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鰲章 陳瓊 劉念 姜康 雷晨
摘 要:本文對全省17個地市州76家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以下簡稱公檢中心)進行了全面深入調研,梳理了公檢中心的政策環境、建設情況,發現公共檢驗檢測中心逐步成為湖北縣域產業發展的技術中堅力量,但由于改革探索中“四個不配套”因素的制約,導致公檢中心難以充分發揮職能使命?;谡{研分析,本文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著眼“技術支撐、服務創新、信息共享”三大平臺的打造,為深入實施“強縣工程”提供基礎能力支撐等措施建議。
關鍵詞:公檢中心,檢驗檢測,強縣工程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9.038
Building A Strong Public Inspection Center to Support Strong County Project
FENG Aozhang1 CHEN Qiong2 LIU Nian2 JIANG Kang2 LEI Chen2
(1. Hubei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Supervision; 2. Hubei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76 publ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s in 17 cities and prefectures across Hubei province, summariz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inspection center, and found that the publ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echnical backbon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of Hubei. However,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non-supporting factors in the reform, it is diffi cult for the public inspection service cent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deepen the reform, focus on the building of three platforms of “technical support, innovative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ovide basic capacity support for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ong county project”.
Keywords: public inspection cente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strong county project
0 引 言
在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據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是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要求,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商貿流通、檢驗檢測認證等平臺。湖北自2014年成立首家縣級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以下簡稱公檢中心),首創“京山模式”并向全國推廣以來,公檢中心實現有效整合縣級檢驗檢測技術資源,全面增強縣域產業發展的質量基礎設施[1]?;趩栴}導向,為更好發揮公檢中心在推進“強縣工程”中的基礎性產業技術服務作用,本課題組對全省17個地市(州)76家公檢中心進行了全面深入調研,分析其在運行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1 湖北公檢中心建設發展情況
1.1 政策情況
建設公檢中心是湖北推進技術資源專業化、集約化發展的改革探索。2013年,《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18號)提出,整合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建立區域性的檢驗檢測中心。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湖北省聞令而動,主動作為,當年實現湖北省首家縣級公共檢測平臺在京山縣掛牌成立,開創的“京山模式”得到市場監管總局(原質檢總局)肯定,并在全國推廣。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湖北區縣級公檢中心在全省有序有效建立起來,為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
1.2 公檢中心建設現狀
2014年,檢驗檢測機構改革正式啟動,湖北省開創的“京山模式”,通過整合質檢所、計量所、食品藥品檢驗所、農產品檢測站、糧油檢測站等多個部門的基層技術機構,立足建設精干高效的技術服務機構,化解機構、人員、設備等重復設置,有效融合基層質量技術資源。截至2020年底,省內103個縣市成立了81家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其中,新獲取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證書的中心56家,沿用合并機構資質證書機構16家,共計獲得資質認定檢測參數30161項,資質認定檢測產品12554項,2020年共出具檢驗檢測報告18.22萬份,縣級公檢中心在湖北縣級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建設中成為主體(見圖1)。
1.3 公檢中心能力建設
通過拓展建設計量、標準、認證與檢驗檢測質量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質量技術服務[3]。2021年,武漢市因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工作成效突出,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武漢江岸區岱家山科技城在全國首創“岱家山”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模式,實體化運行質量服務站,集聚NQI資源要素,打造“動態集成型”智能檢測中心,為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提供檢測服務,打造企業“家門口”的“一站式”質量服務窗口,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質量技術支持。
1.4 公檢中心服務縣域發展
1.4.1 引領縣域產業發展
2021年,各地公檢中心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實現技術升級,建成宜昌酵母、工業氣體、房縣黃酒、咸寧桂花產品、荊州淡水產品等6家省級質檢中心,全省公檢中心為主體的省級質檢中心達到16家,其中三峽公檢中心建成一家國家級質檢中心(國家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湖北)),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技術基礎。依托標準引領,潛江市公檢中心聯合相關技術機構和企業,構建起潛江“蝦-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實現“標準+檢驗檢測”助力特色產業鏈發展壯大的生動實踐,2022年9月,潛江“蝦-稻”特色產業鏈構筑現代農業發展高地,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潛江公檢中心也成功建成首個省級小龍蝦質檢中心。
1.4.2 促進縣域產業創新
作為政府直屬單位、公益性的公檢中心,能夠落實政府產業布局,超前部署產業發展配套的檢驗檢測能力,暢通科研院所、技術機構等技術資源與企業技術發展實際需求,減少了企業在知識產權、產品研發數據外泄的擔憂,節省了企業研發檢測費用[4]。檢驗檢測技術和實驗數據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為研發創新貢獻第一手的數據和技術支持[5]。2021年,襄陽市公共檢測中心與清研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襄陽)有限公司聯合在智能制造領域,建成新能源汽車動力與傳動系統湖北省中試基地,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持,為地方產業發展起到“筑巢引鳳”的作用。
2 公檢中心發展困境與制約因素
2.1 發展面臨困境
2.1.1 服務價值不高
當前公檢中心主要局限在產品合格檢測的低水平服務上,微觀層面上還不能有效提供相關研發、問題分析、新產品開發及企業質量管理、技術升級等多樣化服務,宏觀層面上難以有效發揮產業轉型升級等基礎技術支撐功能。
2.1.2 技術能力不足
公檢中心雖然整合了原各職能部門在設置基層的檢驗檢測機構、資產設備、資金和人員編制等,實現縣級人員、設施設備、技術資源的融合,但是技術人員老齡化、高級職稱檢測人員缺少、設施設備陳舊等現象突出,導致一般產品檢不好,新興產品檢不了。
2.1.3 運行效率不高
對比深圳的事業單位“法定機構”的改革模式,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的改革,以立法形式把深圳市計量院定位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定機構,實行決策、執行、監督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形成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運作方式”經營相結合[6]。湖北基層公檢中心行政化現象明顯,對市場需求反應不靈,技術資源配置不活,技術資源建設重復浪費。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公檢中心的服務效能。
2.2 發展制約因素
2.2.1 功能定位不配套,服務能力弱化
公檢中心在成立之初,主要是為解決縣區一級冗余低效的檢驗檢測資源配置,大部分整合方案中只考慮了人員、編制、經費、辦公地點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未能統籌后續發展和功能發揮。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的職能定位與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地位不配套,導致自身定位不精準,目標方向不明確,造成技術資源的浪費。
2.2.2 制度體系不配套,管理體制虛化
全省在推進縣區級公檢中心改革中缺乏明確指導意見,相關政策制度與公檢中心改革發展需求不配套:一是整體上各地建設沒有統一的方案和建設標準,導致基層公檢中心建設上質量不高;二是縱向上與上級部門機構割斷了聯系,沒有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三是橫向上缺乏部門間聯系制度規定。公檢中心原本隸屬于各行政部門的機構,改革后則與同級政府中各部門平行,原有的業務委托、資源對接、資金支持等沒有了政策制度支持,導致公檢中心在承擔產品抽檢任務、獲取項目和經費支持上存在制度障礙。
2.2.3 運行機制不配套,運行效率低下
檢驗檢測需要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更新設備設施、檢測方法等技術能力,才能有效發揮支持產業發展升級的現實需要[7]。當前,公檢中心在運行方式上有重行政、輕服務的傾向。一方面,對人員、決策等缺乏自主權,對市場反應不靈活,導致高技術人才流失、創新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與企業對接不主動,與地方產業結合不緊。在產業發展發生變化時,決策部署慢,反應不靈活,無法實現市場對檢驗檢測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2.2.4 投入機制不配套,資金保障不足
公檢中心基本定性為縣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人員和業務經費采取全額政府預算包干制,不對外收費。然而,檢驗檢測行業需要高技術、高資金的持續投入,在政府維持性的經費保障下,公檢中心很難完全依托財政得到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在政府推進檢驗檢測服務公開招投標的政策新部署下,公檢中心既不能參與投標,政府監督抽查任務逐步流失,也無自我造血能力,導致后續發展資金不夠,難以適應產業升級需求。
3 建議措施
3.1 推進技術資源下沉,打造技術支撐平臺
以縣域產業發展規劃為目標,統籌謀劃公檢中心的技術發展方向,重點部署未來產業所需、地方特色產業亟需的檢測技術能力建設。依托支柱產業,提升技術能力水平,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建成以公檢中心為載體的“一站式”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平臺、資源、服務下沉為牽引,引導國家級省級優質技術資源向縣域拓展,將公檢中心作為相關技術服務在基層的有效延伸。
3.2 完善運行體制機制,打造創新服務平臺
將公檢中心納入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公益性服務要大力推進整合,實現上下聯動,增強對公檢中心的支持力度,提升創新研發水平。經營性業務全面推進市場化運行改革,完善治理機制,實現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開展中試公共服務平臺、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等建設試點,聯合相關企業,對接農業合作項目,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拓展技術服務領域,實現質量檢驗、分析測試、計量校準、標準信息、認證及品牌培育等一攬子服務和解決方案。發揮政府資源在產業創新中的引導作用,有效落實政府產業部署,主動配套地方產業布局建設。積極實現與高校、科研及技術機構聯合共建,加強相關儀器設備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充分利用好縣域資源,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增加研發投入,為產業創新解決“卡脖子”的實際問題。
3.3 推動產業協同共建,打造信息共享平臺
打破部門職能界限,以公檢中心為主體,實現各類檢測技術資源統一配置,業務統一部署,經費統籌使用,建設統一規劃。實現公檢中心與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信息互通,促進各類產業信息在公檢中心的匯聚融合。全面參與地方企業產品研發、小試、中試、生產制造及售后的全生命流程,積累產品研發所需數據,為企業產業創新發展打下數據基礎??偨Y推廣“宜荊荊恩”公檢機構一體化發展技術聯盟的經驗,完善以產業為紐帶,實現區域公檢中心共建、檢驗檢測信息共享,促進區域內強縣工程的協調聯動。
參考文獻
[1]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檢驗檢測行業做優做強的指導意見.[EB/OL](2021-9-10) [2021-9-14].https://gkml. samr.gov.cn/nsjg/rzjcs/202109/t20210914_334731.html.
[2]黃開勝,趙彥,楊志敏,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多要素綜合服務模式研究[J]. 中國標準化,2021, (S1):19-26.
[3]李雷,馬雨昕,姚雷.完善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監管工作的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12):75-77.
[4]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質檢中心管理的意見 [EB/OL]. [2021-04-14].https://www.cqn.com.cn/zj/ content/2021-04/14/content_8683043.htm.
[5]劉勇.對法定檢驗檢測技術機構改革的思考[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 2016(02): 63-65.
[6]林如輝, 陳章捷.公益一類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建設[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20,11(913):4424-4427.
[7]李根容,肖昭競,余文琴,等.我國檢驗檢測技術機構發展現狀及品牌創建問題初探[J].中國檢驗檢測,2020,28(04):49-51.
作者簡介
馮鰲章,科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認證認可與檢驗檢測。
陳瓊,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合格評定與國際標準化。
劉念,碩士,標準化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檢驗檢測與標準化。
姜康,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檢驗檢測與標準化。
雷晨,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檢驗檢測與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