勵學生進步,更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單方面的評價會造成評價范圍狹窄,評價功能無法凸顯。
(二)評價形式單調,缺乏靈活性
新課標要求作業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然而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大多數的作業評價是對作業進行簡單的對錯判斷。這樣的評價沒有針對性,不利于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無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三)評價標準片面,缺乏差異性
目前的作業評價側重對學生的智力因素進行評價,很少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進行評價,且所有學生的作業均參考同一個評價標準,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抹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浪費了大量有價值的教學引導機會。
二、高中英語作業評價的問題析因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有關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漸多,但是作業評價還未真正引起重視,系統的研究成果不多且未得到廣泛的借鑒使用。此外,學生以及家長也對作業評價有一定的誤區,不了解學生互評、展示分享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很多學校管理暫時也還沒有完善的評價機制。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不足,加之外部支持不夠,導致目前的作業評價存在諸多問題,未能發揮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提升英語教學效果的作用。
三、高中英語作業評價的改進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作業評價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即使是學生自評、互評,也需要教師的專業指導。教師對于作業評價的理論認識和專業能力直接影響作業評價的效果。因此,英語教師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強作業評價的相關理論學習,積極參與各種教學研討并開展研究,備課時也要結合教學目的以及學生實際,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作業設計和作業評價。同時,結合實踐,深化反思,不斷改進,優化提升。
(二)采用“3+X”作業評價模式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結合相關的課題研究和專家建議,筆者建立了“3+X”的作業評價模式。“3”主要指作業評價的三要素: 評價主體、評價形式、評價標準;“X”則指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形式的多樣、評價標準的多維。
1.多元融合的評價主體。改變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學生從被動的評價者變成主動的評價參與者,對自我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自我鑒定、自我反思。同時,也可根據作業類型,安排學生之間互評。學生可以通過同伴互評進行橫向的比較與學習。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中也更愿意接受同齡人之間的評價反饋意見并向對方學習。互評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反思自己的作業完成過程和作業完成質量,并從同伴的作業高中習到一些好的作答習慣與答題技巧。
讀后續寫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筆者以TSCA評價理論為指導,基于教材的使用,融入讀后續寫,每周從學生的讀后續寫作業中,挑出2-3篇供學生互評,并最終評選出“每周美文”。實踐中發現有些學生互評時容易把關注點都放在對方的語法錯誤上。所以,筆者適時引導學生從續寫段落中內容的合理性以及上下文的銜接與連貫等去評價作業,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并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提高自己對關鍵信息、語言特點和語篇結構的把控能力。因此,師生共評時,教師是學生的“腳手架”,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而不是“放羊式”的自評或互評。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評、互評,可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此外,教師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作業評價中。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的主題是食物,教師可布置學生動手烹飪一道家鄉美食,并進行英文介紹,以短片形式拍攝,拍攝過程中可請家長幫忙指導。學生提交作品后,可請家長針對學生完成作品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動手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人工智能也將成為一個新的評價主體。人工智能可以將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評價融合到一個統一的數字化作業評價系統,并進行智能化的統計、分析,從而使多元評價主體的評價形成合力,讓作業評價更加立體、全面、高效。與單純的人工評價相比,人工智能可以記錄學習者大量的學習活動信息,這可以生成學習者的“學習地圖”,既可以直觀地為學習者提供其學習進度等方面的信息,又可以直觀地對其能力與素養的發展與現狀進行圖形化的展示,甚至可以預測其發展趨勢。人工智能通過對學生作業的綜合評價,可判斷出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能力發展水平,并以此為依據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二次輔導提供建議,從而更好地發揮作業評價的反饋指導作用。
2.多維化的評價標準。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的智能排序和組合都有所不同,所以評估方案如沒有考慮個體之間的差異、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專業知識的多樣化,就會逐漸落后于時代的需要。因此,在承認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英語作業評價也應“因生施評”。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實施分層評價,在每個學生已有的基礎上確定最近發展區。例如,在英語單詞的默寫小測中,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的達標分數線。一段時間后,再根據學生的能力,動態調整評價標準。在分層評價中,不僅要橫向對比,也要縱向分析學生個體的進步。同時,作業評價要改變以知識應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為主的評價標準,轉為兼顧學習素養、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多維評價。例如,教師可在學生的課時作業后面增加評價反饋表(如表1),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
教師也可設計一些更加專業和科學的評價量規。但是,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前,需要對評價量規的使用方法進行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質量地使用量規,這樣評價的結果才更加科學、有效。
此外,借助信息技術,可分析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對學生作業完成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信息,即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學生的學習素養進行較為全面和科學的評價。
3.多樣化的評價形式。
(1)個性化評語。在評價學生的課后作業時,教師除了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簡單的對錯評價外, 還可通過文字或符號、圖標施以評價,與學生進行多維交流,鼓勵學生,增強其學習自信。如果教師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作業情況給出具體、有針對性的評語,那么作業評價將會更加精準。在批閱學生的作業時,大部分英語教師習慣通過劃線方式指出學生的錯誤。但是學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業時,還是不知道自己具體錯在哪里、為什么錯、怎么改。其實教師可以和學生約定一些簡單的符號或縮寫來表達錯誤的原因。比如在劃出錯誤的地方補充以下縮寫:“se”(spelling error)代表拼寫錯誤,“le”代表邏輯錯誤,“ge”代表語法錯誤等。學生在訂正作業時,就能快速找到問題所在。此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出個性化的作業評價語言。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在評價作業時,應更注重過程性評價。例如,有些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進行讀后續寫時,會出現較多語法錯誤,教師不能單純以語言層面來評價他們的寫作,特別是在練習初期,更應該以鼓勵為主,從卷面書寫、段落邏輯結構、故事內容等方面去挖掘其中的閃光點,增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興趣。
此外,作業評價中評語的關鍵點在于怎樣在批改時表現出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尊重,并提供有價值的建議,給予其學習啟發。例如,在以TSCA評價理論為指導的讀后續寫中,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要認真細致地通讀,盡可能不要大篇幅地刪除段落,要使用商量的口吻以示尊重。提出的建議要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避免寬泛的用語。教師可通過提問或提示不同的思考角度等方式啟迪學生。可參考使用“三明治”評價法進行作業評價:指出好在哪里,進行積極肯定;不好在哪里,指出不足;如何改進,鼓勵指導。
(2)作品化展示。教師可將學生作業作品化,并分別進行班級、年級和校級選拔,搭建平臺讓學生展示交流,讓學生得到積極的評價,充分強化學生展示自我的過程,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將學生朗讀課文的錄音制作成“晨讀美文集”,通過可供掃描的二維碼或各種網絡平臺展示出來,讓多元的評價主體去欣賞他們的作品,并評選出“好聲音”。此外,在以往倡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新課標新增要求培養學生“看”的能力,教師可將學生作業制作成與英語有關的視圖作品集,如英語繪本、英語宣傳手冊、英語連環畫、英語網頁設計、英語微電影等。學生在展示交流中感受到成功,增強學習自信心,提升作業完成興趣。
(3)趣味性競賽。英語學習中,常常有記憶性作業,如背單詞。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掌握背單詞的技巧外,也需要采用一些靈活的、有趣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利用希沃等平臺軟件中的游戲,開展“我愛背單詞”等活動,游戲競爭的評價方式充滿趣味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深受學生喜歡。
總之,在實施作業評價的過程中 ,教師要以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為導向,根據各階段的教學特點和評價目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開展多樣、科學、合理的評價活動,如描述、展示、對話、游戲、制作思維導圖、演講等非紙筆測試活動,并設計成長檔案袋、數字化學習數據收集和分析等評價方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并結合終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
(三)調試評價環境
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實際和學情,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為有效的作業評價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要強化科研引領,積極開展以有效的作業評價為導向的校本教研活動,集全員之力,解決作業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最后,學校應該積極創設條件,為教師提供外出培訓交流的機會,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優化評價環境。
四、結語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進,在“教—學—評”一體化的指導下,高中英語教師要加強自身修煉,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選定具體的、科學的、全面的作業評價模式,發揮評價的激勵、指導和促學功能,助力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唐承琳.初中英語作業的科學評價和有效反饋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4(9):73.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高中英語讀后續寫及評價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FJJKZX21-2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