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聯系其他課程與課外生活,圍繞實際問題開展的學習活動,是注重活動過程、強調合作學習的一種課程模式,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一、項目化學習視角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價值
項目化學習是基于學科核心知識與能力,在實踐環境中以解決驅動性問題為目的,最終生成學習產品的一種學習方式。其鮮明特點是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依托,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顯著特點表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不難看出,二者在各自特點方面存在非常高的相似性。
(一)指向書本與生活的深度融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與生活的聯系,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真實性,要求情境真實、問題真實,從而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具有自主性。
項目化學習提倡在開放、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與實際生活關聯的學習理念,突出實施中體現“與真實世界的聯系”。要求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依托,跨學科、自主探究組織學習,并且產生的成果能夠在現實中得到應用。
二者皆強調與現實的緊密結合,體現活動的生活化、情境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要下功夫,從書本走向生活,因為情境的創設關系到是否能夠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發地解決問題。
(二)指向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立足語文課程,著眼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實現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與傳統的講授式學習方法不同,項目化學習更突顯學生的自主性。項目化學習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其思考與發現問題,通過搜集、分析材料來解決問題,形成可以應用于真實環境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導與核心地位,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指向學科與學科的相互滲透
語文綜合性學習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營造開放、多元的活動環境,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學習。
項目化學習同樣強調通過學科間不可分割的聯系達到整體理解,匯聚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學科概念來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創造作品,讓學生產生新知識,獲得更深的理解。
兩種學習方式都強調學科間或是學科內部的綜合性,教師和學生能夠以整合的方式在各學科之間建立聯系,形成知識的勾連,更好地解決問題、形成成果。
二、項目化學習視角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基于項目化學習理念,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筆者以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為例,探尋項目化視角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解析活動主題,確立探究目標
語文綜合性學習所具備的探究性是實現項目化教學的基礎,圍繞活動主題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先完成教材解讀這一前置任務。
在教材解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的維度主要包括教材本身、具體學情、內在關聯、課程標準等科學的、系統的指向性。同時,我們也應該遵循關鍵問題解決的順序,明晰相應階段的能力層級的任務,以期達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目的。
教材對本次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安排分為兩部分:一是寫一寫過節的過程;二是開展具體活動,展示活動成果。如果孤立地將教材安排的活動內容逐項探究,將其理解為獨立的活動任務,則忽視了各項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缺乏深度思考,也忽略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錯失了學生能力的生長節點。
經過提煉教材第一項活動的關鍵信息,圍繞關鍵詞“過節”,在進行“傳統節日的初探索”之后,選擇與教材進度同步的、學期最熱鬧的節日——端午節展開。而要了解另一關鍵詞“過程”,要建立在學生對該節日習俗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活動主題,提取關聯信息,筆者首先確定了“了解端午習俗,制訂過節計劃”這一活動項目。接著圍繞教材第二項活動關鍵信息,以端午節為核心,提煉符合學生學情,適合學生實踐、交流的項目——“包粽子”。
(二)依托具體情境,設計驅動性問題
圍繞本次項目化學習確立的探究目標,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驅動性問題:(1)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工作,怎么讓他們過一個有趣的端午節?(2)怎樣讓外國人愛上粽子呢?
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結合當下的熱點問題,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設計開放的教學情境,最終落實為具體探究發現的過程,有利于思維的深度發展。
通過驅動性問題,筆者立足頂層角度考慮項目化學習過程,將項目化學習的過程進行簡單的課時分配,確定了本次項目化學習的三個課時:
(三)設置階梯任務,細化學習過程
本次項目化學習圍繞驅動性問題,從“節日”到“端午”再到“粽子”,逐層提煉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力求在整個項目化學習中體現活動的延續性,而每一個活動環節所體現出來的能力目標呈現階梯形的上升結構,從最簡單的“各種途徑搜集資料的能力”,抬升至“提煉信息的能力”,再至“資料分類、整理的能力”,最終落腳到“動手實踐的能力”。
針對設定的學習任務和能力目標,筆者為每一課時設計了具體的課時活動任務。
第一課時
任務一: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選擇一個說說你對這個節日的了解。
任務二: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根據老師下發的相關材料,針對其中一個知識點,每位同學完成一張端午資料卡,并現場交流。
任務三:小組討論,你認為外國人會對其中哪個內容感興趣。說出理由。然后小組合作完成蜘蛛圖。
任務四:匯報蜘蛛圖內容,然后選擇合適的內容,制訂端午過節計劃,完成表格。
第二課時
任務一:交流課前完成的粽子資料卡,貼到黑板上表格的相應欄目。
任務二:針對粽子的類別,你們想采用什么形式向外國友人介紹,讓他們產生興趣呢?
任務三:根據制訂的推廣形式,組內練習,再進行模擬推廣。
第三課時
任務一:根據搜集整理的不同外形的粽子,每組選取一種進行步驟分解。
任務二:各組根據步驟試包、展示,組間交流不足、原因、改進方法,完成記錄表。
任務三: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再次試包,并進行小組展示。
(四)借助成果展示,形成多元評價
項目化學習最終是要形成公開的成果,在多樣的群體中進行交流。本次活動中,根據分解任務和對應的驅動性問題,筆者在每一課時都安排展示環節。依照提煉和遞進的原則,本次項目化學習最終形成以下個性化成果。
同時,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是與公開的成果匯報緊密相連的。針對展示成果,在每次活動的展示階段,筆者設計“自我評價表”“組內評價表”“組間評價表”等,從“學習實踐的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呈現”等維度,對學習實踐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以引發更深層次的理解。
綜上,在項目化學習的視角下,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情境中,在問題的驅動下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學習成果,開辟了課堂實踐的新視角。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