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應堆是核電站的核心能源組件,它可以將核燃料核裂變產生的能量穩定可控地輸出為熱能,進一步轉化為電能等。世界上第一臺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的功率僅有0.5W,這樣的功率勉強可以點亮一個小夜燈。經過70多年的發展,核反應堆的功率已經可以達到百萬千瓦級,并且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堆型。
在各種“加強版”層出不窮的同時,為了滿足多樣化的能源需求并優化能源結構,小堆應運而生。“玲龍一號”被親切地稱為“移動核能充電寶”,它是繼“華龍一號”后,我國核電的又一自主創新重大成果,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功能模塊化小型壓水堆。中核集團“玲龍一號”總設計師宋丹戎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傳統的大堆類似家用的臺式電腦,小堆則如同小巧靈活的筆記本電腦,各個設備都集中到一起了。
與“華龍一號”相比,“玲龍一號”有著“小”和“快”的特點。中國核電相關負責人介紹,小,是指“玲龍一號”體積較小,直徑為30m;功率小,僅有“華龍一號”的十分之一;占地面積也小;快,是說工期快,設備運輸到現場后可直接安裝。

原來,核反應堆有兩大關鍵設備——反應堆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傳統的大堆一般是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彼此獨立,需要現場安裝并焊接主管道。而“玲龍一號”的設計直接去掉了主管道,將蒸汽發生器安裝在壓力容器內部,形成了緊湊的一體化反應堆模塊,就像搭積木,運到現場后可以直接吊裝,實現“即插即用”。
文章來源: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