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奕凡


【摘 要】在在線作業中,由于作業的完成和提交轉移到了信息設備上,學生更便于分享作業答案,因此作業抄襲行為的發生頻率較線下作業會有所提高。研究發現,題目難度、代碼長度這兩個代表學生做題時實際阻力的變量在學生抄襲行為中具有顯著影響。同時,性別和年級、作業提交的時間對抄襲行為也有一定影響。對此,教師應當采取措施切斷抄襲者主觀意愿、抄襲情景的構成和被抄襲者的答案提供的閉環,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引導學生誠信做人。
【關鍵詞】作業抄襲 防范策略 在線作業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9-24-03
一、在線作業與抄襲行為
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當下,信息化教學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新形勢。在信息化教學的大背景下,各類信息化系統和云平臺被充分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其特征是將原本的書面作業信息化、電子化,通過智能終端完成作業設計、作業分發、作業提交、作業批改的全流程。
在線作業充分彰顯了信息化的便捷性,但在應用過程中也暴露出其固有弊端。由于作業的完成和提交轉移到了信息設備上,學生更便于分享作業答案,因此可能會出現作業抄襲行為。無論是在傳統作業還是在線作業中,抄襲行為都不利于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通過抄襲所完成的作業也不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影響教師對教學的判斷,造成教學低效的后果。因此,采取措施防范抄襲行為尤為重要。
二、調查的背景、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背景
為了了解當前高中學生在在線作業中抄襲行為的現狀及可能影響因素,筆者于2023年6月利用本校信息技術學科在線評測系統這一在線作業平臺中的數據開展研究。
該在線評測系統是本校信息技術學科作業開展的主要平臺,學生需在該平臺上完成教師布置的在線作業。在上述平臺發布的作業全部為程序設計題,學生發生抄襲行為的可能性增加,便于統計分析。所有提交到上述在線作業平臺的程序代碼都會通過相似度檢測程序,和前序提交作業進行相似度比對。上述軟件基于代碼tokens比對,可以鑒別包括添加注釋、修改變量名等規避檢測手段,所有高于設定閾值的作業都會在數據庫中被標記。
(二)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選取了自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提交系統的全部作業。通過編寫Python程序從在線作業平臺系統數據庫中導出所有作業數據,并存入CSV文件中,再將CSV文件導入SPSS 26.0軟件中,認定相似度大于等于90%的作業為抄襲作業。對提交代碼平均長度、題目正答人數兩個變量進行分箱用以評估問題難度。分析抄襲行為發生因素時,使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對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抄襲對象的選擇特征時,使用肯德爾系數評估相關性,所有項目P<0.05認為有顯著性差異。
三、數據分析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計獲取數據110500項,有效數據110500項。在有效的110500項數據中,抄襲作業的數據有12284項,占比11.1%,非抄襲作業的數據有98216項,占比88.9%。男生提交64501項,占比58.4%,女生提交45999項,占比41.6%。學習情況優秀的學生提交51123項,占比46.3%,學習情況一般的學生提交59377項,占比53.7%。基礎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交67142項,占比60.8%,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交43358項,占比39.2%。積極提交作業的學生提交86039項,占比77.9%,不積極提交作業的學生提交24461項,占比22.1%。高一學生提交31900項,占比28.9%,高二學生提交30303項,占比27.4%,高三學生提交48297項,占比43.7%。周內提交67502項,占比61.1%,周末或假期提交42998項,占比38.9%。日間提交75402項,占比68.2%,夜間提交35098項,占比31.8%。較難問題提交53591項,占比48.5%,較易問題提交56909項,占比51.5%。代碼長度較短共計81118項,占比73.4%,較長29382項,占比26.6%。
(二)作業抄襲行為的發生
將抄襲行為作為因變量,以學生個人特質、題目特點、提交時間作為自變量進行卡方檢驗,對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進一步篩選分析,可以發現男性、高年級(高二和高三)、周末提交、夜間提交、代碼較長、積極提交是保護因素,基礎能力較弱和題目較難是危險因素,如表1所示。
(三)作業抄襲的對象選擇
對抄襲行為的對象選擇特征進行分析(見表2),發現抄襲者選擇對象在學習情況、班級、性別上有傾向性。在班級上,抄襲者傾向于選擇本班的對象;在性別上,抄襲者傾向于選擇男性進行抄襲;在學習情況上,抄襲者傾向于選擇與自己水平相似的對象抄襲。
四、抄襲行為發生的誘因與防范策略
(一)抄襲行為發生的誘因
根據數據不難發現,題目難度、代碼長度這兩個代表學生做題時實際阻力的變量在學生抄襲行為中具有顯著影響。在研究中發現,代碼長在統計上是一個保護因素,意味著較長的代碼不容易被抄襲。雖然這種現象可以部分歸因于抄襲難度超出學生心理承受閾值,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的畏難情緒。畏難情緒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特別是在面對復雜、困難的任務時,學生可能因為害怕失敗或不自信而回避挑戰。可見,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十分必要,教師要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實際上,學生出現抄襲行為本質上反映了學生對獨立思考這一有難度的過程的逃避傾向,而難度較高的題目的完成阻力助長了這一傾向。
同時,性別和年級也對抄襲行為有著顯著影響。本次研究選取信息技術這一科目,對學生的理性建構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一般來說對女生的挑戰性相對較大,但是這與智力因素沒有直接的相關性,而是由于身心發展特點、思維方式等原因,男生相比于女生而言,更積極、擅長信息技術的學習。另外,高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較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科目,逐漸理解和掌握了一些信息技術知識,這有助于提高他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減少了抄襲行為的發生。隨著理解的加深,學生更能夠從原理層面思考問題,而非局限于表面的知識應用。這種思維方式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抄襲的動機。
需要注意的是,與多數教師的直覺相反,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會有作業抄襲行為。不同水平學生的作業抄襲動機是不同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本身特性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對學優生進行抄襲行為的引導也是必要的。
另外,數據反映作業提交的時間對抄襲行為也有一定影響。學生在周末和夜間提交的作業較少出現抄襲,而這部分作業主要是學生在家完成的作業。可見,學生在學校完成作業時壓力較大,而回家后學生心理較為輕松,同時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認真完成作業,避免了因時間緊迫或環境壓力大而采取抄襲行為。除了壓力因素,學生在學校時離同學更近,互相對照作業答案更為容易,而回家后不易完成抄襲。因此,抄襲行為的難易程度,即抄襲資源的易取得性也影響著抄襲行為的發生。
綜上,抄襲行為的發生是一個主客觀條件共同作用的過程。其中,主觀上能力欠缺,以及客觀層面題目難度大、完成阻力高,是引發抄襲行為的主要因素。
(二)抄襲行為的防范策略
教師防范抄襲行為的措施一般為嚴抓嚴管、批評、懲戒等。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遏制了抄襲行為的發生,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抄襲的問題。立德樹人的教學總目標要求廣大教師從治理現象轉化為感化道德。在防范抄襲上,立德樹人體現為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作為育人的總目標,用德育的方法治理抄襲行為。
抄襲行為的發生是抄襲者主觀意愿、抄襲情景的構成、被抄襲者提供答案構成的閉環。因此,切斷任意一環都可以防范抄襲行為。
對于抄襲者,要采取精準定位、耐心疏導、悉心教育的思路。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精準分析學生發生抄襲行為的可能性,在抄襲行為發生前教師掌握主動權,先行干預。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抄襲行為沒有任何益處,通過感化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讓學生感知造假行為的可恥性、不利性,進而讓學生自發地拒絕抄襲作業。[1]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個別談話等形式,引導學生獲得良性發展。另一方面要盡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讓學生在課堂上、課后學會、學透知識,提升學習水平,減輕抄襲的主觀意愿。教師要設計兼顧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課堂,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總之,教師要通過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源頭上解決抄襲問題。
對于抄襲情景的構成,教師應當在作業設置上下功夫。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載體,應當反映教學的內容和過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當統籌兼顧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和教學進度,既要讓作業檢驗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又不能布置難度過大的作業,使學生畏難不前。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學習思路、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設置合理的課后作業。可以采取定期評估作業難度的方式,周期性地調整作業形式、難度,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切不可死盯“難題”“怪題”。
唾手可得的作業答案往往是引發學生作業抄襲行為的助推器。因此,要想阻斷作業抄襲,就要阻斷答案流向學生。例如在教學要求允許的范圍內將部分思考題移至課外并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減少課堂內學生交流答案的現象。此外,教師設計作業時應盡可能減少使用網上可查到的題目,而是獨立創新開發題型。在課上布置練習時,鼓勵學生有問題時舉手提問而不是和同學交流答案。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狀態出發,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必要時提供相應的引導,鼓勵學生形成真正獨立思辨的學習能力。
對于被抄襲者,要采取綜合德育的策略。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利用德育的手段切斷抄襲者和被抄襲者的連接,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樂于向同學提供答案的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告誡他們提供作業答案既是對他人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作業成果的不尊重。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只有讓同學獨立完成作業才是真正地幫助他們,從而養成良好的助人習慣,將學術道德的種子根植于學生內心。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學做合一”有兩種含義: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說明。在作業抄襲行為防范中,更要做到“教學做合一”,即把學生生活覺悟的培養和作業抄襲行為防范統整起來,互相促進。誠信是社會對每一個公民提出的要求,防范抄襲行為、制止抄襲行為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誠信的品質,學生主動拒絕抄襲行為就是把誠信的品質真正落實在學習生活中,真正將“學”轉化為“做”。
防范作業抄襲行為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教師應當就學生身心特點和數據結論開展定向德育工作,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從而提高作業有效性,服務高質量教學,培養有誠信品質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葛亞鵬.學生抄襲作業現象成因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