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強 熊任之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致賀信中指出,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鑒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環節。華夏兒女在綿延上千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講好鄉村故事,有助于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文明交流;鄉村力量;現代文明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001—0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致賀信中指出,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鑒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環節。華夏兒女在綿延上千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講好鄉村故事,有助于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鄉村是中華文明發展延續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第二個結合”的精髓等一系列事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化的深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離不開鄉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不論是社會結構顛覆或是已有秩序架構改變,中華文明總是展現出強烈的連續性。鄉村文明中的價值觀念,如宗族制度、家國觀念等在鄉村中代代相傳,成為了新舊秩序結構之間的橋梁。“行遍天涯千萬里,卻從鄰父學春耕”,這片厚重的土地保護著我們優秀的傳統思想和歷史經驗,鄉村通過歷史傳承、文化延續、社會制度的融合與發展,以及價值觀念的傳遞與演進,為中華文明提供了延續性的支撐與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離不開鄉村。中華文明的創新精神活躍于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體現在多個方面。從先秦時期“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思想,到耒耜、龍骨水車等農具的發明,再到歷朝歷代鄉村基層治理制度的不斷演進,鄉村通過在農業、工藝、社會組織等方面的不斷創新,從精神、物質和制度層面展現了什么叫做“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這些來源于鄉村的創新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更是對未來的探索與嘗試,這種良性的嘗試成為了中華文明創新性最堅實的動力源泉。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離不開鄉村。從部落聯盟到文明國家的形成,趨向統一的文化認同與政治理念一脈相承并不斷清晰、強化。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思想,根植于中國人的心靈深處。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確定了我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在地域、文化、社會組織等方面存在多樣性,但同時也展現著深刻的統一性。鄉村文化為各民族之間提供了相近的文化基礎,通過文化共通性、社會價值觀一致性等方面幫助中華文明達到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統一性,為中華文明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離不開鄉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鄉村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結出了無數智慧的結晶。這些碩果為中華文明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提供了有力支撐,是我們在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交往、交融時的底氣。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離不開鄉村。中華文明之所以突顯和平性,得益于鄉村文化的深厚根基。農耕時期人們守望田園,辛勤勞作,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擊壤歌》中描繪了鄉村閭里的人們在“日出勞作、日入休息,鑿井飲水,耕田謀食”的情景,中華文明伴隨著這種對和平的執著,伴隨著漫長的農業發展歷程,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中華文明獨特的“和”理念,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崇尚文化霸權的價值觀念。
二、鄉村在促進世界文明互鑒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鄉村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構建和平、和睦、和諧的世界文明做出著積極的貢獻。
鄉村傳統文化的交流互鑒。鄉村是許多傳統文化的誕生與存續之地,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傳統技藝與民俗。自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不斷探索非遺可持續發展之路,讓非遺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者與講述者。截至2023年5月,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二十四節氣、侗族大歌、赫哲族伊瑪堪等等都是誕生于鄉村,發展于鄉村,是世界文明百花園中最為鮮艷的一部分。通過對鄉村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可以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深入了解、體驗和傳承這些獨特的文化,從而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鄉村產業發展的交流互鑒。不同國家地區的鄉村產業發展各具特色,通過交流互鑒,發現產業發展不足時可借鑒其他國家地區成功的產業運營經驗,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同時,各地區之間的鄉村產業交流有助于打造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不同地區共同進行品牌推廣活動可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鄉村產業的交流互鑒,有利于各地區與之間建立市場合作關系,促進農產品國際化,推動全球農產品貿易與合作。此外,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對鄉村產業發展至關重要。通過農業技術之間交流,不同地區農業研究機構和企業可展開聯合研發,通過引進先進農業科技,提升生產效益,改善產業結構,共同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推動農業領域的全球創新。

鄉村生態保護的交流互鑒。人類文明在21世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也面臨著生態環境破壞、能源枯竭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該加強對話,交流學習最佳實踐,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鑒中實現共同發展,惠及全體人民。”鄉村處于自然環境的前端,經常面臨自然災害的威脅。通過國際交流互鑒,不同地區的鄉村可以分享在防災減災、災后恢復等方面的經驗,提高整體應對能力。各地區可以通過國際組織和政府層面的合作,共同探討并分享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政策經驗,促進政策的協同與完善。各國可以建立起國際環保組織,通過這些平臺分享本地的生態保護實踐,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共同推動全球生態環境的改善。
鄉村人才培養的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不同地區的鄉村可以通過加強交流,培養更適應鄉村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各地鄉村可以通過學科合作共同研究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形成可行的解決方案,并通過交流互鑒來共同促進農村產業的提升。除此之外,不同鄉村可以分享創業教育的實踐,包括培養創業意識、提供創業資源支持等方面的經驗,助于培養更多鄉村創業者,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鄉村治理制度的交流互鑒。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數字鄉村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數字化鄉村治理方面具有各自的優勢,通過交流互鑒,可以了解其他地區的數字化治理技術,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各地區之間可以通過實地考察訪問、研討交流等形式,對本國鄉村治理情況進行梳理總結,探索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同地區的鄉村可以分享基層治理體制的創新實踐,包括鄉村自治機制、村民自治組織等方面的經驗,促進各地基層治理的創新與改進。
三、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講好中國的鄉村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要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的鄉村故事必不可少。
要講可信的中國鄉村故事。講好可信的中國鄉村故事,可以通過深入挖掘中國鄉村的發展歷程、發生在老百姓身上的故事以及傳承下來的習俗等。在講述歷史故事時,要盡量做到“有史可尋,有跡可尋”,切莫胡編亂造;在講述發生在老百姓身上的故事時,要親自走訪鄉村,與當地居民交流,通過采訪不同層面的人物,包括村民、農民、村官等,獲取多樣的視角和聲音;在講述中國鄉村發展歷程的故事時,盡量選擇鄉村收入水平、農產品銷售額、鄉村旅游人數等可靠的統計數據和指標來支持故事中的描述。
要講可愛的中國鄉村故事。講好可愛的中國鄉村故事,傳播優秀傳統鄉村文化,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媒體和方法,要尋找真實而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故事,關注那些反映生活百態、鄉村振興、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故事,結合影像、音樂、文字等多種媒體形式,打破單一表達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有趣。要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流行渠道,增加故事傳播的廣度,使更多人能夠輕松獲得信息。制作多語言版本的故事,加入本地文化元素,促使更廣泛的觀眾能夠理解和關注中國鄉村文化。
要講可敬的中國鄉村故事。講好可敬的中國鄉村故事,可以通過講述個體的故事,突顯鄉村居民的生活、奮斗和心路歷程。這樣的敘事更具情感共鳴,更容易引起觀眾的關注。聚焦鄉村青年、村民代表等代表性人物,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示鄉村發展的變遷和希望。將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強調環保、綠色發展和社會公益。這有助于吸引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觀眾,并傳遞積極向上的信息。
鄉村承載著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傳統知識、價值觀與民族記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與傳承者,是中華文明連續不斷和永續發展的牢固紐帶,是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底氣,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
作者簡介:向志強系湖南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熊任之系湖南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