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信很多人來博物館參觀的時候會發現一些藏品的名字是生僻字,這些字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您可能見過多次,陌生的是就是不知道該怎么讀,甚至還分不清。但它們卻是博物館里的常住戶,它們的名稱和用途也常令大多數人瞠目結舌。那么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走進這些藏品,來看看這些生僻字究竟怎么讀,順便了解一下這些字的背后還有哪些有趣的知識。
【關鍵詞】藏品;生僻字;博物館;名稱;用途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250—03
我國歷史悠久,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回望深遠悠久的中國歷史,數千年前,倉頡造字使得古人的智慧得以傳遞,古人的事跡得以流傳,中國漢字隨之不斷演化發展,流傳至今,留下了獨特輝煌的烙印。現如今走進博物館,看到的是萬古千秋的歷史和精美絕倫的文物,還有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這些文物名字你都認識嗎?
如:甗、箅、甑、卣、觥、瓿、罍等等。這些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難得一見,但它們卻是博物館里的常住戶,它們的名稱和用途也常令大多數人瞠目結舌。那么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走進這些藏品,來看看這些生僻字究竟怎么讀,順便了解一下這些字的背后還有哪些有趣的知識。
以山西博物院為例,我們掃除的第一個生僻字是:鬲。鬲是陶寺文化晚期出土的一件比較有代表性的炊具,名稱為直口肥足鬲。它材質為灰陶,器型碩大,三個肥碩的袋足鼎力,里邊可以盛放不同的食物,這樣的設計利于它的穩定性,而且便于接近火源,方便而實用,相當于三個鍋同時使用,與今天火鍋店當中的奔馳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商周時期,還出現了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的早期,西周中期比較盛行,常成組出土,而到了戰國以后就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鬲的造型也比較多,除了我們提到的束腰鬲之外,還有雙手叉腰的胖鬲,以及秀恩愛的連體鬲。
古人的炊具除了煮食物的鬲之外,還有蒸干飯的甗。它的結構為下部用于盛水受熱,腰間有箅子,上部可以盛放食物,它其實就是蒸和煮相結合的一件器物,非常的實用。它其實是一件組合型的器具,下邊是我剛才講到的鬲,那么中間有箅子,上部用于盛放谷米的這部分,稱為甑,鬲+甑=甗。同樣在商周時期,還出現了青銅甗。青銅甗最早出現在商代的早期數量比較少,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時候比較盛行,特別是在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青銅甗成為大多數殉葬銅禮器當中的必備之物,常與鼎、簋、盤、豆、匜等組成一套完整的禮器出土。
說到商代,大家一定會想到的是酒器。商人好酒,酒器的種類特別多,在山西博物院《夏商蹤跡》展廳里就藏著很多生僻字。
“卣”這個字,在一些古文獻和青銅銘文中常有“秬鬯一卣”的字樣。那么“秬鬯”是什么意思?它是古人的一種香酒,所以“卣”就是古人用來盛放香酒的器皿。那么香酒又是什么呢?它是古人用黑黎和郁金香草釀制而成的一種美酒,主要是用來賞賜有功的諸侯。卣的造型一般腹部比較深,有圈足,有蓋,有提梁。卣這種酒器,最早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早期和中期。
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現代人也常用觥籌交錯來形容朋友聚會時喝酒的熱鬧場面。那么這個“觥”指的就是古人的盛酒器。觥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器型通常是橢圓形或方形,有圈足或四足,通常是以器物的背部為蓋,蓋要做成有犄角的獸頭。
山西博物院《夏商蹤跡》展廳有件商朝代表性的酒器叫“獸形觥”。它的外形,有龍的犄角、豬的耳朵、尾部有羊的面飾,正面是一張超萌的怪獸臉,平滑粗獷的一字眉,突出的大眼睛,還長了一張香腸嘴。在這件器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第一個是云雷紋,云雷紋是一種回環狀的條形紋路。第二個是夔龍紋,夔龍是《山海經》介紹過的一種神獸,簡單的說夔龍紋就是一只腳的龍的紋樣。第三個是扉棱,扉棱是凸起的條狀。扉棱最初是將青銅器上連續的圖案分割開來的作用,后來就純粹用于器物的裝飾。古人為了使器物或紋飾看起來圓潤飽滿,青銅器鑄造采用分范技術,這樣就會存在潛在的審美缺陷,那么扉棱的出現不僅使器物莊重華美,而且也使紋飾充滿了一種秩序的美感。最后要說的這個是饕餮紋,它是一種抽象的紋飾,這件獸形觥通身布滿了饕餮紋。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怪獸紋,是商代青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所以又稱獸面紋。它采用抽象夸張的手法造成獰厲恐怖的視覺效果,常鑄于器物的顯要部位,尤其是器物腹部的位置,它的紋飾都是以正面出現,眼眶凸出,上面刻劃凹線紋飾,鼻子往往是器物的中軸線或棱角線。饕餮紋結構嚴謹,具有莊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特色,充分體現著奴隸社會的精神意義,其社會意義大于審美意義。這件獸形觥造型別致,采用三層花紋,紋飾繁而不亂,體現了商代青銅器神秘獰礪的時代風格。
這件藏品是“雷紋瓿”說它是瓿,大家可能會比較陌生,如果說它另一個別名,大家一定會很熟悉。瓿又被稱為翁,像小壇子一樣的器皿,是古人使用的一種小翁。盛行于商代,到了商代晚期逐漸被罍所取代。罍雖然與瓿外形很像,都是壇子類的器具,功用也一樣,但罍可以說是精致版的瓿。罍盛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瓿的外形特征我們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具有矮、圓、肥的特征。青銅瓿上常見的一些紋飾有:饕餮紋、云雷紋、乳釘紋。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雷紋瓿,自然就有上文提到的云雷紋和乳釘紋。那么瓿是用來做什么的呢?這個說法不一,文獻中有的說是用來盛酒的,有的說是用來盛水的,也有的說是用來盛醬料的,我個人認為用來腌泡菜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山西博物院最萌的一件青銅器——鸮卣。鸮,在中國古代指的是貓頭鷹。上古時候的人們對禽鳥有著極高的崇拜之情。《山海經》當中講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所以古人認為,天上的飛鳥,與生俱來就有于天地溝通的能力,而鸮這種生物,可以說是生性威猛,用它作為祭祀的禮器,是最合適不過了。但我們的這只貓頭鷹,眼睛大而圓,身體圓滾滾,是極其呆萌的一件器物。卣一般的樣子是腹部比較深,有圈足、有蓋、有提梁,卣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看到的這種鳥獸形卣。山西博物院的這件鸮卣的外形,兩鸮背對而立,以頭為蓋子,額頭上有菱形紋作為裝飾,眼睛瞳孔層層修飾,收尾而立,兩腳微微內傾,極具有現在卡通人物的特質。這件鸮卣,無論是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尖,短短的尾羽,都與曾經風靡一時的憤怒的小鳥極為的相似,這只胖貓頭鷹被網友們評為史上最萌的文物。
“爵”,爵是盛酒或溫酒的器具,用于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等場合。爵是商周青銅考古中出土數量最多的器具。很多細心的游客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會好奇,為什么爵的口沿上長了2朵小蘑菇,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爵名稱的由來相傳它的造型像一只起飛的雀鳥,流口像雀的嘴,后部尖尖的形狀像雀的尾,肚子下邊的腿像雀的腳,而在中國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爵因此而得名。古代君王也常用爵賜酒給臣子,因此爵又與爵位、爵祿關聯起來,成語加官進爵也可能由此而來。那么它上面的兩朵蘑菇釘又是用來做什么的?這個說法不一,有四種可能性較大些。1,古人的酒不像我們今天的酒是蒸餾酒,而且古人通常還會給酒中放一些植物香料,以此增加酒的香氣,為了喝到清醇可口的酒,古人會在兩朵蘑菇釘上掛個濾網,是用于過濾酒渣和植物香料的。2,爵是用于溫酒的器具,兩朵蘑菇釘方便提拿。3,古人比較講究禮儀,尤其是貴族,喝酒時要將蘑菇釘頂在鼻翼兩側或眉宇之間,以此來告誡飲酒者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4,對于男士來說,男士胡子比較長,要把胡子卡在蘑菇釘兩側,以免打濕胡子不雅觀。但我們看到提到青銅斝這件器具時,也會發現它口沿上長了兩朵大蘑菇,這肯定不會是頂在鼻翼兩側或卡在眉宇之間,也不會是固定胡子的,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斝,它是古人使用的一種盛酒器或溫酒器,口沿上也長兩朵大蘑菇,它的作用是用于掛濾網過濾掉酒渣和植物香料的,斝是用于溫酒的,那么酒加熱之后,以防止碳灰飛到酒當中,上面要搭一塊布子,也可以方便提拿。這個也說法不一,沒有完全的定論。在《禮記》當中有這樣的記載,說古代君王祭祀的時候用斝來奠酒,奠酒就是把酒灑到地上,表示對神靈的敬畏和對先祖的懷念。
同樣在《禮記》當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觶就是一件簡約而不簡單的器具,它是飲酒器。在說文解字中:“觶,鄉飲酒角也”。鄉飲酒是指古代的一種特殊的儀式,也叫鄉飲酒禮,是一場重要的宴會。是由鄉里的大夫主持,給被推薦到王朝的賢才送行的儀式。這一天鄉里大大小小有身份地位的人都要到場,是屬于地方性重要的聚會。那么觶就是用于這樣的場合當中,可見觶的地位也不一般。但并不是說觶就是專門用于鄉紳聚會的,它和其他青銅器一樣,也是王侯將相使用的酒器。觶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它的器形有兩種,一種是比較扁的橢圓形,一種是圓形。商代的觶就像杯子或瓶子一樣,有的有蓋,有的沒蓋。口沿外傾,肚子比較圓,底部有圈足,而到了西周時期,出現了方形觶,春秋時期觶的身體變長,形狀類似于觚。那么觚又長什么樣子的呢?
青銅觚,它的形制為長筒形,喇叭口。整個觚體成為三段,上部的喇叭口與頸部是可以盛酒的,中間的腹部是實心,考古學上稱為假腹,下部是圈足。這樣的造型完全符合力學原理,它使重心降低,增強了器物的穩固性,顯得精巧別致,而又不失沉穩莊重。觚的喇叭口是極度的外張,如果用它飲酒的話很容易灑出來。有的專家認為它是一件盛酒器,是用來盛放甜米酒的,需要用柶來舀取,柶是像勺子一樣的禮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觚是一件飲酒器,這個說法也不一。古人說:“不能操觚自為”,意思是說觚的多少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才能用到這樣的器具。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銅器叫云紋鈴觚,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底部有個小鈴鐺,拿起來喝酒的時候就叮當作響,極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氣息。觚,盛行于商代至西周的早期。通常與爵配套使用,是重要的禮器組合。青銅酒器的出現有特別的意義,只有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剩余糧食去釀酒,喝的起酒的人那都是大咖位的象征,那么觚和爵的多少就是身份的象征,普通的貴族只能用1~2套的觚和爵,而十觚九是禮儀中的最高規格。
前面我們介紹到的都是酒器,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物——觹形器。它是古人用來解繩子的工具,古人結繩記事,那么這個觹形器,最初是用來解疙瘩的,后來就發展成為一種佩飾,而到了漢代,玉觹和玉韘,常與穿戴搭配當做飾品來裝點儀容。
古人結繩記事,最初的觹是獸骨做的,后來出現了青銅觹,而到了周代,出現了玉觹,它通常位于玉組佩的最下端,常常是成對、成組來出現,造型紋飾完全一樣。它的作用是用來撞擊其它玉器,以此發出清脆的響聲,所以又被稱為沖牙。古人非常講究禮儀,玉器正常發出的聲音是緩急有度,如果你的聲音是雜亂無章的,則被視為無禮。
周滅了商之后,總結商亡國的原因,其中一點就是商人好酒,酒器的種類特別的多,所以周朝統治者就給天下公布了一個禁酒令,告誡他的臣子喝酒誤國事。在周代,食器在青銅禮器當中占據著重要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盛放飯食的簋,在西周時期,更是大放異彩。青銅簋,主要是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糧等糧食作物的器具,它最早出現于商代的中期,在商代晚期特別是在西周時期,成為重要的禮器之一。
這個字是盉,盉是用來做什么的呢?我們把它的字體拆開分析下。上部的禾代表的是五谷,下邊是器皿,它指的是用五谷釀造的酒放在器皿中進行配比調試。東漢時期許慎《說文解字》中也提到盉,調味也,調節五味的。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鳥蓋人足盉是用于調酒的器物。青銅盉,最早出現于商代的中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它的器型常見到的是圓口、腹部比較深,前有流,后有鋬,蓋和鋬之間以鏈條相連接,下邊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通常盉和盤是配套使用的,配套使用時是用于洗手。
這件超萌的利器叫匜,它也是古人用來洗手的。古人是怎樣洗手的呢?古代貴族洗手是非常講究的,而且是一種享受,并且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沃盥之禮”。這個“盥”字,它的字體結構,上部左右兩邊像兩只手,中間有水流過,下邊是皿字底,表示貴族洗手的時候,下面要有器具來承接水,這就是周公禮樂制度當中的沃盥之禮,那么成語“奉匜沃盥”也由此而來。沃盥之禮指的是年長者要持匜,拿這個匜往下倒水,年少者要雙膝跪地,兩手舉盤高過于頭頂,貴族要在中間洗手。所以匜和盤在青銅器中也是重要的禮器組合,前面介紹過了盉和盤,之后匜取代了盉。青銅匜,最早出現于西周的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匜的造型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瓢,前有流,后有鋬,為了保持平穩,通常還會設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有的底部是平的。追求審美的古人通常還會給光禿禿的器具上添加一些可愛的造型,比如山西博物院收藏的荀侯匜,鋬的部位有一個萌獸的樣子,這樣不僅增強了洗手的樂趣,而且也展現了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以上就是我們介紹到的生僻字以及它們背后的文物,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這些藏品的信息,讓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并看懂這些文物。看到這些生僻字也要感嘆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但這也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疑難雜字還隱藏在展廳的展品中,想要避免與它們狹路相逢的尷尬,可常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深入了解更多的生僻字,讓你在博物館里分秒變學霸!
作者簡介:韓晉偉(1983—),女,漢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山西博物院,研究方向為博物館教育、旅游開發與規劃、文物與非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