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錦洪?麥志忠
沿著進村的柏油路,穿過曲折迂回的村莊小巷,來到茂南區袂花鎮椰子村龍珠廣場,乍一看,綠草茵茵,流水潺潺,曲徑通幽,一個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鄉村公園”呈現眼前。然而公園暗藏“玄機”,其中的“生態塘”承擔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重要功能,不遠處的田園里,一名村民正用經過處理后排放出來的尾水澆灌農作物......該村在農村污水處理中心之上建起休閑公園,實現“臭水塘”到“景觀塘”的華麗轉身,打造出一個村民茶余飯后休憩的好去處,極大提升了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特別是蘆竹治污更是開啟了茂名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近年來,茂名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百千萬工程”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進行再推動、再落實,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而椰子村的“生態塘”就是茂名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一個縮影。
聚焦目標任務,
農村污水治理取得新突破
2023年10月27日,茂名市召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進會議暨資源化利用模式推廣會議。茂名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雄飛在會上指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各地各部門要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聚焦目標任務,狠抓工作落實,奮力推進茂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茂名市緊緊抓住廣東省在本市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試點工作的契機,積極開展治理試點示范,努力探索茂名治理新經驗、新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23年茂名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需提高至60%以上。截至10月13日,全市20905個自然村已有12611個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60.33%,提前完成年度治理任務目標;已建設施4302座,正常運行設施4011座,正常運行率為93.24%。
堅持頂層設計,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見成效
近年來,茂名市認真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百千萬村工程”工作部署和要求,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2023年5月率先印發實施《茂名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工作手冊》,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推進資源化利用工作。
在推進過程中,茂名堅持做好頂層設計,組織各地各相關部門以及技術團隊對茂名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特點、治理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并結合工作實踐,初步總結出了堅持以資源化與有效管控利用為主,因地制宜實施“納大廠、建小廠、不建廠”的茂名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努力達到“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效果。“納大廠”即標準化,將城鎮周邊村莊的農村生活污水優先納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體系的模式;“建小廠”即設施化,對人口多并居住集中的村莊采用建設簡易治理設施的模式;“不建廠”即資源化,在人口少且居住分散的村莊推廣資源化利用模式和厭氧式、無動力、小區域的生態處理技術。
茂名市常住人口小于200人的自然村有13652個,占自然村總數65.3%,而且分散分布,村周邊普遍分布有大面積農田、林地等消納場地,開展資源化利用有著先天優勢。在這些村莊,以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處理為原則,依托自然的污水走向及原有的管渠收納生活污水,至少可節省50%管網建設成本并降低后續運維管理成本。
打造典型示范,
為生活污水資源化提供參考
“現在方便多了,我們不用到遠處挑水淋菜了,這些生活污水經過凈化后流出來的尾水就可以用來淋菜,就地取材,既不浪費又實用。”正在塘邊村田園勞作的梁姨說道,這就是茂南區開展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效果與應用的一個場景。
茂南區作為全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5個試點示范縣之一,在開展村莊生活污水治理過程中,堅持分片就地就近的原則,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黑臭水體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人居環境整治等相結合,創新了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利用化的治理新模式,一體解決村內污水問題,有效避免重復建設,將鎮村景觀和經濟效益整合提升。茂南區袂花鎮椰子村因地制宜采用“格柵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生態溝+生態塘”的治理工藝,將原來的黑臭水塘改造成景觀塘。一棵棵生長茂盛、植根發達的“美人蕉”和花葉蘆竹等水生植物出現在椰子村污水凈化塘中,這些植物不僅美化了環境,還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清澈的水面上,鮮花盛開,蘆竹搖曳,蜻蜓時而在水面點水,時而悠閑地在花叢中飛著,給人一種寧靜宜人的感覺,在早晨和旁晚時分成為村里男女老少“打卡”的休閑場所。
“以前這里是一口被遺棄的魚塘,全是垃圾和污水,一直沒人打理,時間久了散發出很難聞的氣味,影響村民正常生活,現在改造得很漂亮,空氣清新,不僅美化了環境,又多了一個休閑的小公園。”住在附近的芬叔說。
電白區沙瑯鎮會業村采用五級凈化池收集處理污水,經過濾沉淀,厭氧發酵達到農田灌溉用水標準后用于農田灌溉,進行資源化利用。據了解,今年電白區在涉農資金及駐鎮幫鎮扶村資金中安排9620萬元,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礎上,還安排2000萬元用于沿海沿河排污口附近自然村污水治理。
高州市從2019年開始,便在省、市的統一部署下,分階段開始對全域農村生活污水進行系統治理。截至目前,高州市已完成農污治理的自然村有3731條,完成進度64.08%。其中,高州市石鼓鎮官塘村是“采用管網+收集池+五級水解酸化+沉淀凈化+灌溉回用”的工藝打造資源化利用的示范點。除了石鼓鎮官塘村外,石鼓鎮屋昌村、寶光街道新坡村、曹江鎮下山村、分界鎮杏花村等,目前高州市已有2899條自然村采用污水資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占比77.7%。
據統計,2021年以來至今,茂名市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的自然村有6899個,占已完成的54.7%,相較于2021年底提升了30.3%,每年完成3000多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探索蘆竹治污,
農村污水治理再上快車道
今年7月,省生態環境廳和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組到茂名對蘆竹在污水凈化效果方面的研究試驗工作進行調研,并將高州根子鎮書房村作為種植蘆竹治污試驗的選址。時隔三個月,書房村原來的村級生活污水處理池現在已經種植了一大片再力花、梭魚草和花葉蘆竹,而且生長茂盛,整個凈化池開滿紫色的花朵,經過這些植物吸附和凈化處理后的尾水緩緩從水池中流出。
“這個污水處理池的改造,不僅提升了村莊的環境質量,也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休閑場所。花葉蘆竹的種植不僅美化了環境,還為村級污水處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高州分局副局長李兵介紹說。
目前,茂名全市已經種植了約6900株花葉蘆竹,預計今年,茂名市計劃繼續種植約21000株花葉蘆竹,以推動農村污水治理工作。“茂名首次探索花葉蘆竹在農村污水凈化效果方面的研究試驗與應用。花葉蘆竹可通過它發達的根系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污染物,以達到凈化水體、改善水質的效果。”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胡其圣介紹說。
茂名種植花葉蘆竹開啟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的舉措將為茂名的可持續發展和在農村污水凈化效果方面的研究試驗和應用提供幫助。
統籌整合資金,推動資金多元投入創新驛站模式
做到一次建設、長久使用需要在運維管理、技術能力、資金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曾建寧認為,堅持“規建運管”四統一原則,整縣推進,能解決農污治理覆蓋率問題;創新農村污水治理資源驛站模式,產業收益反哺,能解決部分農污運維費用問題。此外,針對茂名是全國面積最大商品魚基地的這一產業優勢,曾建寧建議,茂名應抓住廣東省開展EOD模式試點工作的契機,通過漁光互補“投資建設+產供銷服務+污染治理”EOD模式,高效籌集農污建設資金,創新示范引領。
據了解,茂名將繼續統籌整合各類資金,推動資金多元投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圍繞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任務提前謀劃項目入庫,爭取中央和省環保專項資金支持;市縣加大涉農資金支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每年度都要落實不少于20%的駐鎮幫鎮扶村資金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總結化州市和濱海新區EOD項目申報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謀劃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下綠色項目,整合當地資源,挖掘收益來源,在嚴控地方政府新增隱性債務前提下,有效申請專項債券,切實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茂名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茂名將繼續加快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突出短板,因地制宜選擇標準化、設施化、資源化等治理模式,優先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的資源化利用方式,努力實現治理成本最優化和治理效果最大化。同時,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農村廁所革命等工作任務結合起來、一體落實,深入推進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加快補齊短板,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