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對知識點的記憶和能力的培養,轉向對學科核心素養中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的培養,推動了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由單一的知識點或學時轉向大單元的設置。下面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研究和實施為例進行說明。
一、剖析教材,提煉單元要點
大單元教學設計必須明確其核心。崔允漷曾經說過,“大概念”能夠體現學科的邏輯與特征,是“大單元”的統馭核心。“大概念”是一種高度形式化的、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的、具有高度普適性的概念,它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一門學科的知識。依據大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分類,可將其分為跨學科大概念、單元大概念、大時間大概念等。其中,單元大概念的適用性比較廣泛,在實際教學中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第五單元的人文主題為“科學精神”,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感悟、表達與交流等過程中,體會到實事求是,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堅持不懈,大膽想象,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語文要素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借助語文要素,提煉出該單元的大概念:使用恰當具體的例子更加清晰明了地表達觀點。在明確了這個大的概念之后,我們可以以這個大的理念為指導,來設計一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
二、進行學情分析,確立學生的前期概念
要實現大單元教學,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基于數據的學情分析,以此為基礎,才能準確地進行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語言知識,筆者結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課的課外習作,對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結果發現,20%的模仿作文中有自己的觀點,事例完整,敘述順序符合自己的看法。然而,35%的學生在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之后,并沒有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詳細的闡述,并且所舉的例子也是殘缺不全的,缺乏層次。另外45%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案例不能支撐自己的觀點。對其進行歸因分析,就會發現,學生無法從多個層面對觀點進行細化解釋,對觀點認識不足,而且很容易將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敘述次序搞混。因此,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對觀點進行回顧,并將觀點與實例建立邏輯聯系。
三、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構建單元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包含了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初步的審美能力。在設計大單元的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要指向聽、說、讀、寫,還應注意學生思維、審美意識的培養。此外,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包含了特定的語文要素,這也是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總體上講,大單元教學目標就是以核心素養為指導,以“實現語文要素”為中心的“大單元”目標。
以能力為中心的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按照下面的思路來進行。首先,在參照已有的單元大概念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系統性的梳理。然后,將研究的出發點與困難點進行整合,并將其與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相聯系,進而對其進行全面的驗證。最終,把單元教學目標分割成具體的課時目標,在縱向上對單元總體目標進行序列化分解,讓教學目標更加微觀和有針對性。以第五單元為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語文要素,制訂了以下課程目標。(見表1)
四、在單元“雙線”的指導下重新構建單元教學
在進行大單元的教學設計時,要按照教材的“雙線”進行,挖掘各單元材料之間的內部聯系,整合有關語言資源,進行主體教學的重組,使學生從點式的字詞句學習推進到整體構建文本含義,朝著超出單個篇章的單位學習的方向發展。針對第五單元,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單元教學內容的重組。
(一)拆散和重新組合
針對課本中涉及知識較多的問題,教師需采用合理的方法,將課本中的知識分解、重新組合,這樣能有效地防止知識結構過于龐大的問題。這一單元的《文言文二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和口語交際“辯論”在貫徹了“以案釋法”的語文要素上有著明顯的優越性。至于《表里的生物》《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和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在實現作文的寫作需求上,更具優越性,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建立兩個相互獨立的研究單位。
(二)延伸和充實
在將某一核心內容作為一個單元的核心大課題時,應將課本上的這一部分延伸到整體教學中。這一單元的口語交際“辯論”,是實現語文要素“舉例子說觀點”的出路,以它為單位的大任務能夠有效組織有關內容。
(三)融合和整合
如果部分內容不能兼容,則不必強行將其放入學習單元,這樣就不會影響單元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在實施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方式加以恰當的整合。例如,在第五單元中,段落的使用可以與課文相結合。溝通平臺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并將其作為一項基本的學習需求與主動行動,貫穿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寫字技巧可以與書法課結合起來,作為書法鑒賞的內容。“日積月累”也可以當作晨讀的內容來進行靈活的處理。
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將教科書中的單元進行有效的轉換,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
五、以情景任務為主線,設計單元教學流程
在具有大概念真實情境的單元教學進程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的教學流程應該以“任務”為基本單元。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知識的理解和脫離情境的學習轉變成實踐性和表現性的學習任務,并且要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
本單元以辯論會等為背景,以單元的主要內容為中心,進行課堂教學。辯論會是一種通過例子來闡述自己看法的方式,并且情景比較復雜,要求學生對所學的語言元素進行創造性的遷移和應用。在單元的大任務“舉行課堂辯論會”的基礎上,根據問題解決的邏輯,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子任務,然后再形成一個任務鏈:認識爭論—選擇論點—學習方法—準備材料—進行辯論。
以單元學習主題為中心,由上而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外在的解題路線,根據召開辯論會的程序來設計任務。第二層次所反映的內容主線,是圍繞“以示喻言”這一語文要素,開展“讀”“小練習”“口語交流”等語言實踐。第三個層次為內隱知識提示與認知提示。以核心語言元素為中心,使學生由最初認識到學會理解,再到遷移應用的能力提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問題解決”“認知發展”和“知識開發”三位一體的單元邏輯。
六、結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單元評估
鐘啟泉教授曾經說過,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單元設計是貫穿著“真實性學力—真實性學習—真實性評估”這條底線的,要實現真實學力,必須有真實的學習作為支持,最后要得到真實性評估的支撐。本研究以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特定學習任務為研究對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煉出相應的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成績進行預設,并制定相應的評估準則。這一單元教學中,以“課堂辯論會”為主要內容進行單元教學評估,并對其進行詳細的評價。(見表2)
單元教學評估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如單元學習單、效果反饋表、學習記錄袋等。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評估,既能對學生的實際文化水平進行全方位的考查,又能促使教師對其進行反思與完善,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學設計。總體而言,本文建構了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架構。(見圖1)
在以上架構下,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一改以往單純依靠知識的邏輯來進行單位的組織,而是通過大概念“用恰當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將教學內容進行拆分和重組、延伸和充實、融合和整合,從而實現對教學單元的重新構建。以“舉行課堂辯論會”為主題,以現實的人生情景為指導,遵循“多選題—辯論預備—辯論”的工作鏈條。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在實際的口語練習中學會并使用語言,真正做到“用語文辦事”,從而使他們的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編輯:常超波
作者簡介:龍慶琳(1973—),女,漢族,專科,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