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明代藏玉市場經濟的繁榮,不僅促進了明代玉雕工藝的發展,還引起了當時學者對玉器的高度關注,從而明代文獻對玉器研究成績斐然,為后人研究明代琢玉思想提供了寶貴文獻資料。其中錕铻刀、腳踏桌式砣機、原料產地多樣化、仿古辨沁等等在中國玉文化史上都具有歷史意義,同時陸子岡模擬文人畫風的雕刻風格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關鍵詞】明代玉器;錕铻刀;琢玉;陸子岡
【中圖分類號】K8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72—03
明代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高峰,知識階層對手工藝的關注程度很高,遺留數部總結古代工藝的著作,其中有不少關于玉器的文章,為后人研究明代琢玉思想提供了寶貴文獻資料。
明朝釋放元代手工業奴隸允許其獨立經營,但采取住坐、輪班、勞役制和納銀制。所以官府玉作工匠身份是自由民,卻仍然要為皇家提供一定的無償服務。盡管如此,已經極大提高了玉匠工作積極性。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良匠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由此形成京城和蘇州南北兩大玉器生產中心,輻射南京、松江、揚州、杭州等地。明代民間玉肆的工匠已經基本上是自由勞動者,與雇主只是雇傭關系,沒有人身依附關系,社會地位相對提高很多,故此涌現出不少玉雕精品傳世。當時更有杰出的玉雕匠人能做到與縉紳平起平坐,社會地位十分突出。
通過閱讀明代玉器相關文獻,結合考古實物,我們可以追尋到明代玉器文物背后所承載的琢玉之道。
一、錕铻刀的存在
高濂《尊生八箋》中“燕閑清賞箋上卷”,“刻玉章法”一篇記載,王心魯引用陶隱居《蟾酥昆吾刀說》講述刻玉章的方法:使用真正花鋼,并將礪石放在旁邊,時時磨刀,使它刀鋒保持鋒利,利于刻制玉印。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器篇最后記載,有施展精巧工夫的玉器匠人,以鑌鐵刀做為他們的攻玉利器,并解釋鑌鐵來源于西番哈密衛礪石中。徐文長《題水仙簪詩》載有:“錕铻峰盡終難似,愁煞蘇州陸子岡”,傳聞陸子岡聞名于世,擅長精雕細琢之功也是得益于錕铻刀的使用,王世貞《太倉州志》指明陸子岡“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曾記載:鑌鐵有旋螺花、芝麻雪花。由此可見,王心魯所說花鋼應該也是鑌鐵,鑌鐵是高碳鋼和熟鐵疊打而成,極其鋒利,古有吹毛透風的美譽。
明代玉器制作以和田玉為主,也有其它豐富美石玉材。高密度的和田籽料單獨使用鑌鐵工具是無法切割雕刻,高濂《尊生八箋》中“燕閑清賞箋”玉器篇開頭就寫:“玉出西域于闐,有五色,利刀刮不動”,符合現代科技對和田玉密度與硬度鑒定的結論。但如果是一般玉材另當別論,同樣是高濂后面還記載有與真玉類似的茅山石,定義為石類玉,這種石性較重的玉材,精細部分使用鑌鐵制作的錕铻刀還是有可能雕琢。從古代玉器制作工藝微痕跡研究,使用利器非砣具治玉,刀口往復運動雕琢的技藝早已存在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治玉工藝。高濂記載王心魯刻玉章也詳細描述了這一技法:“一刀勿入,再鍥一刀,多則三鍥,玉屑起矣”。還有明代文獻中幾次提到的綠玉一詞,綠色系玉石國內已知除和田碧玉、遼寧岫巖河磨玉外,多數為蛇紋石玉,河南南陽獨山玉也是輝石結構,硬度密度普遍低于和田玉,鑌鐵工具雕刻細節應該是可行。
二、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玉石鉆孔佩系開始,治玉即使用半機械工具。歷史證明,中國古代完整系統的琢玉機器研究資料,最早是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的桌式腳踏砣機。明以前并沒有完整實物或文獻記載證明桌式砣機琢玉始于何時,桌式腳踏砣機的前身何樣也沒有學術支持,雖學術界眾說紛紜,但都僅限于推斷和猜測。
《天工開物》成書大致在明崇禎十年,距離明亡只有六年,宋應星當時五十歲,其亂世不忘治學,為后人留下這一本總結中國古代農業、工業生產技術的專著,令人肅然起敬。一反中國古代傳統不務實學空談心性的常態,宋應星上溯前朝歷代,下至明朝末年,將中國傳統科技做了系統整理,是中國傳統科技最全、最好的真實記錄,殊為難得。中國古代玉器制作工藝最詳實的記錄也出現在《天工開物》,特別是腳踏桌式砣機資料系統詳盡,并配有圖解,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玉雕技藝提供寶貴資料。書中描述:璞玉初解,是用鐵質圓形砣具添砂剖玉,盆水和砂可用于冷卻,足踏牽引皮帶帶動連軸運轉,使圓盤砣具往復旋轉,逐忽劃斷,這個橫軸砣具治玉原理一直延續至今,只是如今腳踏動力演變為電機動力,各種具體砣具分類更細,功用明確,使得玉石加工工藝更趨精細。特別其中記載“其砂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籍以攻玉,永無耗折”,道出玉是琢磨成器,而非砣具直接雕刻成形的治玉技藝核心原理。
三、和田美玉
自古美玉以于闐產和田籽玉為最。和田籽玉一般認定為玉石次生礦,《天工開物》中明確記載玉石產地為西域白玉河和綠玉河,寫明“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個人認為最為可貴處屬其所述“朝鮮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與蔥嶺美者無殊異”。現代地理學上太尉山明確位置已經難以查找,通過文獻及現代玉料推測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太尉山璞玉為韓國進口春川玉一脈,春川玉俗稱“韓料”,白度及密度都較高的玉料也有出現,但高密度白玉數量極少,大多青白色,密度普遍低于優質新疆和田玉,強光下肉眼可見石性顆粒明顯,透明度偏高,肉嫩不及和田籽料油潤。但是,韓國春川和田玉質玉石原料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只有最近十幾年時間。韓國春川市位于韓國首都首爾以北,《天工開物》成書于明崇禎時期,明崇禎皇帝在位于公元1628年至1644年。
太尉山璞玉第二種可能是遼寧岫巖河磨玉。岫巖縣地處朝鮮西北方向,岫巖和海城交界的兄弟山河谷產和田玉質河磨玉,質優者密度脂份極高,外帶土侵風化石性表皮,與璞玉一詞更為相符,但河磨玉多為青綠色,也有一脈出黃白色河磨玉。雖然太尉山具體位置無法明確考證,但宋應星的記錄豐富了明代玉器所用玉料的研究,可見明代玉料使用的多樣性。明代多部文獻也列舉出多色玉料的存在,例有黃如蒸栗、白如羊脂、甘青如新柳、碧色如菠菜深綠為佳等等。
四、晶光寶器
水晶也是廣義玉石中的一種,因晶瑩剔透的質地為世人喜愛,明代玉器研究文獻中的天然水晶雕刻資料相對比較多。宋應星《天工開物》“玉”一篇中記載有中國水晶產地眾多,如南方的福建漳浦,北方宣府四角山,還提到中原河南信陽州產水晶黑色者最美;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水晶以清明冰瑩毫無瑕疵者為佳,還說器皿碗盞以素潔為好,但凡是碾花者必定有節病。明馮夢龍《古今小說》中描述到:“(王殿)臺上果卓,佇目觀之,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瑪瑙、琥珀為之,曲盡巧妙,非人間所有”。文震亨《長物志》中也有水晶搭配器皿的相關記載,如“卷七器物篇”中說到,香爐可以用老舊的水晶隨爐大小搭配等。明代水晶制品傳世文物眾多,其中明代琢玉名家陸子岡雕琢“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最負盛名。明代也是我國插花藝術鼎盛時期,插花成為專門藝術,出現插花藝術專著袁宏道《瓶史》。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下卷》也寫有“瓶花三說”,講究瓶花之宜。
據張岱著《陶庵夢憶》“諸工”一篇記載,明代優秀手工藝匠人憑借高超技藝,做到“其人且與縉紳列坐抗禮焉”,并說明天下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不過是有人自輕自賤而已。明末王世貞《太倉州志》“物產”文中還指出蘇州陸子岡的玉器、鮑天成的犀角器、朱碧山的銀器“皆比常價再倍”。明代治玉名匠當以陸子岡為代表,陸子岡因工藝精湛,曾以工匠身份名聞朝野,《蘇州府志》稱贊其“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如毫發”。高濂《燕閑清賞箋中卷》有“水注”一篇,明確記錄“又見吳中陸子岡制白玉辟邪,中空貯水,上嵌青綠色石片,法古舊形,滑熟可愛”。可見陸子岡對傳統治玉技法有很好繼承,注重玉器功能性和把玩手感。
“子岡”款玉器后世仿者眾多,存世“子岡”款玉器皆真假難辨,尚無定論。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子岡”款青玉合巹杯、明“子岡”款山水人物紋方盒等,總體工藝繁復精細,但質量參差不齊。據文獻和“子岡”款文物實例推測,陸子岡擁有高超玉石雕刻技法,善于學習明代文人畫意趣,將印章、書法、詩文、繪畫等多門藝術融入玉器雕刻。以故宮博物院藏“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為例,該花插器型完整呈桶狀,天然茶色水晶質地,仿梅花樹干出枝帶花蕾,利用原料白色結晶體俏色巧雕雪白梅花,器身一面陽雕隱起兩行行書“踈影橫斜,暗香浮動”八字,末屬圓形“子”,方形“剛”陰文兩枚。其寓意美好,格調高雅,充滿明代文人畫風清雅韻味,將中國古代玉器雕刻藝術提高至全新藝術境界,集鑒賞、裝飾和實用為一體,其審美追求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五、尚古之風
明代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里出現出售玉器的集市,古董店大量涌現,玉器收藏隊伍龐大。明人繼承宋人尚古之風,仿古玉器的市場需求激增,漢代玉器是中國玉器史的一個高峰,紋飾風格由之前的抽象為主逐漸轉為寫實為主,形神兼備,倍受明人推崇。明人還喜宋玉,因為宋代崇尚絕對單純的極簡器物美學,所以宋玉通常構思精巧做工細致,極具寫實,受到明代藏家追捧。高濂《論古玉器》中就說:“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瑰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從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利用玉石原料天然皮色和石性沁色制作仿古玉器,足以假亂真,今世仿古玉器行業也盛行此道。
正如高濂說的“至若古玉,存遺傳世者少,出土者多”。古玉之美,還在于它受埋藏環境影響所產生的色彩變化,偶發的外部特征變化增加了其稀有程度和觀賞把玩價值。曹昭《格古要論》中有章節對古玉沁色頗有研究,講究白玉上有血古為最佳,青玉有黑漆古等價低,如此評判標準也符合世人藏玉重白,重玉質與色澤搭配相宜的標準。高濂也有對古玉沁色的評議,與曹昭基本類似,它們成為清代玉工做沁仿偽的依據。
六、結語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如北京定陵、湖北鐘祥梁莊王墓等出土大量明代玉器文物,可見當時玉器收藏風靡一時。高濂文中有玉做壓尺,填漆鑲玉帶板圖書匣,以及玉碾片葉為筆覘等等;文震亨《長物志》中描述筆洗、印章、剔帚、缸、盒、衣飾等等都有玉制。可見不僅是宮廷收藏,民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一般富足平民,都有藏玉之風,玉器使用關及生活方方面面。刊行于明萬歷年間,高濂創作的傳奇也取名《玉簪記》。明代藏玉市場經濟的繁榮,不僅促進了明代玉雕工藝的發展,還引起了當時學者對玉器的高度關注,從而明代文獻對玉器研究成績斐然,福蔭后學。
作者簡介:蘇芳芳(1983—),女,蒙古族,河南南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手工藝、美術教育、玉石雕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