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智慧化圖書館,實現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符合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與潮流,是指應用當下流行的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在傳統圖書館系統運行過程中融入人性化智慧,因此,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需要遵循個性化與智慧化原則。同時,通過將新時代下產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到圖書館發展進程中,可促進圖書館實現智慧化建設目標,能夠為廣大讀者提供創新服務,此也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也能滿足讀者需求。本研究首先分析智慧化服務的基本概念,然后根據圖書館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具體的內容是指結合圖書館智慧化建設目標確定智慧化服務目標,對智慧化服務模式、功能、技術、平臺的改進型創新與升級。
【關鍵詞】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
【中圖分類號】G258.2;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229—03
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尤其是隨著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Web2.0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提出的新需求。隨著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推動傳統圖書館創新服務,要求圖書館服務應朝著更加貼心、更加科學化與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中,構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也逐漸發展成為圖書館研究領域的中啊喲內容。本研究在對智慧化服務的概念進行研究之后,提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形成與提供更強調充分考慮讀者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以智慧化服務為支撐的圖書館服務模型。另外,本研究提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的主要內容,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并為圖書館實現智慧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智慧化服務概念
智慧化服務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下,以計算機模擬技術為支撐,實現與人的行為類似的智能行為,并為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與針對性的信息服務,該種服務是一種新型的信息服務,能夠精準與系統的理解用戶需求,交互或是自主的執行模擬任務,滿足用戶提出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服務。隨著智能化服務概念的普及,更多領域開始引進與提供智慧化服務,同時,在推動現代圖書館的發展中,也開始基于智慧化服務概念完善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在逐漸完善的網絡環境中,傳統圖書館信息流受到限制,而構建智慧化圖書館卻能夠突破此限制,這是因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的構建,要求將圖書館與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結合起來,在圖書館管理系統中應用智慧化系統,并配置智能化與自動化的軟件設備與硬件設備,進而將圖書館打造成為向讀者提供智慧化、現代化服務的空間。
圖書館以向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作為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致力于通過應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諸如大數據挖掘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對讀者相關的信息進行挖掘與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為讀者制定個性化的服務策略。由此可見,在圖書館的發展中,需要以不同讀者提出的多元化需求為指導對智慧化服務進行創新,并讓讀者能夠享受到日益良好與便捷的服務。在互聯網時代中,信息化與智慧化是圖書館發展目標,對此,也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可以通過應用智能手機終端或是互聯網,促使圖書館成為能夠向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的完美空間。同時,圖書館在智慧化建設中,還會將傳統的被動服務轉變成為主動服務,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化技術,解決傳統圖書館的不足,并構建能夠完善資源配置、傳遞知識、促使信息增值的智慧化服務模型。
二、智慧化服務模型
(一)智慧化服務目標
圖書館智慧化服務以“智慧”作為主要特征,包含軟智慧與硬智慧兩種,其中,軟智慧是指服務、管理、館員等方面的內在因素,硬智慧是指空間、資源、科技、設備等方面的物質因素。軟智慧與硬智慧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重疊、相互依存、相互統一與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實現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目標。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目標的主要內容體現在:首先,以雜志、電子設備、圖書等平臺軟件作為載體,以館藏資源、圖書館服務網站、圖書館管理系統等作為支撐,實現雜志、電子設備、圖書等資源的有效整合,并能夠讓更多讀者清楚地掌握圖書館的資源整合現狀,并可以有效收集到需要的信息資源,滿足自身的需求;其次,利用智慧化技術對圖書館的所有信息進行整體定位,便于圖書館館員能夠在書架上貼上精準的標簽,實現圖書的精準標識定位,同時,以3D效果圖的形式體現圖書館的現狀,加之圖書標識的設置,能夠讓讀者用多種方式,諸如實體圖書標識、APP查詢、設備檢索等方式了解圖書位置;再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目標還體現在實現圖書等信息資源的內外流通,是指在圖書館內,讀者能夠利用手機APP、自助借還終端、網絡版門禁借閱等途徑進行圖書借閱,還能夠在圖書館外利用智慧化圖書館進行線下預約,由此讀者便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圖書借閱;最后,借助于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對知識與資源信息進行發現、追求、探索、分享、傳遞與貯存,不僅能夠滿足讀者需求,還能夠充分發揮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利用價值。
(二)智慧化服務模式
在建設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的過程中,對圖書館中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是關鍵步驟與內容,重點是指對圖書館現有的館藏資源,諸如文獻資源、圖書信息等進行整合,這也說明,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式應突出向讀者傳遞知識的功能,將能夠滿足讀者需求的信息變成提供智慧化服務的依據,并通過多元化渠道向讀者傳遞整合之后的信息資源和圖書知識,在此前提下,也能夠實現圖書館基本的資源價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圖書館在向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的過程中需注重充分應用云計算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提高智慧化服務模式的個性化,并積極引導讀者參與到知識學習活動中,讓更多學者能夠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體現了圖書館智慧化發展的社會價值,讀者能夠了解更多方面的信息。另外,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式還需要更深層次地對知識進行應用,具體包括:充分應用當今時代的信息化技術,讓讀者能夠利用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促使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成為讀者獲取知識的載體,從而發揮圖書館中各種資源的知識價值。知識服務也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式的核心部分,也是圖書館未來拓展業務的重點,強調充分尊重讀者的主體地位,根據讀者需求,充分利用資源,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對此,圖書館可將先進技術應用到智慧化服務模式創新中,例如,利用信息處理技術分析讀者需求,繼而結合讀者多樣化需求制定服務。另外,在創新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式的過程中,以大數據挖掘和處理技術為支撐,并在參考讀者興趣點的前提下,向讀者精準推薦滿足需求的資料。在圖書館智慧化服務中,深度應用信息技術與提高讀者知識水平有著密切聯系,尤其在讀者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前提下,圖書館在智慧化建設中更應注重發揮大數據分析技術的作用,對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喜好進行分析,以此為依據向讀者提供個性化與針對性服務。
(三)智慧化服務功能
以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構成的圖書館系統涵蓋多種功能,以集成服務與系統資源兩方面出發,分析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的基本功能。首先,具有獲取信息資源的功能,是指利用圖書館系統在海量數據中搜索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資源,且讀者也能夠通過應用智慧化技術發現資源,并存儲滿足需要的資源。圖書館資源具有明顯的系統性,但是,對于讀者而言圖書館資源的存在形態比較碎片化,只有在對其進行描述與整合之后,才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讓讀者能夠更加容易地找到信息資源;其次,具有整合、維護與發布資源的功能,是指對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收集與處理,發揮網格化知識結構模式的積極作用,整理、維護與關聯基本數據,且在此之后,圖書館系統還能夠為讀者保存相關數據,利用云計算技術將之存儲到云端中;再次,具有資源存儲與代理的功能,是指在讀者收集到滿足需求的數據信息并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后,可存儲處理之后的數據,便于讀者日后使用與需求,圖書館智慧化服務能夠實現更有效對元數據記錄進行記錄,并存儲元數據副本;最后,以軟件程序為支撐進行信息資源的連接,對數據進行加工、刪除、傳遞等操作,在此前提下,讀者能夠為自己需要的數據構建邏輯圖表,通過該圖表,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地掌握關鍵目錄信息,也能夠更加高效與快速地搜索到滿足需要的信息。在初始錄入元數據時會面臨較多的工作,但是,為了能夠服務好讀者,圖書館更應注重開展智慧化服務,實現元數據目錄功能,此也是圖書館實現自身穩定發展的重要步驟。
(四)智慧化服務技術
在建設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的過程中,構建元數據目錄即為訪問與支持元數據,此是實現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關鍵技術。在圖書館智慧化建設進程中,所需要構建的元數據目錄需要以訪問、發布、命名技術等流程作為支撐,所應用與構建的元數據目錄具有一致性,便于進行數據命名,并確定資源位置信息。另外,隨著讀者需求的不斷改變與增加,尤其是提出的需求更具多元化與個性化,圖書館應在提供智慧化服務的過程中應用大數據技術,用于分析與精準預測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并根據分析與預測結果自動形成符合讀者需求的動態知識圖譜,進一步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圖書館不僅匯聚大量的知識信息,還是共享、交流、學習與創新的中心,如何將圖書館打造成為主題空間,并為廣大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與交互體驗的環境,是圖書館構建智慧化服務模型的目標。對此,圖書館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館藏、技術、環境、人才等方面的資源,且與此技術為基礎重構圖書館空間,此能夠為讀者帶來更好且更多的體驗。圖書館還應增強AR技術的應用,盡管大部分圖書館已經應用自助式設備,由此節省許多資源,但是,因為現有的自助式設備存在專業性問題,造成讀者會需要大量時間進行文獻資源檢索。為彌補此項不足,圖書館可利用AR技術,并將之與導航追蹤定位技術結合起來,創建圖書館地理信息更新系統,并利用AR技術對圖書館地理信息進行追蹤定位,由此,讀者也能夠通過智能手機終端等移動設備及時掌握文獻資源地理位置信息。VR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的更新與發展,都給圖書館升級智慧化服務帶來了可能,只有應用先進的技術,圖書館才能夠為讀者定制個性化服務,精準了解讀者的需求與閱讀習慣。
(五)智慧化服務平臺
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具備高度資源統一、系統集成、信息融合、開放互聯的特點,是綜合類的信息服務平臺。在構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的過程中,需要以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作為導向,并將向讀者提供信息服務,以及對圖書館資源進行整合作為完善智慧化服務平臺的切入點,支持讀者通過移動終端對該智慧化服務平臺進行訪問,以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加豐富與更具深度的服務為目標。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應用現代化的匯文管理系統,全面提高大數據分析決策、讀者推薦、采購決策、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通過完善該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中的各項功能,向讀者提供多元化服務。傳統圖書館中的許多館藏資源都是以紙張作為載體,在長期存儲期間容易出現損壞或是丟失,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數字資源逐漸取代部分紙質文獻。在此背景下,圖書館在構建智慧化服務平臺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應用智能化的信息處理技術,由此才能更有效地管理文獻資源。為了便于為讀者提供服務,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應集成讀者統一身份認證,由此,讀者可以快速登錄到該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中,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圖書館提供的各項智慧化服務。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還應推出新型的紙質與電子版統一檢索的功能,讀者可以一鍵查找數據庫資源、電子資源、館藏資源,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等形成讀者閱讀行為習慣畫像。另外,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平臺應在數據庫資源推薦、委托借閱、圖書預約等方面進行流程改進,致力于改善讀者的使用體驗與使用效率。
三、結語
圖書館在構建智慧化服務模型方面仍存在不足,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在此領域形成統一的規范或是標準。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圖書館提供智慧化服務逐漸成為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趨勢,強調以滿足讀者需求為目標,充分結合讀者提出的多元化需求,并以符合時代要求為前提。通過構建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能夠幫助圖書館有效提高服務水平,并幫助圖書館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對此,圖書館應堅持智慧化服務觀念,注重提高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型的全面性與競爭力,向越來越多的讀者提供個性化與針對性服務,進而實現圖書館的發展價值。
參考文獻:
[1]袁輝,沈敏,楊新涯.用戶行為模型在圖書館"智慧門戶"建設中的應用與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7(7).
[2]馬秀峰,鐘歡,張鐠心.智慧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型:訴求與架構[J].圖書館學研究,2020(19).
[3]胡畔畔,陳銳,馮占英,等.基于不同職能定位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8(2).
[4]尹志強,周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構建高校智慧圖書館的策略研究[J].文化產業,2022(25).
[5][6]許天才,任曉宇,許詩曼,等.高校圖書館服務智慧化的用戶體驗預期與構建策略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3(1).
[7]柳益君,何勝,熊太純,等.大數據挖掘視角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型,技術和服務[J].現代情報,2017(11).
[8]童忠勇.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智慧化服務模式探索——以國家圖書館讀者云門戶網站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1).
作者簡介:雷瑞琴(1975—),女,漢族,本科,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圖書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