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王非,張京蘭,金海濤,楊晶,姜磊
作者單位:武漢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湖北 武漢 430000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臨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中國每年發病人數超200萬,是我國腦血管相關死亡最常見的原因。大部分中風病人由于腦組織受損導致以偏癱為主的運動功能障礙,且多數伴有認知、感覺或語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1]。現代醫學治療中風后偏癱的基礎方案是反復進行的康復訓練,但研究表明,很少有病人能夠在僅進行康復鍛煉的情況下恢復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病人甚至需要終生康復[2]。中醫學認為中風后偏癱屬“痿證”范疇,認為本病是由于筋脈失養拘攣所致,《素問·生氣通天論》既有記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認為偏枯的主要癥狀是側身不用,半身不遂,肢體萎縮,或合語言功能障礙[3]。雷火灸是傳統艾灸療法的創新性發展,改良了傳統艾條單一的藥物成分,又提高了艾條燃燒的溫熱刺激作用,臨床應用已顯現出良好的效果[4]。華佗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通過針刺可調節人體經脈運行周身的氣血,與腦神經功能密切相關[5]。因此,本研究采用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的方案,探討其對于中風后偏癱病人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納入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武漢市中醫醫院就診的中風后偏癱病人9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46),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武漢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201217)。

表1 中風后偏癱92例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中相關診斷標準;②經頭顱CT、MRI等檢查確診為中風,發生一側肢體偏癱;③首次中風,病程≤1 個月,生命體征穩定;④病人意識清醒,自愿參與研究,病人或其近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顱腦外傷、腫瘤等其他腦部疾病;②合并骨關節炎、關節損傷、脊柱損傷等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的疾病;③合并嚴重感染或嚴重凝血功能障礙;④針刺部位潰瘍或瘢痕;⑤對本研究采取方案不耐受。
1.3 方法
1.3.1基礎治療 兩組病人均接受常規營養神經、活血化瘀等藥物治療,靜脈滴注血塞通注射液400mg(黑龍江珍寶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Z23020786),混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1 次/天;靜脈滴注奧拉西坦注射液4.0 g(廣東世信藥業有限公司,批號H20050860),混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1次/天。治療周期4周。
1.3.2雷火灸 對照組病人除基礎治療外,加用雷火灸,取手三里、曲池、委中、承山、阿是穴。病人取坐位,點燃雷火灸,在距離皮膚2~3 cm 的位置采用旋轉、橫向、斜向等手法,時間不少于10 min,所灸皮膚發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宜,1次/天,5次/周,治療周期為4周。
1.3.3針刺夾脊穴 觀察組病人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取雙側5、7、9、11胸椎和1~5腰椎雙側的華佗夾脊穴,病人取仰臥位,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 mm×50 mm)與皮膚呈60°夾角刺入25~30mm,平補平瀉手法,針刺部位出現得氣感后留針30 min,1次/天,5次/周,治療周期4周。
1.4 觀察指標
1.4.1肢體腫脹程度 于治療前、治療2 周、4 周后評估肢體腫脹程度。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軟組織損傷癥狀分級:0 分提示無腫脹;1分提示輕度腫脹,皮紋尚存在,腫脹程度<0.5 cm;2分提示中度腫脹,皮紋基本消失,腫脹程度0.5~1.0 cm;3 分提示重度腫脹,皮紋完全消失,腫脹程度>1.0 cm。
1.4.2功能獨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8]于治療前、治療2 周、4 周后采用FIM 量表評價肢體運動功能。該量表總分為126分,分數越高肢體運動功能獨立性越好,126 分為完全獨立,108~125分為基本獨立,90~107分為有條件獨立,72~89 分為輕度依賴,54~71 分為中度依賴,36~53 分為重度依賴,19~35 分為極重度依賴,18 分為完全依賴。
1.4.3Berg 平衡功能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于治療前、治療2 周、4 周后采用BBS 進行平衡能力評估,該量表共14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為0~4分,0分表示無法完成動作,4分表示可正常完成動作,共計56分,分數越高平衡能力越好。
1.4.4療效[10]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肌力較前增加Ⅱ級以上;有效:癥狀體征有所好轉,肌力較前增加Ⅰ級以上;無效: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
1.4.5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β 蛋白 于治療前、治療2 周、4 周后抽取靜脈血,提取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NSE和S100β蛋白水平。
1.4.6不良反應發生率 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包括皮疹、皮下出血、頭暈惡心等。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使用SPSS 25.0。計量資料用±s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腫脹積分、FIM 及BBS 評分比較肢體腫脹積分、BBS 評分的時間變化與兩組之間無交互作用(P>0.05),FIM 評分的時間變化與兩組之間具有交互作用(P<0.05);治療2 周、4 周后兩組肢體腫脹積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治療2 周、4 周后,兩組FIM 及BBS 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中風后偏癱92例肢體腫脹積分、FIM及BBS評分比較/(分,± s)

表2 中風后偏癱92例肢體腫脹積分、FIM及BBS評分比較/(分,± s)
組別對照組例數46肢體腫脹積分FIM評分BBS評分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觀察組2.23±0.66 1.67±0.41 0.31±0.29 34.73±7.31 62.39±8.49 73.37±11.24 14.38±3.31 25.21±4.70 32.87±7.21 46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整體分析(HF系數)2.19±0.62 1.43±0.59 0.16±0.32 0.950組間F,P值5.59,0.019時間F,P值交互F,P值366.47,<0.001 0.91,0.404 33.85±7.40 68.54±10.22 83.54±15.61 0.943 16.75,<0.001 434.35,<0.001 6.59,0.002 15.24±3.36 28.54±6.39 37.82±8.64 0.928 18.14,<0.001 277.56,<0.001 2.76,0.065
2.2 兩組血清NSE 和S100β蛋白水平比較血清NSE 水平的時間變化與兩組之間具有交互作用(P<0.05),血清S100β 蛋白水平的時間變化與兩組之間無交互作用(P>0.05);治療2 周、4 周后兩組血清NSE 和S100β 蛋白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中風后偏癱92例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比較/(μg/L,± s)

表3 中風后偏癱92例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比較/(μg/L,± s)
組別對照組例數46 NSE S100β蛋白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觀察組46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整體分析(HF系數)組間F,P值時間F,P值交互F,P值0.53±0.14 0.39±0.10 0.25±0.07 0.931 0.55±0.15 0.31±0.08 0.18±0.05 31.47±7.91 25.08±6.41 18.26±4.70 0.917 30.66±7.83 21.99±5.67 14.34±3.65 11.80,0.001 223.30,<0.001 6.35,0.002 12.10,0.001 129.40,<0.001 1.54,0.217
2.3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Z=2.23,P=0.026)。見表4。

表4 中風后偏癱92例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35%比2.17%,χ2<0.01,P=1.000)。見表5。

表5 中風后偏癱9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長期以來,中風發生后的致殘率始終處于較高水平,中風后偏癱通常表現為四肢癱瘓以及平衡調節困難,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給醫療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針灸是近年來臨床使用越來越廣泛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康復治療手段之一,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針灸結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偏癱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具有理想的干預效果。華佗夾脊穴是一組有特殊功效的經外奇穴,位于脊柱兩側,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與腦功能有密切聯系,歷代醫家均有針刺夾脊穴治療多種疾病的記載,在現代臨床也應用廣泛[11]。雷火灸是一種在傳統艾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明火懸灸療法,藥物組成除艾絨外還包含黃芪、烏梅和麝香,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雷火灸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補益肝腎等多種功效,臨床應用十分廣泛[12]。徐道明等[13]研究證實了雷火灸能緩解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病人慢性腰背疼痛,并提出其治療機制可能與調節病人的自發性腦活動相關,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雷火灸可以對病人神經功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基于前人上述研究,本次采用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的方案,探討其對于中風后偏癱病人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對中風后偏癱病人的療效顯著,且優于單獨使用雷火灸。此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略高于對照組2.17%,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雷火灸聯合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安全性較高。同時,在本研究結果中,治療2 周、4 周后,兩組FIM 評分、BBS 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可有效改善病人肢體運動功能和平衡能力,與李輝等[14]、辛玉甫等[15]的研究趨勢基本相符,進一步證實了該治療方案對中風后偏癱病人的療效。NSE 和S100β 蛋白均是用于評估腦神經損傷的指標,在本研究結果中,治療2周、4周后兩組血清NSE 和S100β 蛋白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血清NSE 和S100β 蛋白水平更低,提示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更有利于修復中風后偏癱病人的神經損傷。
臨床上中風后偏癱肢體腫脹大多表現為偏癱肢體末端的腫脹伴疼痛、麻木等癥狀,有時還伴有關節僵硬,往往對病人肢體功能的康復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增加致殘率[16]。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偏癱肢體腫脹是由交感神經損傷導致微循環障礙引起,輕者抬高上肢可自行恢復,重者采取被動運動、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等方案,但效果不佳[17]。中醫學認為其發病在于靜脈受阻、氣虛血瘀,治療關鍵在于益氣通絡活血[18]。在本研究結果中,治療2 周、4周后,兩組肢體腫脹積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可有效改善病人偏癱肢體腫脹的癥狀,效果優于單獨使用雷火灸。究其原因,中風后瘀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停聚而發生肢體腫脹,后期病人肢體活動不利,久臥傷氣,進而導致病人無氣血濡養,虛而無力推動水濕運行,瘀濁內停進一步加重腫脹。雷火灸內含溫經活血效用的藥材,燃燒后刺激相應的穴位,藥物通過皮膚腠理透達滲出,達到益氣活血、利水消腫的功效[19]。同時針刺華佗夾脊穴可疏通督脈,督脈屬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振奮督脈之陽有助于推動全身經脈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益氣活血,疏通經脈的目的[20]。
綜上所述,針刺華佗夾脊穴聯合雷火灸對中風后偏癱病人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FIM 評分及降低血清NSE、S100β 蛋白水平,改善病人平衡能力及肢體腫脹癥狀,且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未對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中風后偏癱病人的作用機制進行探討,后續將擴大樣本量并進行基礎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