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丹


【摘 要】少數民族音樂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體現和特點之一,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了解、創新和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是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課題。有助于增強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魅力,為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增添輝煌燦爛的色彩,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繼承與發展。少數民族的發展有其獨特的特點以及文化載體,加強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要了解其發展特點,掌握其傳播方式,在繼承的同時加以批判創新,傳統與現代融合,使少數民族音樂不斷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傳播方式;影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15—03
引言
當前,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元的選擇,也為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承帶來了挑戰。其重要體現為傳播方式發生了變革,少數民族在音樂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受到其他文化的沖擊,傳統的以民俗、歌舞表演為主要形式的傳播方式已不能適應音樂文化的發展需求。為此,應充分結合少數民族發展特點,保留音樂的精華部分,加以創新與完善,運用多元化的傳播手段,促進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承。
一、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建議
(一)重要性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在漫長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發展,各民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獨特色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國的文化延續和傳承始終保持著鮮明的色彩。少數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展現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了解和發展我國少數民族的習俗、歷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1]。少數民族的音樂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經濟發展緊密連接在一起,音樂不僅僅是娛樂方式,更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音樂的表現形式有戲曲、歌舞、民俗、樂器、表演等,每一種表現形式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包含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對生命的思考與熱愛。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感受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信仰、生產、風俗、衣食住行、婚姻、娛樂等多方面的人文景觀,體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其次,我國歷史悠久,多民族共同發展。了解和研究少數民族的發展歷程,能夠從多種角度研究和分析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更好地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各民族的音樂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獨樹一幟的演奏樂器以及別具特色的舞蹈風格,深深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有利于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二)建議
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注重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途徑。通過將民族音樂融入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培養其學習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如舉辦少數民族歌曲演唱比賽,課后參觀少數民族旅游景點等,加深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感悟。第二,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加強少數民族音樂的宣傳。有關部門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及多媒體平臺,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增加觀眾的重視程度,使更多的人加入傳承人的隊伍,從而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
二、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的途徑探究
(一)口傳心授
少數民族音樂的一個較為傳統和直接的傳播方式就是口傳心授,一般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起,擁有共同的語言和習俗,通過日常的溝通交流就可進行音樂的傳播。如一些少數民族喜歡定期舉辦晚會,當有人慶生或遇到節日時,人們會在晚上舉行篝火晚會,大家手牽手圍繞篝火載歌載舞。這時不僅完成了音樂的傳播,還賦予了音樂以娛樂性。口傳心授的傳播方式需要進行互動,人們在傳唱過程中交流與學習其中包含的精神文化內涵,有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形成本民族的凝聚力[2]。在音樂傳承過程中,因為口傳心授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人們在傳播時會融入自身的情感,根據不同的情境體驗調整和創作新的音樂內容,使其更加符合當時的情景。因為個人的理解角度不同,在傳播過程中又會衍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極大地促進了音樂傳承的活力與生命力。另一方面,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有其地域的局限性。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一個地區,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學習和工作,孩子們從小開始學習普通話,通過互聯網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口傳心授的作用,同時,由于生活在更加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觸更多的音樂形式,對于本民族的語言以及音樂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少數民族原本的生產生活習俗也受到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只有很多老人還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音樂的傳承,很多年輕的人接受現代社會的文化熏陶,淡化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化意識,這對于少數民族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采取合理化措施,保護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內核,促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二)機制傳播
由于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特點,音樂傳承的一個重要形式是機制傳播。在歷史上我國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其特點之一是加強中央集權。我國的音樂發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創新性與包容性,不斷吸收融合周圍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豐富和發展中央傳統音樂。為鞏固和加強思想文化的統治,保障中央集權,我國實行了樂籍制度。此制度增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對于傳統音樂以及少數民族音樂的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時期,由于民族的大融合,促進了經濟文化思想的交流,這一制度使得西域等少數民族的音樂傳入中原地區,二者相互融合。中原地區的音樂融入少數民族的一些音樂風格,少數民族的音樂也受中原地區音樂的影響。隨著朝代更替和歷史變遷,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可見影響深遠。樂籍制度的重要因素是樂人,雖然古代音樂人社會地位低下,但通過音樂人的流動,使得音樂的傳承得以繼續和發展[3]。當前,我國也制定了相關政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少數民族的音樂研究與傳承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承仍面臨困境。
(三)媒介傳播
媒介傳播是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一個廣泛而有效的途徑。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相對而言要緩慢一些,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受信息技術的影響較小;其次是少數民族出于對民族文化的保護。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現代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少數民族地區,其音樂傳播方式也隨之發生變革。相對于傳統的傳播方式,以報刊、書籍、傳單等為主要形式的紙質傳媒以及廣播、電視、電腦、互聯網為主的電子信息傳媒顯然傳播范圍更為廣泛,效果更好。電視、廣播、網絡的傳播形式能夠突破地域和時間的局限,讓各地區的人們快速認識和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感受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在感官上給予觀眾以最大的愉悅感和體驗感,對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播具有顯著作用[4]。同時,報紙、書籍等紙質傳媒以及視頻、影視的傳播方式能夠清晰地記錄和保留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音樂旋律、精神內涵,對于研究和發展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過程中受到的沖擊。
(四)教育傳播
教育的普及以及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少數民族音樂傳播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在小學教育階段,學校中開設音樂課,教授小學生音樂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其音樂素養,各高校中也設有音樂相關專業,有關音樂領域的培訓機構也逐漸發展起來。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的傳播與發展有著獨特的優勢,但當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形勢較為嚴峻。另外,學校開設的音樂相關課程以西方音樂理論與審美體系為主,教師接受西方音樂教育思想,對少數民族的音樂原理、價值觀念關注較少,少數民族的學生無法在學校中學習本民族的音樂文化[5]。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應加強對民族音樂的重視,開設相關的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研究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理論知識。教師應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深刻理解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熟悉其語言環境、思想價值,引領學生感悟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思想、價值觀,并在實踐中使少數民族音樂得以傳承。
(五)旅游傳播
旅游能夠使人放松心情,領略不同地區的地域風光、文化氛圍。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各地旅游,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在旅行中體驗不同的生活。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很多人都想體驗和感受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旅游成為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的重要方式。在少數民族地區,音樂表演如民歌演唱、歌舞團、戲曲班子、民俗展示等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推動了當地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通過音樂表演,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旋律與形式以及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增加經濟收入,擴大了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的范圍和影響。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當地生態博物館的建立。生態博物館是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生活方式的具體展現,融入了少數民族音樂表演形式,成為一種動態的現代化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最大限度地記錄和還原了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提升了當地的關注度,有利于促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6]。
如圖1所示為常見的少數民族音樂傳播途徑分析。
三、不同音樂傳播途徑的影響
當前,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一定的沖擊,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不同的音樂傳播途徑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影響也不同。由于事物發展處于矛盾運動之中,既對立又統一,不同的音樂傳播途徑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影響也具有雙面性(如下圖2)。即,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因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多種傳播方式,揚長避短,盡量減少消極影響,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
圖2 不同傳播途徑優劣勢分析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使音樂傳播方式發生變革。受其影響,少數民族音樂傳播方式不再僅局限于面對面的口傳心授,雖然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質量較好,能夠保證音樂文化的準確與創新,但其傳播范圍有限,而且隨著年輕人的外出工作和學習,其運用效率減小[7]。而通過電視、互聯網、廣播等現代化媒介傳播,能夠擴大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的范圍,增加其文化影響力,但同時也給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帶來其他的音樂文化類型沖擊。
因此,音樂傳播方式與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構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二者相互轉化,只有充分分析和運用多種傳播途徑,才能更好地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
四、結語
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有助于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人文精神,推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研究與發展。因此,有必要保護好少數民族音樂風格與精神內涵,并加以繼承和發展。教育傳播、旅游傳播等音樂傳播方式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繼承與發展影響深遠。在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過程中,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變革,運用多種音樂傳播途徑,探索新的內容與形式,為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活力,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傳,劉天華.全媒體時代民族音樂的傳播與優化策略[J].藝術品鑒,2022(30).
[2]羅宇佳,葉子.傳播學視域下的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研究[J].文化產業,2022(6).
[3]袁玥,蔣丹妮.新媒體視角下的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傳播探析——以侗族、苗族為例[J].音樂探索,2021(3).
[4]范巧珍.音樂傳播方式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影響分析[J].藝術評鑒,2021(9).
[5]劉靈.少數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變革及其傳播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1(18).
[6]陳潔.內外兼修:探索少數民族音樂的當代傳播發展路徑[J].藝術百家,2020(3).
[7]李麗,肖英群.傳播學視域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路徑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