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榮超
統編語文教材九(上)第一單元內容均為現代詩,共有三項學習任務:學習鑒賞、詩歌朗誦和嘗試創作。筆者指導學生運用“獨立初讀——綜合再讀——問題助解”的閱讀策略,逐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感知和理解;依托“定主題,知對象——讀群詩,明基調——聯已知,析意象——教方法,賞美點——試創作,表情懷”的賞析環節,促進師生互動,構建精彩課堂;通過“自主讀詩——合作賞詩——嘗試寫詩”的實踐路徑,引導學生在自我的感悟與沉思中,體味多樣的人生、豐富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
師:同學們已經自主學習了本單元的六首詩,這些詩都傳達了詩人深摯的贊頌之情。同學們想想,可以為本單元擬定什么探究主題?
生:這六首詩雖然感情基調不同,但都表達了作者真摯、深刻的贊頌之情。我想化用林徽因的“愛的頌歌”作為主題。
師:非常好。這六首詩贊頌的對象分別是什么?
生:多嬌江山、當代英雄/周恩來/祖國/故鄉、中華文化/愛、暖、希望/自然、生命。
師:請大家自由、有感情地朗讀這六首詩,再次體會詩人的贊頌之情。
(生自由朗讀詩歌。)
師:大家讀得很投入。正如剛才那位同學所說,這六首詩贊頌的對象不同,感情基調也有區別。現在我們共同梳理一下。
屏顯:
感情基調:豪邁、昂揚/深沉、崇敬/沉郁、悲壯/深情、哀傷/喜悅、溫馨/歡快、禮贊。
師:《尚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情感的抒發要借助具體的“象”來表達。這種融入詩人情感、意旨的“象”就成為詩歌中的意象。意象一般分為動物類、植物類、自然現象類、時令節日類、地名類等。請大家一起讀PPT上的內容。
屏顯:_
動物類:蟬、鴻雁、烏鴉、黃鶯、比翼鳥等。
植物類:松、梅、竹、菊、楊柳、落花等。
自然現象類:明月、流水、夕照、黃昏等。
時令節日類:中秋、重陽、寒食、清明等。
地名類:長亭、樓蘭、玉門關等。
(生齊讀。)
師:意象所表達的主題通常分為:送別、思鄉、抒懷、愛情、戰爭等。請同學們根據平時的積累,圍繞以下主題說出幾個相關意象。
屏顯:
送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鄉:______、______、______、
戰爭: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操:______、、______、_____
(生述相關意象。)
師:詩歌表情達意離不開意象的選擇,更要借助適切的語言和表現形式。下面我們重點賞析《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和《我看》這兩首詩。請大家根據PPT 上的要求和示例,進行四人小組合作賞析,每組安排一位發言人。
屏顯:
任務:兩首詩任選一篇,從用詞、標點、句式、用韻、畫面、結構等方面任選一點,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詩歌的美。
例1:《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詞語搭配美。如:“笑響點亮了四面風”中,表達視覺的“點亮”、表達聽覺的“笑響”和表達觸覺的“四面風”搭配,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營造了清新明快的意境。還有“黃昏吹著風的軟”,將視覺和觸覺融合,仿佛“風”是“黃昏”在輕輕吹著,黃昏和風顯得更加綿柔、愜意和舒爽,感覺黃昏更加秀美,風更加柔和。
例2:《我看》富有節奏和聲調美。這首詩共五節,前四節每節四句,偶數句句尾押韻,如“草”和“潮”、“里”和“地”、“畫”和“發”、“息”和“逸”押韻。第五節共六句,第二句尾字“游”與第四節尾字“流”押韻,第五句尾字“里”和第六句尾字“熄”押韻。這樣的音韻設置,讀起來朗朗上口,讓讀者感受到詩句間蓬勃的青春力量。
(生四人小組討論后匯報。)
組1:我們組賞析的是《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題目以“四月天”為喻,向我們展示了四面風、云煙、星子、細雨、百花、初放芽的綠、白蓮、繁花、燕等春天特有的景象,這些景象表現了歌頌對象輕靈、晶瑩、美好、嶄新、溫馨等特點,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看到新生命時的喜悅之情。
師:也就是修辭之美。其他組請繼續。
組2:我們組認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用韻很美。“天”“變”“煙”“前”“妍”“圓”“鮮”“蓮”“燕”“暖”押韻,讀來朗朗上口,給人以美感。
師:是的。這首詩主體押“an”韻,給人溫婉、舒心的感覺,而詩句中“笑響”“點亮”“希望”等修飾詞,傳達出剛健、雄壯之氣,給人以力量。
組3:我們組賞析的也是《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用了“鵝黃”“綠”“白蓮”“花開”等表現色彩的詞語,展現出“四月天”豐富的色彩美。
師:是的。初放芽的綠、水中的白蓮、閃爍的星子、百花的冠冕、梁間呢喃的燕都很有“色感”和“畫面感”。你們的感受很細膩。哪個小組賞析一下《我看》這首詩?
組4:我們組認為《我看》這首詩修辭很美。“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中的“揉”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刻畫出青草在風中起伏的情態。“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用“綠潮”比喻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低首又低首”的姿態,很有動感。
師:很好!你們感受到第一節詩句的修辭美和詞語的動態美。還有第二節,“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我”的視角從低處轉向天空,看到了“飛鳥”被“吸入”深遠的“晴空”,進而看到“流云慢慢地紅暈”。“紅暈”和第一節中的“綠潮”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富有畫面感。還有哪個小組匯報?
組5:我們組發現,《我看》第一、二節描寫的是空間場景,由平視轉向仰視。第三、四節主要體現時間的變幻,形成今昔對比。第五節則是表達詩人的愿望。整首詩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師:分析得很好,為你們點贊!
(生鼓掌。)
師:剛才五個小組從不同角度賞析了兩首詩的美,當然這兩首詩還有其他美點,期待大家課后繼續賞析。
師:胡適先生的《夢與詩》中寫道:“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只有自己寫過,才懂得詩情。請大家以“走向明天”為題寫一首小詩。
(生自由創作,師巡視后上傳習作并共同賞析。)
師:詩歌是崇高、完美的藝術。只要你擁有詩心,每處風景都蘊含詩情,每次閱讀都記錄詩行。讓我們讀詩、賞詩、寫詩,一起去追尋“詩和遠方”。下課。
群文(詩)教學具有文本的整合化、議題的焦點化、課堂的生成化等特點。本單元六首詩的共性是描寫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抒發詩人的某種情懷。但在感情基調、詩體、用韻、句式、語言、手法、風格等方面又有所不同。通過對六首詩情感與主旨的分析理解,筆者圍繞“內容”與“形式”,遵循“言意共生”的語文教學規律,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言語形式,在字里行間感悟詩人的情志,感受詩歌的豐富多彩的美;通過嘗試創作、分享創作,讓詩歌親近自我、表達自我,鏈接生活、走向世界。在此過程之中,生成言語智能,體悟生活況味,沉淀生命靈慧,拓展學生的生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