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很早就有了戲曲的雛形,在編排并演奏戲曲的過程中,司鼓的作用尤為重要。在樂隊演出過程中,司鼓以靈魂指揮的作用,直接決定了劇目表演的成功與否。由戲曲開幕至表演結束的謝幕,都需要司鼓提綱挈領地掌控整個演出的進度、情節推進等,甚至涉及整個演出環節的統籌與配合工作。所以說,戲曲演出中司鼓的地位尤為重要。本文重點就司鼓在戲曲演出中的統籌與配合工作展開論述。
關鍵詞:司鼓;戲曲演出;演員情緒;現場情緒;靜態節奏
中圖分類號:J6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4-0-03
司鼓別名“鼓師”。通常來說,司鼓在比較正式的戲曲演出中起到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三分鼓板、七分指揮”,換言之,司鼓既掌控調節著整個演出的進度,還直接決定了表演效果的優劣。所以,司鼓不僅要充分使樂隊內部的不同樂器有序協調,還要以音樂的形式彰顯戲曲人物的特征,使演員在戲曲中的表演魅力得到真正釋放。而如今戲曲樂隊的構成,以原劇種傳統樂器為前提,新增了不少民族或西洋樂器,進一步擴充了樂隊規模。為此,司鼓在戲曲樂隊中的責任也不斷增加,既要借助板、鼓等對整個演出節奏進行組織、把握,還需要全面而充分地了解劇本、表演和樂譜等,進而以簡潔、熟練的明確手勢,精準地表達演奏信息,從深層次展現作品內容與風格,于平淡中感受特別,于嚴謹中體味多變,促使作曲利用復調、和聲等方法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起到烘托劇情、推進情節的作用。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戲曲樂隊一般會存在一個演奏者身兼多樂器的情況,司鼓更要調動大腦的正確指令,及時下達精準命令,促使不同聲部、不同樂器的進出按部就班,忙而不亂。綜合來看,司鼓是整個戲曲樂隊能夠順利表演的集合。
一、司鼓的基本內涵
司鼓藝術對戲曲音樂有怎樣的價值,需要先明確其對我國戲曲音樂如何演奏做出具體細分,其基本由三種樂器構成:第一,演奏鼓。演奏時,其與板子通常同時使用,演奏過程中,表演者用雙手持板子來對演奏鼓做出擊打動作,進而呈現出預期的節奏與效果。這種司鼓一般對速度、力度要求較高,表現也相對突出,這樣整場演出就會凸顯指揮與節奏力量的角色扮演。第二,單皮鼓。演奏時,表演者需要協調好兩根鼓簽間的關系,其屬于指揮類樂器。因而現實演奏時不僅主要以鼓簽指揮,還能借助表演者手勢變換來與演出有機配合。第三,板,也叫拍板。演奏過程中與表演者的節奏協調起來,也能對單皮鼓及其他樂器做好演奏配合工作[1]。
因學習和演奏司鼓時,毫無任何音階或旋律的參照、對比,這樣司鼓只能依賴調節把握整個演出的節奏強弱來獲得存在感。表演者演奏司鼓時,依靠自身靈動的手指與手腕的變化產生單擊輪奏,節拍的不同其體現的作品劇情變化及人物內心波動也各有差異。所以,司鼓表演者在日常練習或演奏時,一定要注重與其他打擊樂演員形成良好的默契,這樣在劇情行進中,鼓套子的穿插才能突出,真正彰顯出藝術的獨到韻味。司鼓是戲曲作品的媒介和紐帶,是全隊能夠順利演出的領導者,是節奏與唱腔的掌控者。所以,司鼓表演者在戲曲表演時,一定要對每個樂器的演奏特征、每位演奏者的唱腔特色有深度的把握與認知。
司鼓表演者不僅是戲曲演奏的領導者,也扮演樂器演奏者的角色,在劇情推進、音樂節奏變化時,司鼓演奏者要及時做出反應,恰到好處地擊打,使節奏、唱腔、舞蹈等彼此協調,進而讓戲曲表演能從外部感受樂器的跌宕節奏,也能從內在體會人物的起伏情感。所以,司鼓藝術成為戲曲表演不可或缺的節點[2-3]。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精神文化需求,潛在地提升了人們的審美素養,以往的戲曲表演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下人們的藝術欣賞需求,所以,司鼓演奏者不僅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夯實演奏基礎,也要提高創新力,對戲曲表演模式進行創新、改革,使最終的創作方案更加適合演出者表演,還能從整體層面提高戲曲表演效果。
二、司鼓在戲曲演出中統籌與配合工作的開展策略
我國的戲曲表演藝術中,打擊樂具有很好的舞臺襯托效果,幾乎各個劇種都需要打擊樂器配合演出,戲曲表演質量的好壞與司鼓技巧的高低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打擊樂器的配合對于唱腔念白起到襯托效果。因此,司鼓者具有特殊地位。在戲曲演出中,司鼓應該認識劇本,把握全局;充分強化司鼓與演奏、伴奏的配合;關注和戲曲演員、導演的默契配合;把控好演員情緒;最大化地調動現場情緒;掌控靜態節奏。下面,筆者將分別對這六個方面的策略展開論述,以供參考[4]。
(一)認識劇本,把握全局
由于司鼓在戲曲演出中的地位、作用,其演奏者需要了解多個方面的知識,牽涉面極廣,內容更加復雜,綜合性、實踐性要求也偏高,同時,還要對劇本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導演與作曲者的目的,對唱腔、配樂變化精準把握,理解其變化層次,掌控劇情推進節奏,營造的氣氛松弛有度,彼此配合,呈現出完美的戲劇高潮;現實演出中,司鼓表演者都要了解每個演員的每句臺詞、每個動作,樂隊中各個聲部、樂器,舞臺的燈光、背景等,甚至大熒幕的精確起落時間點等都能一清二楚。可以說,司鼓演奏者要做到心中有溝壑,把控整個演出的全局,收放自如,確保“前場”“后場”間有機銜接起來,對劇本與現場藝術進行綜合性表達[5]。
(二)充分強化司鼓與演奏、伴奏的配合
在整個戲曲樂隊中,司鼓居于關鍵地位,現場演奏時,演奏者通過操控司鼓實現演出各個角色間的緊密配合,且各聲部也需要司鼓的協調溝通。而且,集體參與的整體演奏是建立在司鼓正確把控戲曲劇目的基礎上,能夠帶動全體樂隊成員對劇目內涵進行去深入了解,感受其主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意境,進而感悟如何進行生動演繹。所以,整個劇目表演中,司鼓的指揮成為另一種理解、創作與構想,是完整表達劇目的全新創作。
司鼓應當具備比較全面的演奏技能,對樂隊每個角色都大致兼職表演,所以司鼓既能靈活運用多種手勢指揮樂隊進行集體表演,還能引入各種演奏技巧,和樂隊演奏互相配合,確保與其他演員的唱腔、節奏等和諧統一起來,以司鼓的協調,讓眾多演員統一認知,真正烘托出戲曲的主人公性格特征,進而有利于劇情轉折與推進,讓人物情感釋放得更加徹底與真實[6]。
例如《風流才子》,該戲曲是豫劇的著名代表之一,圍繞男女主人公唐伯虎、秋香兩人的情感糾葛而展開敘述,該劇從屬性看應為悲情愛情劇。劇中比較有名的一個片段是,由于雙方父母的各種干預,男女兩位主人公彼此對唱,但兩人因身份、地位、閱歷等區別在唱速上有著顯著的不同。但深究原因,應該是女主秋香內心過于細膩,對身邊的每件事都考慮得十分周全,所以,男主唐伯虎尚未對她表明心意,秋香亦不想從內心真正接納對方。在這里,女主內心比較糾結、忐忑,需要遲緩、內斂的語速來表達這種含蓄隱晦的情緒。但男主此時感受到女主的不安、不確定,自然也會出現焦慮的想法,所以男主的唱速非常明顯地有了不同,偏快和焦急。所以,鼓師對這段戲曲音樂節奏進行處置時,要綜合了解此時男女雙方的內心變化、外部環境的作用等,給予各自不同的唱腔,呈現在節奏上有松弛有緊湊,使演員的表演效果大大提高[7]。
(三)關注和戲曲演員、導演的默契配合
司鼓者對戲曲進行指揮,離不開鼓板的擊打和鑼鼓的配合等。文場演奏暫停時,司鼓者應確保鼓板和鑼鼓的節奏相和,以多種聲音,強調此處暫停的目的。司鼓者應深諳演員、導演的表演和工作套路,使樂器和演員間搭建起無障礙溝通的橋梁,精準彰顯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使每位觀眾都能深受感染。司鼓演奏還應盡量呈現松弛有度的狀態,使演員跟隨鼓點發揮出最佳的狀態,呈現出完美的演繹效果。
(四)把控好演員情緒
演奏者以鼓、板間各種擊打變換,從整體上引導戲曲的進度,讓戲曲表演呈現完整性。這一方式能進一步引導表演者正確把握角色情感應如何變化,怎樣在恰當的時間節點表現出正確的音準,以怎樣的唱腔讓觀眾感受戲曲的內涵與內容,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特點,讓觀眾通過感受角色不同的情緒起伏,更精準地把控戲曲的劇情進展,進而形成情感互動。由此得知,司鼓對引導演員情緒變化,作用非常突出。原因是司鼓能從全局精準而明確地把控進度,因而能在全程恰當的時間點下達指令,引導戲曲表演的順利進行,也使得各位演奏者能順利展現出正確的角色形象。司鼓使用不斷變化的演奏方式,對所有戲曲表演都十分契合,這也說明不管哪個流派的戲曲表演,司鼓均能做好表演者情緒的引導,進而呈現出極好的演出效果[8]。
(五)最大化地調動現場情緒
在演員與樂隊間,鼓是最佳的隱形媒介。它能激發演員的情緒,為戲曲表演注入生命活力,演繹生動。鼓手則借由對鼓、板兩種樂器的擊打對整個演出的節奏進行調節,使其與演員的演出節奏形成互動,且無縫連接到樂隊的節奏,感染并激發舞臺氣氛。司鼓應明確了解每次表演的角色特點,對表演者、劇中角色內心情緒應如何感知、變化的趨勢。優秀的鼓手既要擁有高超的演奏技術,還要能從整體布局上充分理解并掌握戲曲,能真正主導戲曲表演的進行。司鼓精準地切中戲曲的主題與情感,激發演員的情緒,讓演員與角色感同身受,進而使戲曲表演的不同部門形成良好的配合與互動[9]。
(六)掌控靜態節奏
戲曲在表演時,司鼓的另一突出影響即掌控整個舞臺的靜態節奏。每次戲曲演奏,并非音樂單一的節奏形式。整場演出過程中,戲曲的節奏性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念白的聲調、演員的行動、身段的改變等,其中都需要司鼓發揮作用。司鼓如果要呈現出一部優質的戲曲,深入而精確地了解劇情、風格等是必要的前提條件,甚至要明確掌握整個劇情的內容、情節推進,主人公、人物間有怎樣的關聯,關聯是否變化等,如此才能協調念白、演員表演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匹配,合理推動演出的節奏進行。所以,司鼓能掌握舞臺上的靜態節奏。事實上,演出者不同,哪怕使用同樣的樂器其表達的情感亦有一定差別,且這一區別又與其他演員的演出狀態、身段展示、情緒變化等有關,所以演出效果與現場的發揮及環境等各種因素都有一定關系,司鼓表演對同樣的戲曲表演所起到的作用也可能存在較大不同。司鼓要精準把握節奏的快慢,與演員的現場表演形成密切的互動。所以,不管動態抑或靜態表演,司鼓的作用對整場演出的呈現都不可或缺。演出集中體現了司鼓與整個團隊間的長期磨合,只有彼此形成默契才有利于精彩效果的呈現[10]。
戲曲這一藝術形式是多種樂器、演員綜合協調的結果,司鼓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與樞紐角色,他必然要對全局做出整合,調動全部的力量參與其中,各司其職,使樂隊的演奏合理組織開展,使演出其他方面做好后勤、配合等工作,密切觀察場上表演情況,如果出現意外就要迅速啟動補救措施,確保演出得以正常進行。
三、結束語
一個劇目能不能高水平地呈現,除了演員準確地理解人物表演外,更是與司鼓密切相關。戲曲的節奏是由司鼓者整體把握的,因此,司鼓者的藝術水準決定一出戲演出的精彩和成功與否。綜合全文來看,作為觀眾心中有著極高地位的藝術形式,戲曲傳承了恒久的藝術魅力,在其魅力表演時司鼓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作為整個舞臺表演的指揮者,以過硬的技術與良好的素養調動各個要素共同完成演出。而演唱環境中,戲曲舞臺的表演更需要氣氛的烘托與塑造,司鼓更是體現了自身的強大作用,不斷夯實基本功,積累總結現場指揮經驗,每次演出都能創新發揮,讓傳承千年的戲曲藝術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為我國傳統藝術的創新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助力戲曲藝術的全面開花。
參考文獻:
[1]曹抗戰.戲曲表演中司鼓指揮的指揮作用探究[J].青春歲月,2022(16):74-76.
[2]李小紅.司鼓在戲曲演出中的重要性探析[J].戲劇之家,2022(21):55-57.
[3]龔陵.戲曲伴奏中司鼓的作用與藝術素養[J].藝海,2020(07):27-28.
[4]沈鳴華.司鼓在戲曲演出中的重要性研究[J].藝術家,2020(06):191.
[5]孔勇.淺析戲曲打擊樂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J].戲劇之家,2020(09):24-25.
[6]黃艷嶺.淺談戲曲打擊樂演奏的突破和發展[J].黃河之聲,2019(05):15.
[7]白容.試論司鼓藝術在戲曲音樂中的地位和作用[J].明日風尚,2019(03):62.
[8]劉立彬.閩劇打擊樂鑼鼓經運用與司鼓實踐探討——以《紅裙記》為例[J].報刊薈萃,2018(09):303-304.
[9]張佑良.一板一眼表演情——淺談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與地位[J].戲劇之家,2018(01):17-18.
[10]陳榮豪.司鼓指揮在戲曲表演中的指揮作用[J].通俗歌曲,2017(04):55.
作者簡介:陳毅波(1968-),男,陜西周至人,副研究館員,從事地方戲曲音樂挖掘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