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陶瓷類文物是重要的文物遺產,同時,陶瓷類文物也有著很長的發展歷史。我國很多陶瓷類文物都是通過考古學家不斷探索,經過長時間考古發掘而出,這些陶瓷類文物由于長期處在地下環境中,受到地下環境的各種因素影響,很多陶瓷類文物在出土時就有很大程度的損壞。所以,在文物出土后,對這些陶瓷類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的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保護與修復工作才能確保所出土的陶瓷文物保存完整,并有利于日后的藏存工作,也為日后陶瓷材質研究、工藝探索提供了更多支持,為陶瓷類日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中,修復技術水平與保護力度遠遠還沒有達到大幅度提升效果,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為了確保陶瓷類文化保護與修復工作能夠更加順利開展,加強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關鍵詞】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研究
【中圖分類號】G264;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217—03
引言
近幾年,我國考古事業不斷發展,很多歷史文物也在考古中被發掘,并將這些文物珍藏,通過這些歷史文物,可以研究更多中國歷史,進而發現中華民族人民的智慧與歷史工藝,幫助我國歷史文物文化更好的傳承。在進行文物保護和修復中,一定要有科學合理的保護與修復方案,避免這些陶瓷類文物遭受到人為破壞,這也是文物工作人員工作的重點。同時,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應利用好傳統保護與修復陶瓷類文物的方法,并結合現代先進技術,進而做好保護陶瓷文物的目的。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是為了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融入到現階段社會發展中,利用傳統文明推動社會發展。并且,這些陶瓷類文物也是我國不斷發展中的重要基礎,所以歷史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更應肩負起保護與修復文物的重要責任,應分析陶瓷類文物現狀,結合現狀研究和探索更多提高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方法。
一、陶瓷類文物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經濟的穩定,文物保護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1]。針對文物保護技術而言,也經過很多工作人員的探索和研究,由最開始發現文物,進行簡單保護和修復,在慢慢形成一套系統、科學的保護與修復體系。而對保護文物機構來講,從最開始沒有正規機構,發展到大規模保護機構,從最開始小區域文物保護再到大區域文物保護,并在各地區也形成了很多從事保護各類文物的技術隊伍,進而保障了國家很多重要歷史文物得以保存,而且好多文物保存項目也都受到國家重要的科技成果獎項。但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應清楚的認識到,在科技發達、信息洪流發展過快的新時代,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并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存著很多問題。如一些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員業務程度不高,自身素質相對較差,業務與業務人員之間缺乏交流溝通,對這些文物沒有更深度認識和理解,很多修復技術不成熟、修復操作不當等,這些問題也會導致更多出土文物受到損害,最終無法實現文物價值。所以,在保護與修復文物中還需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工作人員研究更多方法,特別是陶瓷類文物,如若保護修復不當,更容易造成文物破壞。因此,應加大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效率。
二、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
(一)建立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檔案
在進行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后,應針對這些陶瓷類文物建立好對應的檔案體系。針對保護修復館中陶瓷類文物總體數量以及種類實行陳列,并要將這些陶瓷類文物檔案做好詳細記錄,每種文物在不同階段進行檢測和修復詳情都應記錄在檔案系統內,這樣也方便后續陶瓷類修補與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根據每個不同階段陶瓷類文物檢測后的各種信息記錄,能夠直觀了解到陶瓷類文物在儲藏和保護期間是否發生變化,若在信息對比中發現問題,就能及時進行修復,采取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陶瓷類文物破壞程度擴大化。近幾年,在陶瓷類文物保護中,很多地區保護修復中心也開始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對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進行詳細監測和記錄,但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是一個長期性工作,也需要更多關注和重視。所以,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中要不斷補充和完善這些文物的檔案記錄,對這些陶瓷類文物所有數據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和記錄,要核對好這些陶瓷類文物存儲現狀,并逐一進行核對,也要針對不同階段陶瓷類文物出現的問題緊張研究和探討,確定保護與修復方案。這種方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進而解決每個文物存在的問題,當然也要重視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整體性,這就需要針對文物有序進行記錄和保護,避免在工作中忽略某一類陶瓷文物,提高陶瓷類文物保護效率與質量[2]。
(二)明確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具體標準
目前,我國現階段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并在各行業中也被廣泛應用,也取得了更高的應用效果[3]。因此,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可以根據現階段科學技術手段來開展。但在應用這些科學技術時,一定要具備科學性、規范性、專業性,在具體使用中也應有比較嚴格的標準要求。由于地區文化差異等方面不同,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中對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無論是技術還是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也導致我國很多陶瓷類文物在保護與修復工作后中無法達到統一水平。面對這些問題,有關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員就應明確一些具體標準,讓每個地區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員,都能意識到自身在工作中應達到的要求標準。而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具體標準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在開展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有關工作人員應明確要先以保護文物形態、性能為主,修復工作為輔,并且如果陶瓷類文物不需要采取什么修復措施,就要對這些文物進行干預。二是應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對文物需要修復的區域應做好控制管理,只針對陶瓷類文物破壞的區域開展修復,其它區域應做好保護,讓文物在修復中能夠達到最佳恢復原貌狀態,文物其它區域沒有破損區域不能隨意進行改動或修復。三是在發現文物,保護與修復文物過程中,就應針對文物中所涵蓋的歷史信息加強保護,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四是文物在修復中,應注意文物的完整程度,在一次修復中就應盡量將文物全部修復完成,避免多次開展修復。五是在修復中任何粘合加固材料都應可逆,這樣為日后修復留有空間,并能夠隨時進行材料替換。六是在修復陶瓷類文物工作中,一定要確定修復材料質量,并且這種材料要與所修復的文物能夠相符合,沒有其他影響。
(三)做好陶瓷類文化保護與修復工作方案
在進行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前,文物工作人員就應提前做好保護與修復規劃,針對陶瓷類文物特點以及材料性質等進行一個詳細規劃和分析,之后再進行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并要對修復流程、材料應用等再次進行確認。而且為了提高保護與修復效果,在前期就應做好陶瓷類文物保護和修復的具體實施方案,然后通過多個方案進行比對,選擇最優的保護與修復方案。同時,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中應對這些方案進行多次探討和審核,保證在保護和修復陶瓷類文物中無論是技術還是材料都能確保文物質量?,F階段,有很多保護和修復文物的新技術,而在運用這些技術前,就應嚴格根據文物特點以及修復技術原理進行分析和檢測,確保這些先進技術在沒有任務影響陶瓷類文物質量的前提下,再使用這些新興保護與修復技術。另外,在保護與修復陶瓷類文物中,各區域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都開始逐漸完善保護與修復技術工作,采用新修復技術和修復設備,并且很多先進修復設備在開展文物修復工作中也更加規范嚴格,還能有效提高文物修復信息的準確性,通過這些設備檢測數據,也能為陶瓷類文物修復工作提供更多依據和參考。再者,利用新型保護與修復設備,也能讓文物工作提高工作層次,使文物保護與修復模式更加現代化、科學化,提高了保護與修復文物的效率。所以,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科學、合理的采用現階段先進科學設備對保護文物與修復文物工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4]。
(四)明確陶瓷類文化保護與修復中注意原則
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文物工作質量,所以在實際保護與修復工作期間,也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在保護與修復文物工作期間,應盡量使用自然光源對文物進行照明,并要在陶瓷類文物周圍適宜位置安裝上空調設備,通常室內溫度要控制在十八到二十三度左右,濕度也要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之間。同時,陶瓷文物在擺放時,也應放在專業臺面上,在這些臺面上也應有通風設備,保證陶瓷類文物所處的空氣、環境清新干凈,發現有灰塵就要及時清理,并配置相應的小型吸塵器等設備,用于能夠隨時清理灰塵和雜物。并且,要配有不銹鋼水槽,有些文物若表面污濁可以隨時就近清洗。二,在保護文物中心內也會有很多需要修復的陶瓷類文物,而那些還沒有進行及時修復的文物一定要及時放在儲藏柜中,并要在儲物柜周圍擺放文物推車,這樣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文物搬運。而且在文物儲藏室內,要有配套的計算機系統,方便查閱文物具體資料,以及保存文物修復圖片以及錄像,并能隨時更新、補充在文物檔案數據庫中。三,在開展文物修復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設備都應準備齊全,并擺放在固定位置。修復工作完成后,就要及時將這些材料、設備歸置妥當。另外,對于在修復中所使用的化學試劑、溶劑等也要單獨進行存放,放在專門危險物品保護存儲柜中。四,在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都要隨時保持陶瓷類文物環境整潔,室內溫度、濕度穩定。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員也應穿戴專門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且工作服也應具備防酸防堿功能,確保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做好安全防護,這樣也能確保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更加規范性、標準性[5]。
(五)借助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結合開展保護與修復
在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修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環節,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是通過多年實踐而最終積累下的經驗,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隨著新時代發展,現代信息技術也越來越準確,修復效果也非常不錯,所以在修復工作中,應將傳統修復技術優勢與現代科技優勢二者結合,以此大大提升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效果和質量。而對陶瓷類文物開展修復工作,是為了讓這些文物能夠盡可能恢復原有的陶瓷樣貌,并從這些陶瓷中觀察和了解更多有關古代陶瓷工藝技術與歷史文化。修復工作也就等同于還原設置,所以在修復中,就要了解陶瓷類文物特點、材料、性能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和分析,這樣才能利用傳統技術與現代科學達到完成修復的最好效果。例如,古陶瓷在修復工作中若使用仿釉材料那么就會有一部分影響到陶瓷色澤和質感,通常也會采用蟲膠液、硝基漆等作為這些文物修復的仿釉涂料,但這種涂料穩定性又比較差,很容易泛黃,在修復完成后的一兩年左右就出現剝落、泛黃問題。而采用新型樹脂涂料和固化劑就能將這一問題很好的改善。所以,在陶瓷器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要將傳統修復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二者共同結合,這樣也會更有利于文物修復。此外,在保護與修復工作中,科學采用復制技術也能夠達到提高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效果,一般在以下幾個情況就可以采用復制技術:文物原件在發掘后破損比較嚴重,通過保護修復技術處理后,仍然無法達到保存效果;藏品還沒有完全修復好,可以利用復制品進行展示;陳列環境不好,為避免這些文物受到破壞,也可以采用復制品進行代替;博物觀內展品需要,文物修復中心可以采用一些復制品。在采用復制品技術時,復制品也一定要符合陶瓷文物外貌原狀,要有真實性,并確保復制陶瓷文物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陶瓷類文物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寶藏,是中化民族在發展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因此,要加強對陶瓷類文物的保護,并要做好陶瓷類文物修復工作,讓這些文物能夠穩定、長遠的流傳下去。同時,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開展工作中,應認識到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性,并承擔起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責任。而且在保護與修復中,應建立全面、完整的修復檔案,要明確陶瓷文物在保護修復工作中開展的執行標準,做好前期保護與修復陶瓷類文物工作的規劃方案,提高保護與修復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并且,也要注意在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各項注意事項,結合傳統技術與現代科學,真正做到有效保護文物,進而提高陶瓷類文物修復效果。
參考文獻:
[1]盧鴻雄.對文物保護與修復的認識探討[J].經濟師,2022(5).
[2]劉逸堃.公眾對文物保護與修復的認知模式探析[J].文博,2021(3).
[3]李曉菊.基于文物保護與修復相關問題的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8).
[4]孫治國.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創新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21(8).
[5]樊海濤.談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的新理念[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3).
作者簡介:譚相忍(1975—),男,漢族,聊城人,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