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公園是以保護為主要目的,以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為基本要素,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和國際通行做法的一種特殊地域范圍,包括了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及其周邊一定區域。對于考古遺址博物館來說,建設國家公園是新時代我國考古遺址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契機??脊胚z址博物館應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為保護大遺址、傳承歷史文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支撐。
【關鍵詞】考古遺址公園;考古遺址博物館;發展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211—03
引言
考古遺址博物館是對大型遺址進行綜合利用的一種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年代特色,但其豐富的技術手段、豐富的陳列形式又與歷史悠久的歷史淵源相承??脊胚z址博物館是對“博物館”形態的一種擴展,它是對遺址的一種較早地、較早地對“公園”形態下的遺址進行闡釋的一種新的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理論與實踐,以期今后為我國各地遺址公園的規劃與規劃,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與實踐經驗。
一、考古遺址公園理念的提出和發展
大型遺址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覆蓋面最廣、投資最大、惠及民生最廣的創新型項目??脊胚z址公園理念的提出,是保護我國城市建成區和城鄉結合部最現實的途徑??脊胚z址公園是以保護和展示考古遺址本身及其環境為基礎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經過幾年的建設,其示范效應逐漸顯現在教育、科研、文旅等多個層面[1]。
伴隨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啟動,一批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重要考古遺址將以更為鮮活的形象出現在國家遺址公園的行列中,并在城鄉統籌、民生融合的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里為人民提供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以推動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二、考古遺址公園的定義與性質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為主體,具有科學研究、教育、旅游等功能,對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具有國家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考古遺址和公園具備一定條件并形成后,方可進行評估。經鑒定合格的,由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稱號,并予以公布。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建成55個國家考古遺址和公園,建成80個項目[2]。
三、國家大遺址保護與國家公園建設的關系
一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中國重要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遺址和國家公園都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能夠提供自然資源保護,還能夠提供文化資源保護,為中國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3]。
二是從性質上看,國家大遺址和國家公園都屬于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都屬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兩類保護對象雖然有著不同的特點,但兩者作為我國重要自然保護地類型,在空間上高度重疊。國家大遺址是由多個部門管理并共同保護利用的大型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一個以考古遺址為主要展示內容的大型綜合類自然保護地;而國家公園則是由國務院批準設立并對全民開放、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完整性與原真性為主要目的、對特定區域內具有重要文化和科學價值的自然和人文遺跡進行統一保護管理并組織開展游憩活動的特定區域。兩類保護地都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4]。
四、考古遺址博物館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考古遺址博物館作為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主體,不僅是展示歷史文化、傳播科學知識和教育社會大眾的重要平臺,而且還可以作為文化遺產的研究機構和保護機構,為公眾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的服務。因此,應當從規劃、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公共教育等方面出發,全面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確保考古遺址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考古遺址博物館應成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劃和保護管理的主體。在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中,應加強對考古遺址公園整體布局、結構設計、功能分區和建設時序等方面的研究論證,統籌考慮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產業、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與公共設施等多種功能的復合利用,提高規劃建設水平。同時,應充分發揮考古遺址博物館在發掘保護與展示利用方面的職能和優勢,通過考古遺址博物館集中展示遺產價值,開展多種形式的展示利用活動,推動實現文化遺產資源價值向經濟社會價值轉化,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協同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和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考古遺址博物館研究領域也在不斷擴展。除了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靜態研究外,還應關注歷史文化遺產動態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新材料、新信息和新知識,同時積極開展對文物保存環境、保護技術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5]。
五、國家對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支持
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規劃》提出充分發揮遺址博物館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示服務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支持殷墟、三星堆、漢長安等10—15個高水平遺址博物館建設[6]。
《規劃》確定了強化大型遺址考古工作、完善大型遺址空間利用監管措施、深化理論制度研究和科技應用、實施大型遺址綜合保護工程、提高大型遺址展示利用水平、促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開創新時期大型遺址保護利用新格局、創新大型遺址保護利用體制機制等8項主要任務和14項重點任務,并對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保障、加強隊伍建設、嚴格督促落實等保障措施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對“十四五”時期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綜合分析,并對其進行了定性分析。在考古研究、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尤其是預防性保護、權益分配、文物補償、土地增減掛鉤等問題上,要做好理論研究,做好示范性工作,并大力扶持,并積極開展相關的制度創新與實驗探索?!兑巹潯穼⒅攸c放在已有的政策上,并與國家公園、文化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和利用試點、國家文物安全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科學研究和教育等已有的政策進行對接,力求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
六、考古遺址博物館在國家公園發展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國家公園的核心是保護,主要體現在生態保育、自然教育、科學研究和游憩利用四個方面。國家公園的建設,也為遺址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是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利用原有的文化資源進行展示,以實現文物價值轉化和遺產價值保護;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一個認識和了解遺產價值、弘揚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場所,從而實現遺產保護與公眾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7]。
遺址博物館將以遺址及其文化內涵為依托,通過文物陳列展覽、考古發掘工作、科研教育活動等手段,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并深入開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出一座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點,提升當地文化影響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一是國家公園內沒有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體系,導致很多地方出現重復建設甚至亂建現象,沒有明確的規劃和管理制度,沒有有效的管理機制,使得國家公園內的資源浪費嚴重,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二是考古遺址博物館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主體功能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很多博物館對文物本體和歷史文化內涵的認識不夠深入,導致文物保護工作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三是大部分考古遺址博物館未與當地相關部門建立緊密聯系,導致無法實現對文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文物資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并積極推動文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保證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健康發展。
四是許多地方在規劃國家公園時,沒有考慮到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作用。因此考古遺址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應積極與地方相關部門建立聯系制度,建立長效機制和激勵機制[7]。
七、考古遺址博物館面臨的建設運營資金籌措問題及對策
(一)資金籌措問題
博物館的建設運營離不開資金的保障,長期以來,在國家財政投入方面,考古遺址博物館一直是其薄弱環節。在實際工作中,考古遺址博物館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文物保護經費嚴重不足;二是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三是考古遺址博物館管理體制不順。
從各地的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情況來看,由于國家財政投入有限,很多考古遺址博物館處于無人管理狀態,藏品大多處于“藏而不展”“藏而不用”的狀態,造成了國有文物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經費不足情況下,如何解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資金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到我國考古遺址博物館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國家財政對考古遺址博物館支持力度不夠。盡管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和發展,但由于經費總量不足、資金來源單一、結構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各級各類博物館所能獲得的資金支持非常有限,難以滿足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和發展所需;二是地方財政投入嚴重不足[8]。
(二)解決方式
資金問題是博物館建設運營的重中之重,國家政策和財政撥款是博物館維持基本運轉的主要來源,而資金缺口問題是影響博物館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我國博物館建設和運營資金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和社會捐助。
1.財政撥款
財政撥款是指國家財政對博物館的撥款,我國在公共文化事業上實行國家投入政策,并規定各級有關部門要承擔建設和維護博物館所需資金,根據不同的財政狀況實行不同的補助方式。
目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將博物館列為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并制定了相應的資金補助政策,中央財政也將博物館列入了公共文化事業單位預算內管理,從2006年開始對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的建設和運行經費進行補助,并根據其不同的經費標準予以適當補助。
2.銀行貸款
銀行貸款是指由國家主管部門批準成立、銀行專門為博物館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通過銀行貸款或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解決博物館建設、運營資金缺口問題。
3.社會捐助
社會捐助是指社會公眾對文物事業有突出貢獻或者影響較大的文物收藏單位和文物愛好者,向文博機構或有關部門自愿捐贈一定數量或一定價值的文物藏品或文物資料的行為。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捐資興館”“捐資助學”等活動十分盛行。
八、結語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對大型遺址的保護和利用與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現代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歷史與文化、現代化相互反映,同時還考慮到了文物安全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考古遺址博物館元素,是傳承歷史文化的一種有效的方式,也是一種對歷史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以國家遺址公園為依托,建立考古遺址博物館,將考古成果轉化為成果,傳承文化遺產,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發掘遺址文化的內涵,為人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嚴建強,孫紅芳.考古遺址博物館與遺址公園在遺產核心價值闡釋中的作用——以良渚博物院與良渚遺址公園為例[J].東南文化,2023(1).
[2]高陽.遺產活化視角下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2.
[3]張亞茹.試論博物館文化創意品牌建設——以鄭州市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5).
[4]吳健,李崗.依托考古成果,展示中華文明——考古百年背景下的中國考古遺址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2021(4).
[5]袁廣闊,郭子月.關于偃師商城考古遺址公園及博物館建設的思考[J].博物院,2020(3).
[6]佚名.專題:考古遺址博物館與考古遺址公園[J].博物院,2020(3).
[7]王刃馀.考古遺址公園發展語境中的考古遺址博物館[J].博物院,2020(3).
[8]余鳳生,劉凱敏.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區景觀設計[J].園林,2018(10).
作者簡介:游曉芳(1987—),女,福建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館文物利用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