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兵
摘 要:高中生是國家的未來,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把握好這個黃金期,對學生的責任心進行培養,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個性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高中化學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生產、自然環境及生態資源有著緊密關系的學科,蘊含著大量的責任感培養資源。所以,在高中化學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每名化學教師都應盡到的義務。雖然培養社會責任感的理念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廣泛普及,但在真實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化學課堂中融入社會責任感元素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更主動地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樹立安全意識與環保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社會責任意識;高中化學;可持續發展;科學素養
化學課程標準中將社會責任素養作為學科育人的最高價值追求,素養教育必將關注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是化學教育的價值導向,是高中化學教育發展歷程的體現。“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起到引領的作用。建立化學與科學、社會、生活、環境間的聯系,是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的有效手段。
一、社會責任意識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觀念,傳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技術,并培養學生的科學倫理和誠信意識。這些方面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同時,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并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積極踐行[1]。
(一)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高中化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化學實驗和課堂教學,學生可以了解到化學反應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減少化學實驗中的廢棄物,并介紹可持續發展的化學原理和技術。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如清潔校園和社區,促使他們認識到個人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激發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責任觀念
化學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高中化學教學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責任觀念。教師可以教授化學實驗安全操作規范,并引導學生了解危險品的正確處理和儲存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講解相關案例,向學生展示實驗安全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將更加重視實驗室安全,體現出社會責任意識。
(三)傳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技術
高中化學教學中積極傳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介紹可持續發展的化學原理、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綠色化學產品的制備方法。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可以了解到化學在解決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并激發出積極參與的意愿。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可持續的行為,如節約能源、減少廢物和使用環保產品等,踐行社會責任。
(四)培養學生的科學倫理和誠信意識
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倫理和誠信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了解科學研究的倫理和道德問題,如科學不端行為的后果和科學造假的危害。通過了解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樹立科學實驗的誠信意識,弘揚科學道德,為社會健康發展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二、社會責任意識在高中化學教學滲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過于抽象化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一些概念和實驗過于抽象化,難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社會責任聯系起來。學生可能感到遠離實際應用,缺乏實踐操作和相關示例。例如,在探討化學反應速率時,可以引入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例子,如探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與森林砍伐的關系。這樣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習與社會責任意識聯系起來,促使他們思考如何應對相關環境問題。
(二)缺乏相關案例和實踐
許多高中化學教學缺乏相關的案例研究和實踐。學生往往只是被要求記住知識點、熟悉實驗步驟,而沒有機會應用其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為了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實際案例,如水污染、廢物處理和可持續能源等,讓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了解化學知識如何與社會問題相關聯。
(三)缺乏跨學科的整合
高中化學教學通常集中于化學本身,忽視了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然而,許多社會責任問題具有綜合性,需要從多個學科的視角來理解和解決。例如,可持續發展需要考慮到經濟、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學中,可以與其他科目的教師合作,將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概念進行連接和融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四)忽視科學倫理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倫理的教育和討論往往被忽視。學生應該了解科學研究和創新所帶來的影響,并學會評估科學實踐的合理性和社會影響。缺乏科學倫理教育容易導致學生忽視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倫理問題。介紹一些關于科學道德、科學欺詐和科學決策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應用中的倫理挑戰,并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審視能力。
三、社會責任意識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的優化策略
(一)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教師可以將環境問題與化學原理相結合,向學生展示化學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如大氣污染與化學反應、水污染與溶解度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如學生社團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參觀環保企業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邀請環保專家或從業人員來學校舉辦講座,介紹環境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加深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例如,教授高中化學課程中與環境相關的知識時,特別是關于“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的相關知識點。第一,引入環境背景。在教學伊始,可以引入有關海洋污染、塑料垃圾、海洋生態系統破壞等與海洋環境相關的現實問題。這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新聞報道等形式呈現,讓學生了解真實的環境問題,并意識到個人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第二,強調環境保護的意義。在授課過程中,強調海洋環境對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并解釋海水中的重要元素對生物生長和生態平衡的關鍵作用。例如,講解海洋中的氧氣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時提醒學生,海洋污染和化學品排放會破壞生態平衡,威脅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第三,實例分析。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海洋環境的問題,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興趣。可以結合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的知識點,舉例說明環境問題的影響。例如,講解重金屬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引導學生思考重金屬對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以及污染的起因和后果。第四,實地調研和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或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問題。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海灘或海洋保護區進行觀察和收集樣本,了解當地環境問題,或者進行有關海水中重要元素的實驗,讓他們親自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五,開展環保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環保活動,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海灘清潔活動、塑料垃圾回收活動等,讓他們親身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努力,并體驗到個人行動的重要性。通過上述具體做法,可以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同時,結合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的知識點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環境問題的背景和影響,培養他們主動關注、積極行動的能力,以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2]。
(二)培養學生科學倫理觀念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科學倫理觀念來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科學道德問題,如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科學知識的正確運用等。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學生能夠了解科學倫理觀念的重要性,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注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道德。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比如,講解“化學產品的生命周期”相關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了解產品的環境影響和可持續性,引發學生對產品設計和生產的責任感。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正確的科學倫理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例如,在“化學品的合理使用”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第一,引導學生了解化學品的作用和影響。在教學中,介紹不同化學品的用途和重要性,并強調它們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品的正確使用對于人類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化學課上,教師可以介紹常用化學品的用途,如肥料、清潔劑和化妝品等,并讓學生思考它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潛在的風險。通過課堂討論和小組活動,學生可以對化學品的合理使用和處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第二,引導學生探討化學研究和工業實踐中的倫理問題,如動物實驗、化學廢物處理和科學欺騙等。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和工業實踐中可能存在的倫理困境,并培養他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判斷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分析某個具體的化學研究或工業實踐案例中的倫理問題。
(三)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來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介紹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以及相關的化學技術和應用。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學生能夠認識到可持續發展對人類和環境的重要性,形成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在“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相關知識點進行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綠色化學的概念,即在化學研究和應用中,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并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讓學生認識到綠色化學的重要性、優勢和應用領域。其次,引導學生以環境問題為切入點,探討環境問題與化學的關系。如討論化學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損害,以及如何通過應用綠色化學來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綠色化學技術如何減少廢物和有害物質的產生,并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最后,鼓勵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和綠色化學方面的實踐和研究項目。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室中的綠色化學實踐,使用環境友好的試劑和工藝,減少廢物和有害物質的產生。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設計并開展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研究項目,以提出解決方案并改善環境質量。通過以上具體做法,可以幫助學生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意識,并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激發學生對環保和綠色化學的興趣,促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四)倡導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倡導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來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重點講解資源的有限性和賦存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相關的化學原理和技術。通過實驗和案例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了解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對環境和社會的意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技術方法,如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等。通過實踐和創新活動,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培養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實際操作能力[3]。
例如,在“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不同資源的分類和特性,強調資源的有限性和珍貴性。如通過講解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地球上儲量有限的現實情況,讓學生認識到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是非可再生資源,教育他們珍惜使用,提倡節約能源。其次,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出發,引導學生探討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介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等,以及生物質能的利用。再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不同能源的優劣勢,并與傳統能源進行對比,引發學生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和關注。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對循環利用的教育。通過介紹循環利用的原理和技術,如廢物的分類處理、再生資源的提取等,引導學生了解廢物再利用的重要性。通過舉例講解廢紙的回收再利用過程,讓學生理解紙張的再生利用可以減少森林砍伐,保護生態環境。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實驗或課堂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實踐。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廢物分類、再生資源的制備等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體驗資源的有效利用過程。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討論、辯論、寫作等形式,引導學生加深對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理解。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辯論,讓他們分析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的優劣勢,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通過寫作作業,讓學生撰寫關于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文章,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結束語
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他們以科學倫理為基礎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他們關注環境問題,重視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活動。高中化學教師需要積極創造適合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華利平.高中化學學科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的考查[J].浙江考試,2023(10):23-26.
[2]黃泰榮.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內涵構成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3(10):6-13.
[3]林彩藝.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化學高效課堂[J].知識文庫,2022(2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