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輝
摘 要:研究以問題解決為目的,匯總高中體育教學開展方法。首先,從內部與外部兩個方向,分析高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涉及課中教學方法、課堂主體地位、學校與家庭、學生與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的問題和成因。其次,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基于內部問題成因,提出“理論教學法”“趣味教學法”“分層教學法”。文中基于外部問題成因,制訂以信息化技術調整體育教學占比、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改善家長傳統認知等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夠為推進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問題解決;高中體育;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
體育屬于建設民族體魄的根本,其不僅是單純的體育鍛煉,更包含學生體能素質、體育修養等方面的教學。在現階段所開展的高中體育教學活動中,存在部分問題,具體呈現于教學活動、學習環境、學習主體等方面。此類問題直接影響高中體育的穩步開展。以問題解決為目的開展高中體育教學,可在革新傳統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針對性發展學生體育素養和體育技能,使體育教學能夠在不同時期均能煥發出活力與生機。為此,基于問題解決為目標制訂高中體育教學計劃勢在必行。
一、高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屬于關鍵且特殊的學習階段,此階段學生不僅面臨高考,更要獲得綜合素養與專業技能。體育屬于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結合現階段高中體育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大多體現在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涉及教師、家長、學生、教材等諸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此,有必要基于問題解決的角度,分析高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以此制訂更精準的教學指導計劃。
(一)內部問題原因
內部原因集中于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方法亟待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即教師開展關于體育技能的講解與演示,學生根據教師動作進行模仿,此方式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體育教學涉及諸多理論知識,如“太極拳”等項目內容,均需要在演示動作姿勢的基礎上,傳遞太極拳有益于身體健康等思想。但高中生的思維較為活躍,普遍認為太極拳屬于老年人開展的運動,此時,再依照教案或是PPT等形式傳遞太極拳概念,難免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2.教學重心偏移。重心偏移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過于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即圍繞技能培養,缺乏趣味引導;其二,頻繁采用“放養”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過多的自由活動時間,導致教學重心偏移“趣味”,影響最終教學效果。如何協調“快樂課堂”與“高效課堂”之間的關系是每名教師亟待思考并要解決的問題[1]。3.忽略學生主體地位。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大多具有自我意識,有更多自主決定權。此背景下,強硬的教學方法易引起學生出現抵觸情緒。而為節約課上教學時間,教師大多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計劃,忽略學生在課中的學習體驗,影響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穩步開展。
(二)外部問題因素
影響高中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外部因素大多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校過于重視學生升學率,體育課時分配較少,并且常出現被文化課程占用的情況。同時,因校內資源有限,能夠為學生提供的體育設施種類較少,影響學生在體育領域的多元化發展。第二,家長對于體育運動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學生獲得基礎的體育技能即可,關于身體素質上的鍛煉,均可從日常的上下樓、走路等來進行,節約的時間好學習文化課程,此種對體育運動的消極認知也影響學生體育運動活動的參與積極性。第三,受到考試壓力影響,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熱情普遍偏低,運動態度不端正、身體素質過差等情況屢見不鮮,缺乏陽光、活力、自信特質,影響體育運動活動的穩步開展。
二、基于問題解決的高中體育教學方法探析
(一)圍繞內部問題成因,完善教學過程方法
1.提高理論知識講解能力。結合高中生身心特點不難發現,學生對競技類、對抗性運動項目的參與熱情普遍偏高,而對于理論知識強且節奏偏慢的運動缺乏興趣,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并非充分了解并感受到此類運動的魅力。傳統武術、太極不僅注重技能的傳授,更強調理論知識的講解,包括武術蘊含的精髓和具有的崇德、尚武、修身精神,均需要教師通過理論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武術等運動的不同之處[2]。為此,教師應針對不同運動特點,采用不同的理論講解方式,引導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的同時,理解其帶有的傳統文化思想和人文特色,為提升高中生體育運動能力,推進其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如以“武術”為例,武術項目最早起源于中國,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因自然環境惡劣出現“人少獸多”的情況,為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人們在不斷的搏斗中衍生出一些攻防手段和搏斗捕殺技能,包括“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這也是武術的萌芽。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開始成為一種古代軍事戰爭技術,習武開始作為當時人們防御敵人進攻、強身健體的重要方式。直至明朝時期,武術走向發展的高潮,許多武術流派崛起,此時出現許多武術文化內涵、理論知識等內容。如今,武術更依附于養生和健身,并在2020年被納入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等。為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可結合信息技術,收集更多關于武術的理論知識,通過視頻、相關電影片段等資源,向學生傳遞武術運動理論,強化學生“習武先習德”的觀念,使“武德”“武禮”能夠貫穿于理論教學始終,以此明確學生學習武術的意義。在講解理論知識后,穿插一些技能動作講解,便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與吸收,促進學生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為提高其理論與實踐能力奠定基礎。此方式能夠精準且全面地向學生傳遞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文化、精神,介紹武術的起源也能帶領學生從傳統文化層面形成對運動項目更深層次的理解,真正為提升高中生體育運動能力和體育素養奠定基礎。
2.開展游戲互動訓練。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大多會產生一種焦慮情緒,此過程中,體育運動可幫助學生調節身心,起到解壓的作用。游戲互動訓練可幫助學生排解負面情緒,趣味運動游戲也能為學生帶來真實的快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納并參與體育運動[3]。但結合現階段高中體育教學內部問題成因來看,許多教師并未平衡好趣味游戲和教學重心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應充分把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學情設置游戲互動訓練,避免出現放任游戲“掩蓋”運動或是運動強度過高等情況的出現,真正在凸顯體育運動優勢的同時,使每名學生均能逐步掌握運動技能,實現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
以“籃球”教學為例,可引入“四角傳球”游戲活動,該游戲主要為檢驗學生籃球技能和與團隊成員的默契,學生之間需要經過長期穩定的訓練方能掌握其中技巧。為增強訓練的趣味性效果,亦為達成體育教學目標,緩解學生消極情緒,可在游戲中融合競賽機制。首先,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以團隊為單位開展練習與競賽;其次,組成小組的隊伍需要在練習結束后參與限時比賽,即在規定的時間內考查哪一小組丟球次數最少且傳球速度最快為獲勝。獲勝小組可適當減輕訓練強度,獲得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而失利小組則需要反思團隊內部的默契與技能掌握情況,適當增加隊形和拋接球訓練。為優化游戲情境,增強學生的運動體驗,還可增設一些趣味環節,如“下戰書”“觀戰”等,通過“下戰書”增強學生競賽熱情;結合“觀戰”幫助學生總結更多的籃球運動經驗,使每名學生的運動技能均能在競賽中得到穩步提升,真正在緩解學生高考壓力、消除負面情緒的同時,實現高中體育教學目標。此方式不僅融合趣味元素,確保體育運動活動的順利進行,更融合現階段體育教學主旨,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互動的機會。
3.融入分層教學指導。基于高中體育教學問題成因不難發現,學生主體地位無法在課上凸顯,是影響體育教學活動推進的主要原因之一[4]。高中生成長環境不同,對于體育的興趣程度存在明顯差異,為此,在提高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過程中,除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法以外,還應摒棄以往“一概而論”的教育思想,即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制訂分層教學目標和教學標準,向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化的教學指導,為達成因材施教教學目標奠定基礎。分層教學即教師根據學生現階段知識與能力水平、運動潛能等情況,將學生科學地分成水平相近的群體并開展區別且精細化教學,這些群體在教師的分層策略指導下,可得到最好的提升與發展。分層教學又被稱為能力分組和分組教學,迎合不同學生成長與學習需要,可在改變應試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觀察、掌握自身進步情況,獲得理想的教與學成果。為此,教師應將分層教學融入高中體育課堂中,為強化體育教學效果,推進學生在體育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如以“田徑”項目為例,在體育高考中包含100米、800米跑項目。雖然項目帶有統一化標準,但學生的表現情況存在明顯差異,分層現象較為嚴重。如許多身體素質較為良好且運動技能優越的學生能夠輕松獲得理想的成績,但運動水平偏低的學生即使拼盡全力也難以達到及格標準。田徑與其他運動項目存在明顯差異,學生只能循序漸進地獲得提升。針對此,教師便可引入分層教學理念,將看似無法完成的訓練目標劃分為不同等級,引導學生專注于本層級訓練任務,再逐步提高訓練難度,以此消除學生因訓練強度過大而產生的畏難心理。如體育高考中的800米跑項目,劃分優秀、良好、及格等級,不同等級設置不同實現方法。在分層訓練過程中,可參考體育高考項目標準,并將層次劃分為A/B/C三種,同時,發布不同的訓練任務。如針對C等級學生,組織其完成“貼報紙跑”任務,將報紙貼在胸前一臂處,起跑后松開報紙,保障報紙能夠貼于胸前,以此幫助學生體悟速度的變化。針對B等級學生展開“變速跑”訓練,要求學生組成一路縱隊勻速跑,在跑步進行中,隊伍的最后一名成員需要陸續且快速超越隊伍抵達排頭位置,以此類推循環往復。針對A等級學生,可采用間歇跑、重復跑訓練,前者即利用直道加速、彎道調整的方法,提高跑步速度;后者融合150米或是200米快速跑,重復6~8次,以此增強學生耐力。不同訓練任務對應不同學生等級,可迎合學生體育運動需求,更在突出其課上主體地位的同時,確保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穩步開展,真正達成解決問題、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二)結合外部問題因素,創造信息化學習環境
基于影響高中體育教學的外部問題成因來看,主要體現在學校、家庭、學生三個方面。為此,可借助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學習環境。具體而言,現階段學校在體育課程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為此,學校可搭建微信公眾號平臺,將體育運動相關知識以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分享,學生可根據自身薄弱環節進行學習板塊的選擇,由此實現技能的提升。此外,用微信平臺傳遞體育運動知識,也能解決課上教學質量和效率問題。例如,在羽毛球核心力量的講解中,整理學生在深蹲、慢跑訓練中的常見錯誤,定期推送羽毛球核心訓練的糾正方案,以此深化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技能掌握[5]。針對因家長刻板認知而引起的外部問題,可定期開展親子類運動活動。如學校積極與社區合作,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共同運動的平臺。同時,在微信公眾號內宣傳歷屆學生在體育領域取得的成就,播放體育運動員參與比賽的視頻等,通過體育精神的傳遞,使家長和學生均能理解體育運動的意義。針對部分學生體育運動熱情不足問題,可結合信息技術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如組織學生在課后階段,分享自主練習的視頻,并闡述學習后的心得體會,營造一種“全班共同運動”的良好氛圍。除此以外,還可組織學生開展生生評價,如闡述其他同學的優勢,并了解自身不足,向其他同學請教修正意見等。這種方式不僅增強高中生體育運動意識,更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學生可在特定的平臺中闡述自己對于體育運動的觀點,并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影響高中體育課程開展的外部問題成因較多,教師還需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了解每名學生的真實需要,掌握現階段的教學障礙和學生學習困境等,以制訂更加精準化的教育策略,為實現解決教學問題目標,達成因材施教標準奠定基礎。
結束語
總而言之,問題解決下的高中體育教學目標并非一蹴而就,教師需要在把握現階段高中體育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合理且精準化制訂解決對策,以推進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基于高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看,包含內部問題和外部問題兩種,其中內部問題體現在教師教學方法、手段、模式方面,外部問題涉及學校、家庭、學生三方主體。為此,針對課上教學活動應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并融合趣味和分層教學理念,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教學方法的革新。針對外部問題成因,可融合信息技術,構建微信公眾號平臺,為幫助學生構建更為良好的體育學習條件和運動空間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莉莉.全民健康戰略下優化高中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21):19-20.
[2]胡莉.高中體育教學中游戲方法的合理運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1):21-22.
[3]陳秀雹.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9):16-17.
[4]黃敏慧.新課改下高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4):28-29.
[5]吳占春.新課標視域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校本化的實踐研究:以莆田第五中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