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如鹽著水,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每個人從進入社會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在充滿民俗的世界中的,民俗與之相伴終生。對于文學創作者而言,這種民俗背景也是客觀存在的。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文學創作,必然與創作者的生活世界密切相關,從而也使得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民俗性特點。沈從文的文學創作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俗學意蘊,深深植根于湘西深厚的民俗文化之中,他的小說創作中有很多關于民俗風情的描寫。沈從文文學作品中的民俗學意蘊,兼具積極的社會文化開發價值,具有重大的學理研究意義。
【關鍵詞】民俗;沈從文;創作;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011—03
沈從文作為我國著名的小說作家,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他曾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一生中出版的六部中長篇小說和三十余部短篇小說,均影響著我國小說的發展。湖南省的鳳凰縣是沈從文的家鄉,是我國國家歷史文化名稱,屬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種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沈從文創作的小說更傾向于浪漫主義文學,同時為他日后小說的基本風格奠定深厚的基礎,創作主要以鄉村題材的小說為主。沈從文家喻戶曉的小說《邊城》,其作為一部中篇小說,在我國近代小說文學發展史上有很好的地位和評價。本文將主要分析民俗對沈從文小說的影響。
一、何為民俗
民俗又被稱為民間文化,指的是在長時間實踐和社會生活中,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世代相傳的文化事項,可以稱之為是風尚、習俗。另外,民俗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不僅能夠實現文章各章節融會貫通,還能夠體現出其實際背景,以至于整個文章內容更富有張力。
二、沈從文小說民俗文化研究意義
(一)學術意義
首先,基于民俗的審美視角出發,以沈從文的湘西小說為研究對象,致力于探究作者在其湘西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審美意識、理念、趣味等發生發展,基于民俗事象潛入作品深層,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審美心理。
其次,沈從文所創作的小說中,很多均是關于湘西濃郁民俗色彩和素樸民俗美的一種訴說,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民俗信息。針對于沈從文的文學創作,如若站在民俗學視角來審視,能夠看出他不單單關注的是文學作品基于民俗學視域的分析,同時可以從中尋根,重新解讀“湘西世界”。
再次,為深入挖掘民俗背后民族精神和民俗審美價值,我們不難發現,各種各樣的民間觀念和習俗存在于沈從文在小說中,無不充分表現出在民俗約束下人的命運和生存狀況,讓人深思這關于民間倫理道德、優秀傳統文化、人物命運等等情況。通過積極領悟小說文本中民俗精神的提取等優秀傳統文化,均能夠一定程度上為沈從文研究提供新的示范。
(二)應用價值
首先,借助湘西小說文學空間,沈從文塑造出有關于湘西優秀傳統文化空間,間接的保護起了湘西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在分析民俗的過程中,通過理論與實例相結合的方式,并以作家的湘西小說為出發點,能夠站在更客觀的視角理解和把握沈從文關于文學世界中,以及湘西現實世界的民俗,或許這對于民族文化保護等均有所啟示。
其次,經對沈從文湘西小說中優秀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思考,發現其在提升民眾向心力、凝聚力等層面產生的意義顯著。人們對鄉音、鄉土、鄉情、鄉親等的看重,就能夠體現出民俗文化凝聚力。優秀的民俗信仰和民間文化,能夠促使廣大民眾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心理的調節,促進人們的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在促進和諧社會上發揮著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最后,在湘西傳統民俗文化中,沈從小說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是極具影響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深入研究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民俗文化,無疑是對其進行保護的一種有利補充。另外,在建設和發展湘西文化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我們將其運用于其中,為湘西文化生態旅游注入全新活力,為文化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等發揮優異的助推作用。
三、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民俗現象
沈從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湘西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很多關于民俗現象的描寫,充斥著濃濃的湘西風味,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節日習俗
沈從文的作品中出現了像端午、春節、元宵節等很多的節日習俗,而沈從文的筆下將其賦予了濃厚的湘西風情。
在《邊城》中關于端午節的描寫。端午節這天,茶峒的婦女孩子……用雄黃酒在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在這一天,每家每戶……吃完飯后,都關了門出城到河邊看劃船……船只長而狹,船的兩頭高高翹起,……每只船最多能坐十八個漿手。
善于泅水的人下水追趕鴨子……沈從文繼續寫道端午節的活動并沒有因為賽船的結束而結束。
端午節的河面上,滿滿的都是趕鴨子和劃龍船的場面,并且要持續到半夜才能結束。這都是沈從文對詳細端午節的描述,是他筆下的民俗。
雖然我們沒有目睹這熱鬧的端午氣氛,但是通過沈從文這活龍活現的文字,充滿著熱度的民俗語調,便仿佛置身于他的小說中,甚至說是描述的端午節熱鬧氣氛中,如此淳樸的民風民俗無疑是對湘西文化中珍貴文化遺產的彰顯。
除了端午節,我們人人都愛的春節,在沈從文筆下別有一番滋味。在《七個野人與最后一個迎春節》一文中:主人把自己狩獵得來的白綿、野雞、果貍、山豬等,用來招待在山洞中聚集著接近兩百人,也就是來到他們家中的客人,并做成六盆可口的佳肴,并共享自己的陳年燒酒,菜直接用手抓著吃,一邊吃喝一邊唱歌。
沈從文必筆下的元宵節是這樣的,人人都喜歡“玩燈”,且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燈,說明他的故鄉在元宵節時喜愛“玩燈”。而針對于沈從文土生土長的湘西元宵節,獅子龍燈焰火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當然,當地的玩燈也是有規矩的,晚上在燈下玩蚌殼精,白天在橋頭會有大鑼大鼓的表演,初一到十二叫“送燈”,還要配上音樂伴奏。而在十三到十五叫“燒燈”,就要看看哪一家的焰火更加獨特,即每家每戶參與其中進行比賽。玩燈的人必須是勇敢的。
在沈從文的小說中寫道:小孩子只能跟隨隊伍走,在旁邊為他們加油助威,是不能參加這種活動的。通常會讓那些年輕小伙子扮演老漁翁和蚌殼精,隨著節奏他們一起表演,通常要持續到天快要亮的時候,整整一夜,大家也都精疲力竭了。
因此在沈從文的筆下,不管是最初我們提到的端午節,或者是中間提及的春季,又或者最后的元宵節,都賦予著無限的,獨屬于湘西人民的民俗氛圍,因此從他對這些節日的刻畫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出他對于自己的家鄉——湘西的熱愛,也展現給我們一個充滿著熱度、淳樸、自然、和諧的世界。
(二)喪葬習俗
在沈從文的《邊城》中,他所描述的關于老船夫的死亡,無疑是對喪葬習俗最完整的描述。
老船夫去世。翠翠早上起床后發現自己的爺爺故去,在這樣的懵懂的年紀中,那時年幼的她卻知道要燒水給爺爺沐浴。當路人得知這一消息時,都開始奔走相告,在很小的一段時間之后幾乎全茶峒的人都知道這一消息,并陸續進行吊唁。在這一過程中,順順還帶了一副白木匣子和一只龍船,楊馬兵主動來幫助翠翠。大家伙在老船夫過世的當天下午就幫助其“入斂”,并點了蠟燭和香,通過孝孫翠翠和親友們進行“繞棺”儀式。
晚上,除了翠翠,楊馬兵也參與了守靈,通常都是親人孝子為逝者守靈的時間,且在當時楊馬兵還擔下了唱喪堂歌的重任。那么什么是喪堂歌,也就是講述的關于翠翠爺爺生前所做的一些貢獻等。
接下來,將老船夫下葬則是喪葬儀式剩最后一步。翠翠和楊馬兵等人走在棺木后,相親們一起幫著抬棺木,在翠翠爺爺下葬之前還做了“堪輿”儀式,燒一些紙錢,并把朱砂和白米放入到墓坑中,棺木這才可以放入墓坑中,隨后調整方向,并用土填埋棺木,老船夫的葬禮才算真正的結束。
總之,在沈從文的小說中,在他的筆下這一系列關于翠翠爺爺的“沐浴”、親朋好友幫忙、孝子守靈、唱喪堂歌、逝者入殮、繞棺儀式、下葬儀式等等,均用細節做出刻畫。茶峒的父老鄉親們在老船夫死后主動幫助翠翠,并沒有任何目的性的,不求回報,無不體現出當地茶峒村民的純樸和善良,以及老船夫生前為人和善,留下的好人緣。
沈從文筆下關于詳細的喪葬習俗,整個繞棺儀式均需唱唱跳跳、敲鑼打鼓,就好像是一場演出,可以緩解死者親人的痛苦,并予以他們以慰藉。
沈從文所做出的關于這一習俗的系列細節描寫,給人以極強的畫面干,盡管沒有華麗的詞藻支撐,但是卻讓讀者深刻感覺到翠翠在這小小的年紀,就要開始要獨自面對生活的孤單、老船夫離去的凄涼,無不讓人唏噓,心生憐憫。這樣字里行間的描寫,均充斥著關于湘西那獨屬的濃郁氣息。
(三)唱民歌習俗
在長時間的歷史沉淀中,苗族孕育出極其豐富的習俗,而沈從文的故土湘西地區,則主要以苗族為主。唱民歌這種獨特而有韻味的習俗,在當前似乎已經慢慢為人們所淡忘,但是通對沈從文小說的閱讀,依舊可以深刻感受他所帶來的濃濃的苗族氣息。
在沈從文的《雨后》《媚金、豹子與那羊》《邊城》《蕭蕭》《秋》《雨后》《媚金、豹子與那羊》等小說中,唱民歌的習俗多次出現。
《邊城》中描寫了很多關于湘西的民俗風情,其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幾次提到唱民歌。弟弟儺送告訴哥哥自己愛上翠翠,而哥哥天保也早早的提前托媒人向翠翠爺爺提了親,最關鍵的是弟弟儺送在哥哥喜歡翠翠之前便產生愛慕之情,最后兩人決定公平競爭,唱山歌則是他們選擇的方式。在月夜里,兄弟倆到碧溪岨輪流唱山歌,能夠娶到翠翠的決定方式,就是要看誰先得到回應。最后,天保自行架船遠行做生意,主要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唱功不如自己的弟弟,于是在求而不得、心灰意冷的情況下走了。通過唱歌這樣的方式在湘西當地得到愛慕女子的回應,是一種非常常見且獨特的習俗文化。在沈從文的小說中,也正是通過這種唱山歌的方式,翠翠的父母確立了戀愛關系,因此也有了翠翠,無不彰顯著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則是湘西這淳樸民風習俗中孕育而出的“產物”。
在茶峒,唱民歌這種習俗代代相傳,因此在翠翠到了嫁人年紀的時候,他的爺爺通過“走車路” 或“走馬路”等方式選擇孫女婿。其中男子對女子唱歌,唱三年六個月,就是“走馬路”,之后方可成就姻緣。
在沈從文的小說中,儺送則是選取了“走馬路”,天保選了“走車路”。
在《蕭蕭》中,沈從文也描寫了唱民歌的習俗。被花狗勾引的年幼的蕭蕭,一次他在野地里勞動,一邊尋找蕭蕭蹤影,一邊唱情歌,也就是通過這種唱情歌的民俗方式向蕭蕭傳情。通過讀沈從文的小說之后,讀者能夠深刻的感受到當地獨特的湘西魅力。
這些民歌幽默動聽,為作品增添了古樸自然意味。
四、結語
以沈從文為代表的湘西文化,可謂是獨領風騷,不管是其文學影響力,還是民俗文化素養均盛名在外,對后世的審美觀念具有深遠的影響。沈從文的湘西小說結合自身實際經歷,聯合自己身處的湘西本土的文化研究,合二為一融入到文字當中。沈從文在情感中穿插民俗,在民俗中彰顯文化。沈從文的文學創作觸角,促使更多人認識其背后無限的民族精神,喚醒他們對于自由平等的向往。另外,沈從文筆下所呈現出的“美”與“愛”,為浮華的花花世界帶來溫暖和光亮,也正是因為他天然的民俗基因,早就他不拘一格文學理念;他作品中所描繪的夢幻、畫面和詩意美的湘西古城,啟發了后世多維的審美追求,帶來了極大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馬新亞.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鄉土小說里的風景及其“暗面”[J].民族文學研究,2023(2).
[2]唐小林.戰爭語境與“明日的藝術”——論沈從文20世紀40年代的湘西書寫[J].民族文學研究,2023(2).
[3]楊雅.愛與欲的現實主義敘寫——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再解讀[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3).
[4]羅義華,劉瑞雪.城與鄉之間的“邊際人”——沈從文小說中的“外來者”形象[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
[5]謝澤杰.“要貼到人物來寫”——沈從文“創作偈語”的形成、接受與意義[J].學術月刊,2023(2).
[6]周思明.沈從文小說古典和諧美的開放形態[J].寫作,2020(4).
[7]胡懿婷.沈從文小說中對“民俗”的描寫[J].散文百家,2018(11).
[8]楊慧.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述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7).
[9]隆濤.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民俗英譯方法論[J].語文建設,2015(24).
[10]唐若溪.探究沈從文小說對民俗的敘事建構[J].中國市場,2015(24).
作者簡介:劉曉春(1975—),女,漢族,山西洪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