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師不僅承擔著育人職責,同時也承擔著服務社會、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職責使命。當今社會,知識傳播速度和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對高校教師也有了更高要求。為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和教師的科研能力,需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為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投入更多資金和資源。為滿足高等教育發展需求,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組織開展了多種項目活動提升教師職業能力。國內訪學項目旨在培養高校教師,以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與能力為核心,促進教師團隊的建設與發展。本文根據國內訪學項目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其對高校英語教師科研投入的影響。
關鍵詞:訪學項目;英語教師;科研投入
作者簡介:鄒春瑩,長春人文學院大學外語教研部。
訪學項目及訪問學者項目,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重點項目和主要途徑,旨在增強高校師資力量,為高校培育更加優秀的師資隊伍。該項目每年都會安排一千人到國內重點高校參與科研活動,通過具體的科研項目積累經驗、學習知識。訪學項目出現之后,每年都有很多英語教師參與項目,通過學術進修提升自己的能力。對于高校教師培育來說,科研是主要途徑,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可以確保實踐基礎更加扎實。具體包括教師科研實踐、教師閱讀、科研成果運用等方面的投入。英語教師的科研投入比較豐富,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對英語教師科研投入方式、規律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國內訪學項目是針對教師發展需求的一種脫產進修教育模式,雖然不屬于學歷教育,但有較好的教育效果。國內訪學項目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同時也根據實際需求,有效促進教師科研投入的增長。
一、理論框架
活動理論對人的心智發展進行闡釋,認為主題學習與發展都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主要形式。該理論明確了主體、中介、客體的關聯性。主體可以有意識地參與某種活動,能動性特點比較明顯,可能是個體或集體;主體行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客體,通過主體努力,可以實現預期結果的轉化;中介就是為了實現客體,主體對社會關系、活動等加以利用。Engestrom將規則、共同體、分工三個要素列入活動系統中,使活動有明顯的集體社會屬性。從活動理論的角度出發,教師發展側重認知與社會文化情景之間的動態交互,以內化、中介調節為核心。所謂內化,就是通過中介調節的方式,從人際心理層面向個體心理層面轉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合作、互動將各種概念、知識、技能進行內化。內化并非從外部向內部的簡單遷移,而是教師在中介調節的情況下,逐漸轉變自身認知,使教研活動隨之改變。中介調節就是利用文化建構制品、概念等調節物質社會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精神活動。基于該理論,國內訪學項目會直接影響教師發展,各要素之間具有互動性并且相互協商,可以深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認知。其中,訪學教師是主體,訪學教師專業發展為客體,幫助訪學教師的各類工具都屬于中介。
二、高校英語教師科研中的常見問題
(一)意識不足,興趣低下
對于高校英語教師來說,不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是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提升職業素養的關鍵要素。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念,這樣才能培養更多高素質英語人才,同時也能促進教師自身英語水平、認知能力的提升。從目前的情況看,高校英語教師側重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訓練,沒有認識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對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缺少了解。所以在開展科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普遍存在知識匱乏的問題,造成科研創造性、積極性不足。科研成果評定不夠嚴格,學術論文發表門檻較低,造成教師科研意識不強,甚至對科研工作缺少興趣。
(二)認識偏差,不夠主動
高校英語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作為人才培育的主體,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同時儲備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高校英語教師缺乏使命感,對自身工作與職責的認識不夠全面,缺少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性,長期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沒有明顯的進步,所以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從科研工作的角度分析,很多教師對科研的認知并不全面,不僅高校的科研投入條件有限,教師自身素質也是限制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很多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從“教書型”教師轉變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的意義,所以參與科研活動的主動性不強。
(三)知識欠缺,培訓不足
通過科研活動,教師可以了解和掌握學術動態,這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對高校英語教師的長遠發展有很大幫助。但要提升科研水平,充分發揮科研活動的作用,高校英語教師就要夯實專業基礎,不僅掌握英語知識,同時掌握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等知識內容。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雖然英語知識比較扎實,但缺少跨學科和跨領域知識。由于培訓不足,教師的科研水平難以提升,自然無法獲得更好的科研成果。
三、國內訪學項目對高校英語教師科研投入的影響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參與國內訪學項目的某高校英語教師M進行個案研究,研究時間為1年。研究者與M參與同一訪學項目,接受同一導師的指導,親身感受訪學項目全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進行詳細的觀察與溝通,了解訪學對科研投入的影響,分析具體的動態變化過程。M來自中部地區某高校,教齡20年,本科學歷且具有副教授職稱,主要從事英語教育、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研究。M的教育經歷和背景可以呈現教師個體因素對科研投入的影響。
在訪學項目區域上,M選擇本地,根據派遣學校提出的要求,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既要完成基礎教學任務,也要完成教研活動。M選擇走讀模式,后半期主要通過網絡與導師進行交流,不再進行課程學習。在訪學項目實施過程中,參與者應該根據導師要求記錄訪學日記,不僅要記錄具體過程,還要記錄課程內容、研討活動以及各項交流。在訪學項目即將結束時,M填寫了訪談式問卷,根據具體的經歷進行回答,為本研究提供依據。本研究采取問題導向的方式,依據原始資料進行分析,采取三級編碼的方式梳理信息和數據,保障解讀深度。
(二)研究發現
經過數據分析,在訪學初期階段,M初步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為滿足提升科研能力的需求,所以參與了訪學活動。M表示,希望通過參與研修活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明確開展有價值科研活動的方法與途徑。但在訪學初期階段,M處于被動狀態,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初期投入主要為參與研討會以及聽課。
在訪學過程中,M參與了兩門課程的學習,與導師進行定期面對面交流,同伴之間也會定期交流,同時閱讀文獻、撰寫項目申請書。在寒假,翻譯一本書并編寫一部教材。在實踐的過程中,M的學術意識不斷增強。初期以掌握基本理論為目標,后期逐漸認識到自身問題,了解自身不足,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與思考反饋習慣,有了明顯的心理變化與發展。在閱讀方面,前兩個月主要按照導師推薦的書目開展閱讀活動,中期開始閱讀感興趣的主題內容,不僅撰寫讀書筆記,還會在課后日記中進行反思。在輸出方面,前三個月,M沒有進行寫作實踐,在中期階段主動提出寫項目申報書,并開始練習寫作。在寫作過程中,M逐漸發現自身的能力問題,在日記中闡述了面對寫作任務時的苦惱。從閱讀記錄可以看出,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M的閱讀量達到巔峰。在訪學期間,M參與了志愿者工作,還參與了教材編寫工作,翻譯了超過3萬字的文章。M認識到訪學項目給自己的學習和發展帶來了動力。
在訪學初期階段,M閱讀文獻的難度較大,所以閱讀速度比較慢,閱讀量難以提升,并且到后期依舊處于這種狀態。通過反思,M分析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內部和外部因素。
從內部因素來看,主要是自身學術素養欠缺,查找和閱讀都比較困難。除了英語教材,M很久沒有閱讀其他英語資料,所以很難短期內適應,遇到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更是難以理解,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容易產生消極心理,逐漸喪失興趣。不僅學術能力不足,時間和精力也十分有限。因為中間參與志愿者活動,所以有一個月沒有進行訪學,學習狀態受到一定影響。M有一定思維定式,對科研的認識比較淺薄,所以科研學習受阻。從外部因素來看,教師工作環境有待改善,學術發展受到環境影響。科研活動不夠規范,沒有將教師整合在一起,缺少良好的科研氛圍。訪學制度有待完善,選送學校不僅要明確要求科研論文內容,還要增加其他評價內容。訪學環境有待改善,參與者普遍缺少主動性,很難提升訪學效率。
四、高校英語教師提升科研水平的策略
(一)增強意識,提升能力
為提升科研水平,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增強科研意識。通過訪學項目,教師參與文獻閱讀、文章寫作等活動,并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根據導師要求完成任務,然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興趣方向選擇學習內容,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實現主動學習學術知識。例如,主動提出撰寫項目申請報告,對閱讀內容、方向進行調整,選擇感興趣且與教學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閱讀,通過閱讀提升能力。積極參與學術實踐,深化對學術的認識,同時強化學習動機,通過科研活動增強學術能力。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積累知識,探究新內容。所以,即使在訪學項目中遇到困難或依舊存在沒有實現的學習目標,也不要輕易放棄,應該在結束訪學后繼續進行學術投入,實現能力的持續提升。
(二)深化認識,加大投入
高校應該強化科研組織的建設,將科研資源整合起來,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并且促進資源共享、功能互補。重點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支持與幫助,使教師的科研績效可以順利提升。承接訪學項目的通常為重點院校,此類院校的科研水平較高,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學術環境。訪學以學習為目的,教師很容易被訪學環境影響,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習主動性,對學術研究的投入也會隨之增加。高校可以構建有效的獎罰機制,針對不同教師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利用獎罰機制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師加大對科研的投入。
(三)豐富知識,促進培訓
為提升科研水平,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儲備豐富的知識,既要掌握豐富的英語知識,也要強化對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的研究。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訪學項目,學習更多知識內容。訪學導師應該發揮引導和監督的作用,使教師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科研,并加大科研投入。同伴之間要深入交流,應該樹立學習者的心態,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科研投入。通過訪學,教師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機會,這為開展科研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訪學雖然會影響科研投入,但影響有限。不論是教師還是高校,都應該認識到時間條件、學術閱讀意愿對科研投入的影響,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這些影響因素。除了訪學,高校要積極開展各類培訓活動,以此提升教師的能力素養。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過程中,應該重點強化教師的科研能力。在國內訪學項目中,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高校英語教師的學術意識持續增強,科研投入不斷加大。高校英語教師會逐漸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并且積累更多學術知識,科研能力隨之提升,為結束訪學后的學術活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露.國內訪學對高校教師個人發展的影響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5):116-117.
[2]盧軍坪.國內訪學項目對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影響的個案研究:活動理論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22(2):49-59.
[3]楊魯新,黃飛飛.高校英語教師國內訪學期間身份轉變個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2(2):107-115,148-149.
[4]姜妮.高校英語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路徑探析[J].英語廣場,2021(32):96-99.
[5]夏敏.國內訪學項目對高校英語教師科研投入的影響研究[J].現代英語,2021(18):124-126.
[6]閔丹.創新型高校英語教師的科研觀與學術觀微探[J].校園英語,2020(44):89-90.
[7]李玲.民辦高校英語教師科研情感的案例調查與分析[J].現代英語,2020(16):112-114.
[8]胡麗麗.創新型高校英語教師的科研觀和學術觀微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3-4.
[9]杜鳳霞.淺談高校教師國內訪學與個人發展[J].繼續醫學教育,2019(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