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華
運用BYOD(自帶設備)技術不僅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優化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還能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提升學生各項能力。本文以“平面圖形面積”復習的教學活動設計為例,對基于BYOD條件下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進行探究與反思。
一、將“被動接受”變成“自主探究”
在復習階段,傳統的學習方式如背誦知識點和大量做題往往使學生感到厭煩,對不會的知識點學生仍然無法掌握,而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學生也不想再聽。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以大單元教學理念來設計整個課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在探究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在“平面圖形面積”的復習中,學生可以通過公式S=ab來展開聯想,同時課件展示圖形面積推導的過程。這使學生能夠發現不同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系,從而引發猜測,以某個圖形為基礎進行推導,并進一步驗證任意圖形之間是否能夠相互轉化。這種方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此外,信息技術的融入使學生能夠在平板電腦上進行自主探究,這無疑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可以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重新構建知識體系。
二、以點帶面,擴展學習思路
小學數學知識點通常是獨立的,學生需要將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復習“平面圖形面積”時,學生使用平板上的切割工具進行操作,將三角形、梯形轉化為長方形,并推導出它們的面積公式。通過將3個公式轉化成一個公式,學生將各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形成知識網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他們將這一思路拓展到數學的其他方面,實現以點帶面的綜合學習。
三、將“靜態演示”變成“模擬動畫”
復習五種圖形的面積公式時,如果使用傳統的剪切和拼接方式,學生可能會感到困惑。但通過動畫展示五種圖形面積推導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特別是圓面積的推導。這樣,學生就能直觀地感受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一種極限思想,從而對圓的面積推導有更清晰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困生,還為下節課“立體圖形圓柱體積”的推導提供了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將靜態的圖形轉化為動態的圖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圖形,從而更好地學習和記憶。
四、精準指導,提高教學效果
在“平面圖形面積”的復習課之前,教師通過智慧平臺向學生發布一份“平面圖形面積”推導復習單,學生利用平板完成前置作業后,教師根據智慧平臺生成的數據分析報告來設計教學過程以及調整教學進度。根據“雙減”要求,教師為A、B兩組學生分別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目。通過在線批閱和查看數據報告中的題目錯誤率和錯誤人數,教師能夠及時發現易錯題和難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錄制講解微視頻,以便學生隨時進行學習。智慧平臺還能夠自動統計學生的錯題,并根據數據分析報告為潛能生和學困生分別提供強化練習和追蹤練習。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針對性的指導。教師根據各項數據分析報告,尤其是典型錯誤和個人錯誤的分析報告,形成總體報告,進行精準指導。這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活動更加有針對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通過引入BYOD和大單元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學有望顯著提升教學效果。當然,這一新型教學方式仍需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的檢驗,以便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立項課題“BYOD條件下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HNETR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