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單元整體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高效課堂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與應試教育理念下課時教學活動相比,單元整體教學立足整體視角,從目標設計、教學安排、課后作業設計等諸多方面入手,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審視整個單元內容,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活動設計更加系統化,教學評價的設計更加多元化。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要從多維度入手,解讀教材,明確目標,設置驅動任務,輔助設計多元、靈活的作業銜接學生生活,最終通過系統評價明確課堂問題,為后續教學活動提供明確方向。
【案例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單元學習,認識、體會環境污染的現狀以及對人們生產生活造成的危害,進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通過單元學習,認識垃圾分類的意義,懂得回收、循環利用的重要性,同時與生活銜接,懂得如何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3.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生活中不經意產生的環境問題,同時懂得如何進行綠色生活,比如怎樣減少碳排放等,積極倡導并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動中。
二、任務設計
◆任務一: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
活動一:你了解“白色污染”嗎
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銜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從生活中的塑料用品如塑料袋的使用以及垃圾處置方式入手,分析塑料廢品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結合教材中的故事,讓學生意識到濫用、亂扔塑料制品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還可以輔助講解其他國家在塑料制品使用、塑料垃圾處理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從而引出后續的家庭減塑計劃以及尋找替代品等話題。
活動二:環境污染大調查
教師:生活中除了白色污染,還有很多其他環境污染問題,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通過問答的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種污染,如農藥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有能力的小組還可以進行初步調查活動,制訂污染調查計劃,小組分工合作,可進行小區、學校等場所的環境調查,并按照調查結果進行小組匯報。針對各小組調查整理的結果,教師延伸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驅動活動設計了解身邊的環境污染,如塑料制品對環境的危害等,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任務二:變廢為寶有妙招
活動一:暴增的垃圾
此環節同樣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如家庭、學校、班級、社區等,了解每個場所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數量,通過調查了解垃圾危害,同時認識垃圾的種類。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還能了解到自己所在城市對垃圾的處理情況。教師鼓勵學生設計一個“垃圾記錄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某一個場所進行垃圾處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意識到垃圾是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產生的,但是如果我們能進行垃圾分類、再利用等,也能夠將垃圾變為一種資源,通過再利用將垃圾的作用最大化。
活動二:變廢為寶
變廢為寶是減少生活垃圾的有效措施,垃圾分類等措施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懂得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同時學會垃圾分類。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變廢為寶的有效素材,最終展現自己的活動創意。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兩個活動設計,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銜接起來,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現象,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變廢為寶的小妙招,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
◆任務三:低碳生活每一天
活動一:地球“發燒”了
全球變暖是氣候異常的最明顯的表現,對人類生產生活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危害。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組織學生探討地球“發燒”之后人們生存環境會有哪些變化,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同時還會出現各種極端天氣現象等。通過師生互動、小組探討,引導學生關注氣候變暖的嚴重后果,從而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活動二:減少我們的碳排量
此環節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探討生活中一些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等,從而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改變不恰當的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量,過綠色生活。如通過小組探討的方式總結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會制造二氧化碳,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綠色生活、低碳生活理念。
(設計意圖:與學生生活緊密銜接,讓學生意識到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可能都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結合教材內容從自身行為落實入手,實現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三、延伸活動
調查家中的塑料制品并討論“家庭生活減塑方案”。
白色污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我們不經意的一些行為都會加劇白色污染,很多人并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那么請以“減少白色污染”為主題畫一幅宣傳畫,呼吁大家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減少白色污染吧!
上學路上你遇到過哪些環境污染問題呢?請把它們總結下來并進行分類吧!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分析一下污染產生的原因。
你了解垃圾分類嗎?請結合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為所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吧!如廢紙箱、瓜果皮、用過的紙巾等。
(設計意圖:“雙減”政策落實之后,作業優化設計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話題。道德與法治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但是在以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關注作業設計環節,而新教育形勢下,將作業設計融入新型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能完善課堂教學體系,而且能更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質量。)
【案例剖析】
本單元教學主題為“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圍繞這一主題安排豐富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環境污染問題入手,了解當前環境污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從而倡導學生低碳生活、綠色生活;同時在具體內容安排中,引導學生借助調查和研究的過程對身邊的環境污染等行為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從小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意識。
【案例總結與反思】
單元整體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重要教學方式之一,與以往單一課時教學相比,其立足單元主題,更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避免了傳統課時教學的碎片化。同時道德與法治單元教學活動的組織,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將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等環節融合起來,完善了教學評價體系,有效推動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科素養的發展。
一、立足素養,明確目標
目標是高效教學的基礎,以往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關注知識的學習,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缺少足夠的關注,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缺乏系統性,影響了整個教學活動質量的提升。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設計,要立足核心素養要求,設定系統多元的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內容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釋與分析,指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以及健全人格是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目標設定過程中,要將四方面素養融入目標中,同時深入解讀教材內容,找到核心素養與教材內容、生活內容的切入點,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
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目標的設定還需要深入解讀教材內容,隨后將兩者融合多維度進行分析與解讀,從而確保目標設定方向的準確性。以上述“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教學為例,此單元雖然為自然單元教學,但是在解讀過程中也需要從橫向、縱向等多角度入手,對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如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級下冊“綠色小衛士”、六年級下冊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等都包含了環境保護、親近自然等觀念,因此在設定本單元教學目標之前,教師可將單元內容放在整個小學階段知識體系當中,明確本單元在整個小學階段的地位和作用,從整體角度入手,制訂系統的教學目標。基于上述單元整體內容分析,教師在制訂本單元目標時將法治觀念、責任意識以及道德修養融為一體,力求通過單元整體教學讓學生從小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多樣化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保護行為與習慣。
二、立足學情,拓展思路
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以往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學情分析重視程度不夠,在具體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沒有考慮學情,往往照搬照抄現有的教學方案,因此教學活動千篇一律,并不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教學活動的安排需要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入手,通過系統的學情分析,制訂更加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從而確保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的高效實施。
以上述“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為例,四年級學生已經知道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初步明確了環境污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但是很多學生、教師以及家長對身邊最為常見的白色污染卻沒有足夠深刻的認知,因此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從學情入手,選擇了生活化、探究化教學活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從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著手,打造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生活化場景,同時將教材知識生活化,從而拉近學生生活與課本知識之間的距離,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科素養的發展。
三、落實“雙減”,優化作業
“雙減”政策落實之后,作業優化設計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話題,也成為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設計一方面要圍繞教材內容進行,另一方面要銜接學生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尋找作業設計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作業情境以及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
如上述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選擇了單元三個任務的主題作為作業的主要方向以及核心論點,圍繞每個任務的不同側重點設計了實踐作業、跨學科作業等,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多樣化學習與活動需求,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意識到了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可以應用于不同的場景中,從而達到拓展學生意識、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目標。如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布置了調查報告、手抄報等多種活動形式,通過輕松、靈活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將教材中、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整合并應用于具體的場景中,力求通過系統多樣化的作業設計與實施方案,有效提升學生作業質量。
四、完善評價,全面提升
新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要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強化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從而充分挖掘評價的導向作用,為后續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提供明確方向。不僅如此,在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還要從多方面入手,將學生自主評價、互相評價、教師綜合評價等引入課堂評價體系中,實施多元化評價。上述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將課堂及時性評價與教學任務、教學活動融為一體,將評價過程融入師生互動以及探究學習環節中,充分發揮及時性評價的診斷和引導作用,明顯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充分關注作業評價,將課堂評價措施應用于作業評價過程中,制訂系統的評價量表,從而引導學生及時自主評價,與教師綜合評價形成互補,促進單元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而言之,單元整體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必然渠道,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通過解讀教材內容,落實核心素養,以學生學情為基礎,拓展教學方法,立足“雙減”政策優化作業設計,完善教學評價,多措并舉,從而促進單元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