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系統設計,即“教學設計”,是一門應用學科,也是一個求解問題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問題的規模與規模的差異,可以將其劃分為“產品”層面、“課堂”層面和“系統”層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可擴展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體系。文章以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為研究案例,通過對課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細節中所蘊含的情感的解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母愛是一部關于“我”母親在極度貧窮的環境中義無反顧地為“我”購買《青年近衛軍》的故事,既表現出她對“我”的母愛,又表現出“我”對她的深厚感情和無盡的感恩之情。
一、設計理念
本設計的思路是“理清文章脈絡—聚焦情境細節—體悟感情—主題升華—擴展解讀—創新表現”。首先,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結構;其次,把重點放在了情景以及兩個具體的情節上,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把重點放在了“到工廠去找母親”這一段,通過與母親的交流,體會到母親艱難的勞動條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了本文在環境描寫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采取自主探索的方法,首先,將重點放在“感受母親的形象”這個細節上,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在畫圈、總結、朗讀、表達的過程中,體會到母親的無私與偉大,并學會對角色細節的描寫。其次,將文本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梁曉聲的《母親》和其他作家寫的關于母愛的文章。最后,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自己在生活中所體會到的母愛,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愛與感激。從閱讀到寫作,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練習,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二、學情分析
(一)學生情況
這個班的學生可以自己閱讀,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從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不過,要看懂這些描述,還是有些困難的。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母親的愛,在學習中體會到母愛的深刻,并認識到一元錢的作用,為學習做好準備。
(二)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介紹了當時平民的家庭情況,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一件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三、教學目標
1.認識“魄、抑”等10個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皸裂”等詞語。
2.默讀課文,想象描寫的場景、細節,體會“慈母情深”。
3.體會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的表達效果。
4.能聯系生活實際,體會“鼻子一酸”。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1.想象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對母親的細致描寫,體味“慈母情深”。
2.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從文章的側面描寫和積極描寫入手。
五、教學工具及資源
教師通過客戶端登錄到教學云平臺,打開《慈母情深》電子版教材,讓學生進行預習。
六、教學基本環節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原文,理清思路(2分鐘)
1.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并進行討論。
2.課文中的場景是什么?
課件展示:
《青年近衛軍》書籍圖。
3.梁曉聲在文中描述的兩個場景是什么?
(1)去工廠找母親要錢。
(2)為了買自己想要的書。
(設計意圖:復習所學知識,掌握知識,理清“場景”,理清思路,找到問題的中心,導入本課的課題與任務。)
(二)關注情景,合作探究(6分鐘)
1.播放云端的文本,閱讀第6~9自然段,使用電子課本展示文本,學生可以聽到文本的聲音:空間非常低矮,低矮使得人感到壓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廠房,四壁潮濕頹敗。
2.合作探究:品讀“進工廠找母親”。
學生任務:
(1)學生閱讀課文第6~9自然段。說出你最喜愛閱讀的句子有哪些,并說明理由。
(2)分組討論。
*小組內選出說得最好的一位同學講話。
*演講風格:我在……看見了……
我從……聽到了……
我從……感受到了……
3.教師將課件中的關鍵詞用圓圈標出,以體會母親艱苦的工作環境。
(設計意圖:在閱讀中體會嚴酷的環境,體會語言的表現力。通過小組活動,探索母親工作的艱苦環境,促進學生的創新思考;學生將教科書中的語言與自己的理解相結合,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
4.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要寫母親在艱苦的環境下勞動,是為了表現母愛的深切嗎?(母親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很辛苦,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給了“我”錢,襯托了母愛的偉大。)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要加強對環境描述的理解,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研究作者的寫作技巧,懂得對環境描寫的作用。)
(三)注意細節自主探究(13分鐘)
1.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對所學語句的理解。你看見的是哪一種背影?你對媽媽的印象如何?
(設計意圖:從細小的情節描寫開始,讓學生感受到媽媽的辛苦,讓他們在情感上、在思考中表達出來。運用“自主探索”法,以“圈”“總結”“談體會”的方式,以“深度學習”為主線,層層推進。在課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指導學生撰寫報告。)
2.學生自主匯報,教師適時引導。
①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湊到縫紉機板上。
在老師的歸納引導下,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②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倦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這句話很特殊,你有什么發現嗎?
課件演示:句型對比。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倦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通過對比發現:“我的母親”這個詞用了三次,感情一次比一次濃烈,被稱為“重復”。
(設計意圖:通過對三個“我的母親”的對比閱讀,引導學生進行發現、探究和思考,使學生認識到三個人物在小說中扮演的角色,突破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四)主題升華,感受母愛(9分鐘)
1.升華主題。
現在躺在我手上的不是錢,是母親對我沉甸甸的愛,那是怎樣的一種感覺?這是一種無私而又偉大的愛,這就是——母愛!
總結:這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愛,是一種“義無反顧的一塞”。
2.感悟母愛。
你能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嗎?可以與大家分享。
3.表達母愛。
母親如此疼愛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她?
教師播放《感恩的心》這首歌曲,為學生營造“感恩”的氛圍,使其在課堂上活躍起來。
(設計意圖:升華主題,使學生對母親偉大、無私的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將自己所體會到的母愛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學習如何向母親表達自己的愛與感激之情,這樣既能深化文章主題,又能開闊學生的眼界。)
(五)拓展閱讀(10分鐘)
《慈母情深》節選自梁曉聲長篇小說《母親》。媽媽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并不僅僅表現在作家梁曉聲買書這一點上,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母親》中關于媽媽的另外一章。利用智慧教學系統,展示了梁曉聲《母親》中的幾個章節,指導學生進行網上讀書。
教師在網絡上推薦了另外兩篇關于母親的文章,然后再選梁曉聲的《母親》、豐子愷的《我的母親》,并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你對哪一個故事印象最深?
盡管母愛有很多種形式,但每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梁曉聲的《母親》,讓他們再一次深刻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愛。
(設計意圖:我們可以從云平臺選擇一些與母親有關的文章,然后發給學生,這樣可以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到更多類似的文章。)
(六)課堂小結
在本節課中,通過對反映媽媽艱苦工作環境的側面描寫,并通過閱讀體會對母親的一些細節描寫,一位偉大而又充滿愛心的媽媽形象躍然而出。與此同時,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作者對母親的關愛,更是在溝通中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之情。通過本課學生不僅學習到了刻畫角色的手法,更懂得了母愛的偉大。
(七)布置作業
1.學生通過語音朗讀,錄下視頻,發到班級群里。
2.預習第19課《父愛之舟》。
(八)板書設計
第18課
慈母? 情深
無私? 側面環境
偉大? ? 正面細節
八、案例反思
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中,我注重對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的閱讀創設情境。課程設計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能力。
首先,圍繞主題,將教材內容分為兩個主要模塊進行教學。第一板塊,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集中在“到工廠去找母親”的情景上。第二板塊,運用獨立探索的教學方式,將重點放在“感受母親的形象”的細節上,通過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特征。
其次,通過創設情境,使文章主旨升華,使學生體會到母愛。然后,在自己的生命里尋找關于母親的故事進行表達、交流和寫作。如此層層遞進,更能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最后,在“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這節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越性,以數字教材、云教育平臺為依托,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很好地提升了教學效果。
九、結束語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創造性思維和協作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審美趣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整體教學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在部編版語文課本五年級上冊第18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認識到母親的善良,認識到母愛的深厚。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語言,欣賞文本,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生命哲學,使他們能夠逐步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創作。
編輯:曾彥慧
作者簡介:宋其靜(1978—),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本科,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