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平,王文革,李仕臣,吳建臨,馮衛東,史帆
作者單位:臨汾市中心醫院骨科,山西 臨汾 041000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臨床常見慢性關節疾病,多發于60 歲以上女性人群,以病程綿長、治愈困難為主要特征,是中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其發病人數進一步增多[1-2]。目前臨床治療早期KOA通常采用口服抗炎藥及關節鏡手術治療,可一定程度上減輕病人疼痛,改善關節功能,但對于中晚期已出現間室病變的病人來說,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其中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因其高適應性及優良的遠期預后被更多人使用,現階段技術已相當成熟,但亦存在手術費用高、術后異物感強等缺憾[3]。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及假體技術的改進,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從治療輕度前內側骨關節炎,逐步運用至整個內側間室病變,療效顯著[4]。但目前對中重度內側間室KOA 的手術選擇尚存爭議。本研究選取符合單髁適應證的中重度KOA 內側間室病變病人121 例,分別實施不保留后交叉韌帶TKA 及固定平臺UKA,觀察二者術后治療效果并隨訪對比研究。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月于臨汾市中心醫院就診的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病人121 例,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UKA 組(n=61)和TKA 組(n=60)。UKA 組男23 例,女38 例;年齡范圍為44~76 歲,年齡(63.01±8.83)歲;病程范圍為3 個月至5 年,病程(2.14±0.43)年;患側左膝29例,右膝32 例。TKA 組男21 例,女39 例;年齡范圍為45~75 歲,年齡(62.96±8.96)歲;病程范圍為4 個月~5 年,病程(2.19±0.37)年;患側左膝27 例,右膝3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人或其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 年版)》[5]中膝骨關節炎Ⅱ級及以上診斷標準;(2)經磁共振檢查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及內外側副韌帶結構完整;(3)膝關節屈曲角度大于90 °,屈曲攣縮畸形角度小于15 °,內翻畸形角度小于15 °,可外翻恢復;(4)經X 線片檢查驗證為單內側間室病變,髕股關節及外側關節良好;(5)單側膝骨關節炎病人。
排除標準:(1)炎癥性關節炎病人;(2)合并無法糾正的關節畸形;(3)患膝既往外傷或手術史;(4)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病人;(5)出現其他間室病變癥狀病人;(6)中重度骨質疏松病人;(7)合并心、肺、肝及腎嚴重功能障礙病人;(8)體育運動類及重體力工作者;(9)術前意識障礙或合并精神疾病病人;(10)合并其他嚴重感染病人;(11)中途退出病人。
1.3 手術方法UKA組病人仰臥位椎管內麻醉,常規消毒,患膝屈曲90 °,扎緊止血帶,沿髕骨內側至脛骨結節內側切開一縱行切口,放松周圍軟組織,暴露膝關節,觀察確認為內側單間室疾病,切去部分髕下脂肪墊,除去內側半月板,觀察確認韌帶組織完整性,采用脛骨髓外定位法,行脛骨平臺截骨;清除股骨髁殘余軟骨,股骨后髁截骨。選取適合的假體模型試模,調整測量屈伸間隙及內外側平衡,確保下肢力線完好。清洗關節腔,安裝脛骨、股骨假體及襯墊,骨水泥固定后充分止血,沖洗術口,腔內灌注雞尾酒鎮痛,放置負壓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并包扎。
TKA 組病人同仰臥位椎管內麻醉、消毒,在膝前正中切開皮膚,髕旁內側入路,打開關節囊,暴露膝關節,切去髕下脂肪墊及增生滑膜組織,外翻髕骨并屈膝,切除前、后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暴露脛骨上端及股骨,脛骨經髓外骨錐定位截骨,股骨經髓內定位截骨。假體試模并測量調整屈伸間隙。沖洗清洗關節腔,安裝假體并檢查穩定性,骨水泥固定、止血、沖洗、雞尾酒鎮痛、引流、縫合同UKA組。
1.4 觀察指標
1.4.1一般情況 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
1.4.2早期恢復速度 包括下床時間、可步行1 min時間、可屈曲90 °時間、住院時間。
1.4.3術前、術后疼痛情況 術前,術后1、7、14 d采用以疼痛數字評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評價疼痛情況[6],分數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
1.4.4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 術前,術后3、6、12個月采用膝關節Lysholm 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7],包括跛行、絞鎖、支撐、不穩定、腫脹、疼痛、爬樓梯及下蹲等評價范圍,分數0~100 分,分數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
1.4.5術前、術后膝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 術前,術后3、6、12 個月由兩人以上采用量角器測量膝關節ROM。
1.4.6不良事件 統計隨訪期間,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 統計、分析數據,以±s表示滿足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與TKA組比較,UKA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均顯著縮短,術中失血量均顯著減少(P<0.05)。見表1。
表1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
注:TKA為全膝關節置換術,UKA為單髁置換術。
組別TKA組UKA組t值P值術中失血量/mL 142.17±18.34 63.78±5.28 32.06<0.001例數60 61手術時間/min 50.25±4.14 29.37±3.25 30.89<0.001切口長度/cm 10.32±2.31 7.43±0.78 9.25<0.001
2.2 兩組早期恢復速度比較與TKA組比較,UKA組下床時間、可步行1 min 時間、可屈曲90°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P<0.05)。見表2。
表2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早期恢復速度比較/(d,± s)

表2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早期恢復速度比較/(d,± s)
注:TKA為全膝關節置換術,UKA為單髁置換術。
組別TKA組UKA組t值P值住院時間10.24±2.76 7.76±0.62 6.84<0.001例數60 61下床時間1.87±0.30 1.12±0.25 14.95<0.001可步行1 min時間4.95±0.33 2.96±0.47 37.43<0.001可屈曲90 °時間8.14±0.89 6.26±0.78 12.36<0.001
2.3 術前、術后兩組疼痛情況比較術前兩組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NRS評分時間及交互作用的整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7、14 d,與TKA 組比較,UKA 組NR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與術前比較,兩組術后1、7、14 d NRS 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與術后1 d 比較,兩組術后7、14 d NRS 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與術后7 d比較,兩組術后14 d NR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術前、術后兩組疼痛情況比較/(分,± s)

表3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術前、術后兩組疼痛情況比較/(分,± s)
注:TKA為全膝關節置換術,UKA為單髁置換術。
組別TKA組UKA組組間比較,F,P值時間比較,F,P值交互比較,F,P值例數60 61術前7.02±0.61 6.86±0.54術后1 d 4.27±0.32 3.36±0.27術后7 d 3.09±0.23 2.47±0.24術后14 d 2.26±0.17 1.57±0.18 89.24,<0.001 102.55,<0.001 13.54,0.002
2.4 術前、術后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術前、術后12 個月兩組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Lysholm 評分時間及交互作用的整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與TKA 組比較,UKA 組Lysholm 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與術前比較,兩組術后3、6、12 個月Lysholm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與術后3 個月比較,兩組術后6、12 個月Lysholm 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與術后6 個月比較,TKA 組術后12 個月Lysholm 評分升高(P<0.05),UKA 組術后6、12 個月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術前、術后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s)

表4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術前、術后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s)
注:TKA為全膝關節置換術,UKA為單髁置換術。
組別TKA組UKA組組間比較,F,P值時間比較,F,P值交互比較,F,P值例數60 61術前61.93±7.02 62.07±6.95術后3個月75.53±4.85 82.49±6.35術后6個月82.96±6.02 93.06±6.47術后12個月94.26±6.44 94.32±6.36 52.14,<0.001 84.37,<0.001 19.65,0.002
2.5 術前、術后兩組膝關節ROM比較術前、術后12 個月兩組RO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ROM 時間及交互作用的整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與TKA 組比較,UKA組ROM均顯著增加(P<0.05)。與術前比較,兩組術后3、6、12 個月ROM 均顯著增加(P<0.05),與術后3個月比較,兩組術后6、12個月ROM 均顯著增加(P<0.05),與術后6個月比較,TKA組術后12個月ROM 顯著增加(P<0.05),UKA 組術后6、12 個月RO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術前、術后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s)

表5 膝骨關節炎內翻畸形121例術前、術后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s)
注:TKA為全膝關節置換術,UKA為單髁置換術。
組別TKA組UKA組組間比較,F,P值時間比較,F,P值交互比較,F,P值例數60 61術前94.93±4.82 95.02±4.75術后3個月104.32±8.73 113.20±7.91術后6個月110.32±7.34 121.54±7.46術后12個月122.45±7.63 122.50±7.47 63.524,<0.001 112.587,<0.001 30.217,0.009
2.6 不良事件兩組切口均達到Ⅰ期愈合標準,無UKA 轉行TKA 病人,出院時均具有較好的狀態。隨訪期間,兩組病人均無切口感染、嚴重疼痛、假體脫位或松動下沉、翻修等不良事件。
KOA 是因關節長期不均勻受力作用引發關節軟骨退化、磨損,軟骨下骨硬化增生,進而造成關節囊韌帶松弛及軟骨邊緣骨贅增生的一種退行性骨病,可誘發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可造成關節間隙狹窄及關節變形[8-9]。膝關節擁有髕股、內側、外側3個間室,KOA 進入終末期后,引發的病變多集中于內側間室及髕股間室,膝關節出現間室病變,此時實施關節重建治療是最優的解決方案[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TKA 組比較,UKA 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下床時間、可步行1 min 時間、可屈曲90°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術中失血量均顯著減少(P<0.05);術后1、7、14 d,與TKA 組比較,UKA組NR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提示UKA可減少病人創傷及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加快病人恢復速度。不保留后交叉韌帶TKA 是將股骨及脛骨表面相繼截骨后,切除前、后交叉韌帶,對整個膝關節軟骨進行表面置換,可顯著緩解疼痛,重建關節功能,遠期生存率高,但其同時對非病變間室及其他正常骨質也造成破壞,此亦是術后恢復緩慢及術后不適的主因[11-12]。UKA 則是僅對發生病變的間室軟骨進行置換,可保留膝關節原本韌帶結構,使病人術后舒適度提高,同時最大限度保留更多高質量骨質,為潛在的后續翻修提供保障,具有創傷小,恢復迅速等優勢[13-14]。
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組近中期療效發現,術后3、6 個月,與TKA 組比較,UKA 組Lysholm 評分均顯著升高,ROM 均顯著增加(P<0.05),但術后12 個月兩組Lysholm 評分、RO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兩組均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提示UKA 與TKA 均可獲取較好的中期療效,但UKA 近期療效優于TKA。Atar 等[15]認為,UKA 病人較TKA病人術后康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治療6 個月后UKA 病人180 °/s 伸膝肌力值、膝關節屈曲度、總工作屈曲值均較TKA 病人提升明顯,疼痛、日常功能、膝關節損傷和骨關節炎結果癥狀均較TKA 病人改善更為明顯,提示在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UKA 療效優于TKA。分析其可能原因為TKA 同時置換兩側間室及髕股關節,然后根據機械原理直接重建患肢力線,UKA 則是根據人體力學修復患肢力線,保留組織的生理功能未受到影響,創傷及出血也相對較少,因而恢復速度及術后體驗更優[16]。Mikkelsen 等[17]研究發現,在一年隨訪中與TKA 病人比較,UKA 病人牛津膝關節評分、病人可接受的癥狀狀態比例均顯著升高,膝關節疼痛及功能改善表現更佳,提示UKA 病人在中期療效方面取得了更大的進步。本研究關于術后12 個月的研究結果與其存在差異,可能與本研究所選樣本量減少及病人間存在個體差異等有關。鑒于UKA 較TKA在治療重度KOA 內側間室病變上具有優勢,本研究課題組在研究結束后對行TKA 的病人進行妥善經濟補償,研究過程中及結束后均無糾紛事件發生。
綜上所述,重度KOA 內側間室病變中UKA 與TKA 均可獲取較好的中期療效,但UKA 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疼痛輕,且恢復速度快。本研究將二者近中期療效進行對比,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在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未進行遠期療效隨訪,且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將延長隨訪時間、擴大樣本量作為今后研究方向,進一步觀察兩者治療重度KOA 內側間室病變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