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量子力學,有些人癡迷于其中的奇妙現象,希望一窺量子世界的奧秘;也有些人將量子力學視作天書,一聽到各種復雜的概念就會滿頭霧水。那么,到底什么是量子力學呢?
其實,量子力學并沒有那么神秘,它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物理學分支。早在19世紀末,隨著對微觀世界的不斷探索,物理學家逐漸意識到,適用于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理論,無法解釋微觀世界中的運行規律和某些奇妙現象。于是,經過物理學家的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用以描述微觀世界的物理理論,這就是“量子力學”。
正是因為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世界,不同于我們身處的宏觀世界,因此,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采用經典物理理論來思考問題,而很難理解量子力學。然而,要想把握量子力學的精髓,我們只需要弄清楚“量子糾纏”這一核心概念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會對量子糾纏有所耳聞,但或許對它的理解并不深刻。
在量子力學的理論體系中,當幾個微觀粒子在相互作用后,無論之后彼此相距多遠,這幾個微觀粒子所具有的物理量都只能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描述,而無法再單獨描述單個微觀粒子的物理量。這種只存在于微觀世界內,并且描述整個系統的物理量的現象,就叫作“量子糾纏”。
在這里舉個例子,來更加直觀地體會量子糾纏的奇妙之處。物理學家可以將一個正電子和一個負電子對撞,從而發生湮滅并且釋放出一對光子(不必糾結于正負電子這一概念,只需要了解,這對光子整體的物理量一定是守恒的即可)。
由于這對光子的總物理量始終守恒,因此無論這兩個光子相距多遠,其中一個光子的變化都會立即導致另外一個光子也發生改變。因此,這對光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始終處于“量子糾纏”的狀態。
這種量子糾纏的現象是很不可思議的。這是因為,如果這對光子之間要保持這種奇妙的相互作用,那就說明,它們彼此之間需要在瞬間完成信號的傳遞。而這種瞬間的超光速的相互作用,違反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的常識,因此讓人一時間無法理解。
其實,不單單是我們無法理解量子糾纏,就連很多物理學家都很難解釋這一奇妙的微觀現象。于是連愛因斯坦都感嘆道,量子糾纏是一種“鬼魅的相互作用”。
而從19世紀末至今,無數的物理學家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中,逐步揭開量子糾纏的神秘面紗。也正是在長期的爭辯中,人們逐漸發現了微觀世界中的運行規律,并且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量子力學的理論體系。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當時的物理學界出現了影響至今的兩大學派,其中一派是以愛因斯坦、薛定諤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派”,而另外一派則是以波爾、海森堡為代表的“量子物理學派”。
顧名思義,經典物理學派始終堅持從經典物理理論的角度出發,用宏觀世界中的經驗來思考物理問題。例如,愛因斯坦就一直強調,我們身處的物理世界應該是“確定性”的,而不能是充滿隨機性的概率。此外,一個完備的物理理論也應該遵循嚴格的“實在性”和“局域性”。
上述的“確定性”可以這樣簡單理解,當知道搖晃中的骰子的所有物理信息(如質量、速度等)后,我們就能夠通過物理定律計算出骰子的點數。也就是說,擲骰子本身也并非一個概率性事件,只是我們了解的物理信息不夠充分才不知道擲骰子的結果。
而“實在性”是指,物理世界的性質本身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依賴于我們的觀察。這就像無論我們是否抬頭觀察夜空,月亮總會掛在那里不會消失。
最后的“局域性”是指,物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但是這種相互作用的傳遞速度是不可能超過光速的,更不可能是瞬間的。這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而以波爾、海森堡為代表的量子物理學派卻不這樣認為。
針對經典物理學派提出的確定性,量子物理學派強調,微觀世界中應該遵循統計意義上的概率性質,而不再像宏觀世界一樣總是對應確實的結果。因此,微觀世界的本質上就是“概率性”的。
這里的“概率性”是指在微觀世界中,物質的狀態并不確定,它可能是這樣的,也可能是那樣的,它存在一定概率這樣,也存在一定概率那樣。
為了進一步描述微觀世界中的概率性事件,量子物理學派提出了“波函數”的概念,來體現這種概率性本質。也就是說,微觀世界中的物理狀態在被觀測之前,它總是處于不同狀態的疊加,而一旦被觀測后,就會轉變為其中某個確定的狀態。
這里的“疊加性”也是微觀世界中特有的現象,比如,微觀世界中單個放射性粒子的衰變就是一種概率性的事件。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單個放射性粒子有一定的概率發生了衰變,也有一定概率保持原狀,那么這個放射性離子就處于“發生衰變/未衰變”的疊加狀態。

而對于經典物理學派所堅持的觀點,即一個完備的物理理論應該遵循嚴格的實在性和局域性。量子物理學派也回應道,這種所謂的實在性和局域性只是我們對于宏觀世界運行規律的理解,而并不適用于微觀世界。因此,我們應該運用量子力學中“量子糾纏”的概念,來理解和處理微觀世界中的問題。
可以說,經典物理學派和量子物理學派有關微觀世界的爭論,已經超出單純的物理學范疇,而是體現了兩種認知世界的哲學思考。愛因斯坦雖然也是量子力學的提出者之一,他卻始終懷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并且不斷提出更為深刻的思想實驗(只采用邏輯上的推理,而沒有進行相應的實驗)來尋找量子力學的漏洞。
也正因為如此,量子力學的研究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且促使人們開始更加深入地思索認識世界的方式。此外,實驗物理學家也用一次又一次精密的實驗結果,驗證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在這場關于物理學術觀點的巔峰對決中,兩個學派互不相讓。
經典物理學派的觀點得到了廣大物理學家的支持,其中一個物理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定諤。
為了支持經典物理學派,薛定諤構思了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即“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來反駁量子物理學派的概率性觀點。
簡單而言,薛定諤假設一只貓被放在完全密閉的箱子內,這個箱子的內部狀態無法被外界所探測。箱子的內部也同時存在可以概率性衰變的放射性物質,以及一套探測放射性衰變的毒氣釋放裝置。
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放射性物質沒有發生衰變,那么毒氣釋放裝置就不會被觸發,因而貓仍然會存活;然而,如果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那么該裝置就會探測到衰變這一事件,從而觸發毒氣釋放的開關,那么可憐的貓就會死去。
也就是說,在箱子未被打開之前,這只貓的生死狀態取決于放射性物質的是否衰變。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按照量子力學的觀點,在微觀世界中,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與否本身就是一個概率性的事件,而無法被準確地預測。因此,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這只貓在未被觀測之前,竟然無法處于一個確定的狀態,只能說是處于存活/死亡的概率性疊加狀態之中!
薛定諤希望,將量子物理學派信奉的微觀世界中“概率性”,關聯放大到宏觀世界中,來違反人們生活中的常識,從而體現出量子理論的荒謬之處。

按照我們身處的宏觀世界來理解,薛定諤的假設當然是正確的,而這種概率性的事件簡直是無比的荒謬。以至于連愛因斯坦都感嘆道:“我不相信只是因為我沒有去看月亮一眼,夜空中的月亮就有可能消失。”
薛定諤的思想實驗看起來是那么完美,然而量子物理學派并不認可薛定諤的這種思想實驗。波爾認為,經典物理學派并沒有真正體會到微觀世界中的概率性本質,而是仍然采用經典物理理論的思維,來套用量子物理理論的框架。
首先,微觀世界中的概率性特征,不應該對應著宏觀世界中的具體事物,而是應該存在一種失效的邊界。
也就是說,薛定諤思想實驗中的“放射性物質隨機衰變”這一微觀事件,不能夠無限地拓展到我們身處的宏觀世界中。因此,我們不能對箱子中的貓采用量子力學的概率性進行描述,也就不存在處于存活/死亡疊加狀態的貓。
其次,薛定諤思想實驗中的“毒氣釋放裝置”需要探測到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才能夠被觸發并導致貓的死亡。
然而,這個探測過程一定是大量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的統計過程。也就是說,單個衰變的過程發出的放射量太低,是無法被探測器有效探測的,只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才能超過探測器的最低閾值。

因此,這個大量衰變事件發生的過程,仍然是一個統計意義上的宏觀事件,而非量子理論所描述的微觀事件。
最后,探測器來探測放射性物質是否發生衰變,這一事件本身就是一種觀察的方式。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沒有打開盒子觀察內部狀態,但是發生衰變與否這一事件,其實在毒氣裝置被觸發的一瞬間就確定下來了。
因此,后續貓的狀態也只是自然而然順延發生的事件,也就沒有所謂的存活/死亡的疊加狀態了。
因此,量子物理學派敏銳地發現“薛定諤的貓”的漏洞,并且利用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的概念,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觀點。
雖然經典物理學派在第一次量子巔峰對決中并沒有占據優勢,而且原本想反駁量子理論而提出的“薛定諤的貓”的思想實驗,也意外成為了宣傳“量子糾纏”的有趣故事。然而,經典物理學派仍堅持“物理學必須是實在的,而且物理規律也必須是具有嚴格的因果性和客觀性”這一觀點。因此愛因斯坦并不甘心失敗,他繼續從經典學派的高手中挑選合適的隊友,準備向著波爾所處的量子學派發起第二次量子巔峰對決。
文章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