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心理學引導可以促進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提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教師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小學教育中,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并與學生家長進行合作,采取合理的策略。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胡香玲(1982—),女,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馬壩中心小學。
心理健康對于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幸福生活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專注于研究人的積極心理特質與幸福感的獲得之間的關系,為教師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1]。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積極心理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
一、積極心理的培養內容
(一)培養感恩心態
感恩心態是指對于所受到的關愛、幫助和支持表達出真誠的感激之情,并從中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和得到成長。教師可以通過教育引導,如通過一問一答、故事分享等方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關愛和幫助,并對此表達出真誠的感激之情。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寫出自己所受到的關愛和幫助。如鼓勵學生每天都關注自己身邊的美好事物,并通過日記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從而幫助學生懂得感恩;組織學生開展感恩主題的繪畫活動,讓他們選擇值得感恩的事物或人物,將其畫下來,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鼓勵學生寫感恩信給那些幫助過他們或在他們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等等。親手表達感謝之情,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別人的善意和付出。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或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和成就感。通過這些感恩回饋的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影響力,從而培養感恩的心態。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感恩教育延伸至學生的家庭中,倡導家長在家中注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態,鼓勵孩子學會對家人表示感謝,如用餐前,對爸爸媽媽說一句感謝的話。家長也要經常對孩子表示感謝,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這樣的家庭教育可以增強親子關系,讓小學生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學會感恩。
引導小學生學會感恩,能讓小學生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意識到自己是幸運的,從而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更加友好地與別人相處。
(二)培養積極的情緒調節能力
小學生處于脆弱和敏感的階段,他們會容易受到各種負面情緒的影響,如焦慮、緊張、失落、沮喪等,但又不知如何調節。因此,幫助學生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積極的情緒調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教導學生使用各種技巧來緩解負面情緒,如深呼吸、放松遠眺、正念冥想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寫作、運動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放飛自己的心情。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還可以讓小學生意識到要通過積極的方式來緩解負面情緒。學生的負面情緒得以緩解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告訴他們尋求幫助的渠道,讓他們知道可以向父母、老師或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等人尋求幫助,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最后,教師還要指導家長掌握相應的情緒調節方法,讓家長在家中能夠科學地教孩子調節情緒。
(三)培養積極應對挫折的能力
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挫折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失敗的標志;引導學生將挫折看作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培養他們靈活應對困難的能力;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從逆境中學習和成長[2]。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接受自己在面對挫折時所產生的如失望、沮喪或憤怒等負面情緒,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產生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反應,但也需要學會控制情緒,并積極尋找擺脫情緒困擾的辦法。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分析遇到挫折的原因,幫助他們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并及時調整策略。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勇于表達自己的困難和需求,與老師、家長或朋友等進行溝通,從他人的經驗和意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挫折只是暫時的,引導學生從挫折中吸取教訓,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積極應對挫折的能力,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適應變化,并從逆境中迅速恢復到良好的狀態,繼續向前邁進。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關注自己的努力過程和進步情況,而不僅僅是關注結果;讓學生意識到成長的過程是漸進的,每一次的小進步都值得肯定和獎勵。這樣的觀念能夠增強小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很好地面對挫折,不斷成長。
(四)培養信心
要培養小學生的信心,教師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即鼓勵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和優點,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持,通過強調他們的付出,并表示肯定和認可,讓他們相信自己有實現目標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和積極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勵,從而更有信心克服困難和面對挑戰[3]。接著,教師要適當挑戰學生,幫助他們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并在其中獲得成長。小學生往往具備較強的好奇心和勇于嘗試的心態,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去探索新的領域,嘗試學習新的技能或參與新的活動。通過嘗試新事物,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和興趣,進而增強自信心。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意識到個人內在聲音對個人自信心的影響,教導小學生將負面的自我評價轉變為積極的自我對話,建立更積極的自我認知。
(五)培養自我價值感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興趣或特長,教師和家長應該鼓勵他們積極發掘和培養這些興趣或特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魅力。第一,教師要教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引導他們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避免出現片面和消極的自我認知。第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和競爭,從中獲得尊重和認同,從而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4]。第三,教師要營造積極的學校環境氛圍,同時也要鼓勵家長營造積極的家庭環境氛圍,一起用積極的語言和行為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師長對他們的認可、支持和鼓勵,從而增強他們的自我價值感。第四,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具體的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后及時給予其肯定和贊揚,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夠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具體而言,教師要鼓勵學生設立目標和制訂計劃,自主按計劃逐個攻破目標;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自主進行決策和解決問題,從中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最后,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在自主完成任務的基礎上不斷進步。第五,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參與志愿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價值,培養責任感和社會意識,從而增強自我價值感。第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他人的成就和進步。通過分享他人的成功故事和贊揚他人的成就,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比較心態,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個人才能和興趣。
二、培養積極心理的方法
(一)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在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方面,教師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學生積極心理的養成。教師可以創造一個支持性的溫馨的課堂氛圍。教師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注和理解。接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此外,積極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就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并相信自己的能力。通過贊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教師可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教師還可以創造一個包容性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增進友誼,營造一個互幫互愛的學習環境。最后,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合作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培養歸屬感,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從而整體促進學生的成長。總之,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對小學生的積極心理養成至關重要。
(二)持續監測和調整
積極心理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的努力和調整,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持續監測。首先,定期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跟蹤學生的進步。這可以通過調查、訪談或觀察等各種方法來實現。通過了解學生的心態,教師可以及早發現學生潛在問題,并向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有效的應對策略,培養學生從逆境中自我恢復的能力。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教授正念練習法、積極的自我對話法,以及教授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技能等。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學會自主管理壓力,調節情緒,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積極的心態。教師也要發現和肯定學生的進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從而產生繼續為個人成長而努力的動力。
(三)加強家校合作
在培養學生積極心理方面,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至關重要。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在會上,教師可以跟家長分享學生的進步情況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而家長可以給教師轉達孩子的需求、興趣和擔憂等。會后,教師和家長雙方可以合作,制訂個性化的策略來支持學生積極心理的發展。學校也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如參加學校的工作坊、研討會或志愿者項目,開展關于積極心理的實踐,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教師的教育行為。而且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還能讓學生意識到父母重視和關心自己,從而獲得積極的心理。在平時,學校還可以向家長提供相關的教育資源,讓家長積累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從而更有效地支持孩子在課余時間的積極心理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引導下的小學生積極心理養成實踐是一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綜合性課題。小學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時幫助和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困難,發現人生樂趣。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為學生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小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仍存在一些困難因素,比如教師教育意識的不足、家校合作的不順暢、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等。這就要求學校教師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的同時,主動加強家校合作,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每一名學生養成積極心理。
【參考文獻】
[1]薛莉.積極心理學引導下的小學生積極心理養成實踐[J].新課程研究,2022,(25):26-28.
[2]謝艷玲.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小學“走心”德育模式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3):77-80.
[3]顧冰.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策略[J].亞太教育,2023,(8):88-90.
[4]辛學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22,(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