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銀燕
隨著“雙減”政策的進一步推進落實,小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班主任管理也從原先的“全、嚴、多”轉變為“細、寬、精”模式。由于小學生心智發展尚不成熟,邏輯思維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所以他們對不同的管理方法、形式、模式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本文以班主任管理工作為論述對象,將“管”與“放”的辯證關系融入其中,談談小學班主任提升班級管理成效的具體途徑。
一、管放結合,關鍵在于管的方法要豐富
不同的學生成績、性格、愛好各不相同,班主任要轉變管理思路,采用分階段、分梯隊的形式管理班級,將不同性格、心理、家庭環境的學生分組,建立小組管理臺賬,在此基礎上選出各個小組的組長,負責記錄每天組內成員的變化,并在所有組長中推選出一名管理班長。
班主任從管理者變成了引導者,將單一的服從紀律、遵守規則轉化為互相監督和齊頭并進式的管理。對那些經常存在不服從管理的學生,班主任要及時與其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心理與成長因素,必要時采用單獨心理疏導、同學互助、家長開導等方式,以多樣的管理方法,做到松緊結合,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教師、同學以及家長的關愛。
二、管放結合,核心在于體現人文主義關懷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如果采用一刀切式的方法約束學生,只會讓班級氛圍變得僵硬,甚至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性格產生負面影響。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具體運算階段,此時他們開始逐漸接受部分抽象概念,但是仍然需要具體內容或者過程的支持才能夠正確理解。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摒棄呆板的紀律與規則,加強與學生日常談心、課后家訪工作,發揮班主任的紐帶作用,在校內與其他學科教師聯合建立線上學生表現列表,由多個學科教師齊發力,共同關心學生成長。在校外,班主任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建立家長反饋機制,開展優秀管理家庭評選活動等,讓學生在充滿人文主義關懷的環境中,學會遵守紀律,牢記規則,提升班級管理效能。
三、管放結合,重點在于融入“管”與“放”的辯證關系
小學班級管理中如果一味追求管得嚴和管得狠,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如果放任不管,也不利于學生發展,不符合小學生心智發展特征。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管”與“放”的結合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點。
首先,班主任要重視對學生規則意識、紀律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自管。班主任可以在班級中設立“服從管理標兵”,制作“最佳班級流動紅旗”等,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班級結合學校規章制度,建立適合本班學生的管理條例,并張貼在黑板旁邊,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管理范圍。
其次,對一些特殊問題,班主任要采取較為松弛或者人性化的辦法處理。例如在對后進生、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語言激勵、引導家長陪伴、活動幫扶等方式使其獲得更多的存在感。
最后,在整個管理進程中,學生違反紀律需要承擔后果,但教師也要做好安撫與鼓勵工作,軟硬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被管理者。
總之,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是管與放的統一體,既要豐富管理方法,以符合不同特征學生的需求,又要重視人文主義關懷,與學校、家庭一起打造溫馨的學習生活環境,保持管得嚴與放得開的辯證統一,讓小學生健康快樂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