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雯
作為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廣州在儲能產業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儲能示范工程。為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廣州夯實人才隊伍建設,并于近期發布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指南,為搶占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新賽道把準“發力點”。
打造示范工程,
“綠電”邂逅“綠氫”
近年來,廣州積極布局新型儲能產業,南沙作為廣州市布局新興儲能產業的重點區域,正積極搶占新型儲能產業制高點和產業發展前沿,目前已經匯集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超過260家。今年以來,南沙一系列“全國首個”見證著廣州新型儲能產業先行先試的足跡,國內首個應用固態儲供氫技術的電網側儲能型加氫站——小虎島電氫智慧能源站就是一個例子。
今年3月,小虎島電氫智慧能源站在南沙建成并正式投產使用。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約3800平方米,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加氫站用高安全固態儲供氫技術”的示范工程,可以實現“綠電”與“綠氫”的靈活轉換,對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具有里程碑意義。
“小虎島電氫智慧能源站采用的是‘固態儲氫技術。這個銀白色長方體,就是固態儲氫裝置。”來到小虎島電氫智慧能源站,筆者看到7個大大的金屬塊,連接著銀灰色的金屬管,仿佛一個大型“充電寶”,在金屬塊旁邊還排列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發電等設備。
據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氫能源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部件連接而成的,就是從電解水制氫,到固態氫儲存,再到加氫、燃料電池發電,余電并網的一整套系統。能源站利用光伏發電,驅動電解水裝置制取氫氣,再采用固態儲氫裝置儲氫,通過氫氣與合金發生化學反應,使得氫原子進入金屬的空隙中存儲,生成固態物質——氫化物,當需要對外供氫時,通過升高氫化物的環境溫度,進而釋放氫氣。
“我們站現在可以存儲大概90公斤的氫氣,相比于高壓氣態儲氫和低溫液態儲氫,固態儲氫的體積儲氫密度高、充放氫壓力低、安全性好、可跨季節長周期存儲。”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氫能源研究中心技術專家盧彥杉介紹道。
此外,能源站還解決了傳統加氫站機械壓縮氫氣容易泄漏、儲氫壓力高帶來的安全風險問題。站內配置了卸氣柱,可卸載外部氫氣管束車中的氫氣,利用站內的儲氫裝置和發電裝置實現氫電轉換。這樣一來,能源站既可參與電網調峰,解決電網靈活性調節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又可應急供電,充分發揮氫能作為能源載體的作用。
豐富人才儲備,筑牢制度保障
豐富的人才與科技資源儲備,是廣州能夠打造示范工程、實現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的底氣所在。人才評價機制趨于完善,人才平臺建設逐步細化,深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等資源潛力……這些,都是廣州筑牢先進儲能人才制度保障制定的新舉措新辦法。
今年7月,南網儲能公司、南網科技公司協同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發布《先進儲能人才高地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統籌抓好人才高地的頂層設計、模式創新、平臺建設、資源投入、能力提升、激勵保障作出系統安排,對人才優先發展保障、人才資源配置、人才培養支持、人才評價等方面的工作機制作出一體部署,完善人才機制支撐。
《方案》針對重大平臺建設任務、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工程建設任務、“揭榜掛帥”和“賽馬爭先”項目中的人才貢獻評價機制,提出建立先進儲能領域人才分類評價標準體系,持續加大對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獎勵力度,充分調動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圍繞豐富人才創新載體,《方案》還對人才“創新創效”和“成長交流”的平臺建設作出具體安排,力爭打造高水平創新主體、促進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
在儲能行業的人才隊伍建設上,不僅僅南方電網等企業有新招,廣州還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加強新型儲能、氫能、綜合智慧能源等技術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同時推動產學研合作,吸引新型儲能產業人才來廣州發展。
目前,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廣州新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都開設了新型儲能相關專業,為人才培養創造條件。基于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等科研院所在儲能領域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廣州也構建起了集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全鏈條創新平臺布局。
此外,為加強人才資源保障,廣州還依托“廣聚人才”人才工程,圍繞儲能產業重大需求或關鍵技術難題,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管理團隊,支持組建新型儲能產業智庫,為行業政策制定、重大項目論證、技術路線選擇等提供智力支撐。據了解,在即將召開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氫能論壇暨首屆廣州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論壇上,還將成立廣州市新型儲能與氫能人才聯合會,以期加強人才、技術、項目、信息等資源共建共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
錨定千億目標,搶占產業賽道
新型儲能是廣州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的關鍵產業。近年來,廣州持續優化儲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機制,支持本市新型儲能科研力量承擔國家、省、市儲能相關科技項目,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巨灣技研”)的電池產品搭載相關車型創造了“最快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的世界紀錄。
據了解,這款鋰離子電池最大充電速度是現有普通電池的6倍,從0充電到80%電量,所需時間不超過8分鐘。基于該電池的成功研發,10月30日,全球首家超快充動力電池專業工廠在巨灣技研南沙總部基地建成投產,標志著巨灣技研成為全球首家實現超快充/極快充動力電池規模化量產的企業。
事實上,包括鋰離子電池在內的新型儲能產品,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都離不開新型儲能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巨灣技研鋰離子電池,就是研發團隊通過提升電極/電解液界面浸潤度、降低離子傳輸的活化能壘,使電芯可高倍率持續充電并保持超長循環壽命。
為支持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不斷突破,廣州在技術攻關方面持續發力。8月15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就提出,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形成一批領跑、并跑的原創性成果,同時建設儲能產業創新平臺,提升新型儲能領域共性技術攻關、中試孵化、產業推廣等能力,并推進先進技術試點示范,促進關鍵裝備研制、示范應用和產業化。
除了技術創新,《實施意見》還明確了要在產業發展、應用場景等方面發力,并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為新型儲能產業把穩發展“方向盤”。
比如在提升產業綜合實力方面,提出通過推進強鏈補鏈延鏈,打造先進裝備制造聚集區,加速布局產業發展新賽道;加強標準及檢測體系建設,提升全產業鏈檢驗檢測認證能力;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深化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系。
在拓展應用場景市場方面,則通過推進電力領域先進儲能應用,提升新型儲能在電源側和電網側支撐作用;拓寬交通領域儲能發展模式,構建充換電網絡、電池租賃、車網互動等生態體系;靈活發展工商業儲能應用場景,促進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探索綜合能源服務模式,提高能源生產供應利用效率和智慧化管理能力。
《實施意見》還提出,要力爭全市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到2025年達到600億元以上,到2027年達到1000億元以上,打造“千億級產業”。據了解,2022年廣州市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約150億元,目前在建的因湃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項目等11個新型儲能項目總投資近400億元,預計達產后產值可超千億元。接下來,廣州將通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新型儲能等領域資金投入力度,綜合運用信貸、債券、產業基金等方式支持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同時加強引導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等產業基金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未來,廣州將加快搶占新型儲能產業新賽道,錨定千億目標,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新型儲能產業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