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星 劉 莎
(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石家莊 050000)
中國共產黨人才觀研究,成為近年研究的重點,研究內容集中于歷任領導人“人才觀”的內涵、時代價值、人才發展實踐路徑等。關于黨的百年人才觀整體性創新發展與啟示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探索。本文運用縱向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旨在通過梳理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才觀的演進和發展,從整體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人才觀百年發展的特點,更清晰地呈現中國共產黨人才觀百年發展創新,深度挖掘中國共產黨人才觀百年發展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吸收和培養人才主要是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進行的,初步形成了黨的人才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主要是通過尊重、團結、吸收和改造黨外知識分子,使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發揮積極作用。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黨及時調整政策策略,逐步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黨的人才觀方面,重點選拔、培養和訓練發展軍事人才、經濟文化建設等人才,并強調革命時期一切人才都是圍繞著革命戰爭進行的,為革命勝利做出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經歷多年戰爭后國家各項事業貧弱的局面。黨帶領人民對社會主義進行初步探索,也需要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知識分子為新中國建設服務,黨和國家明確了知識分子的地位,提出“社會主義建設,除了必須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的積極勞動以外,還必須依靠知識分子的積極勞動”[1]。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黨政領導干部需求急劇增加。如何選拔任用從事黨政領導崗位的人才成為這一時期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毛澤東強調,要從政治上和業務上考察任用干部,以德才兼備為標準去辨識人才,以任人唯賢為標準使用人才,注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才。但由于之后黨內思想出現偏差,對知識分子所處地位認識發生轉變,大批知識分子被迫改造勞動,黨的人才事業發展受到沖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2]的標準,選拔政治品質和業務能力過硬的優秀年輕人才有序更替黨內原有領導干部,平穩順利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我們黨探索逐步實行用市場機制來優化配置專業技術人才的新政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987 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被寫入黨的文件中。知識分子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得到重新確認。
世紀之交,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黨中央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思想。胡錦濤在黨的首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3]。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臨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4]。新時代,習近平的人才觀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5]。這為新時代人才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天地。
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人才價值的認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識分子從事具體工作,致力于社會主義服務的知識分子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改革開放后,逐步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求賢若渴,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6],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為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隨著黨對人才價值認知持續深化,選人用人標準也逐步完善,突出表現在要從政治層面和業務能力方面考察干部人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領導人毛澤東注重政治考察,提出人才要既“紅”又“專”,后又指出人才應是德才兼備的統一體。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和國家進一步細化了“紅”與“專”的具體標準與內涵,豐富和發展了人才選用評價具體標準,明確提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選人用人標準突出政治標準,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從“又紅又專”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中國共產黨人才選用評價標準不斷優化。
我國人才開發利用途徑不斷拓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方面,黨對知識分子加強教育,培養、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科學技術人才。另一方面,通過選派大批企業優秀人才和青年學生去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造就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優秀科研人才隊伍。改革開放后,黨通過改革激發各類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創造力。進入21 世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突破時間和空間、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將國際、國內人才密切聯系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拓展人才開發利用的途徑,各方面人才一起抓,通過不同途徑選拔優秀人才,持續推動人才強國戰略實施。
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奮斗,這種特性吸引了無數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奮斗的有志之士加入中國共產黨。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外求學工作的中國人才紛紛回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對我國人才發展都起著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培養人才工作堅持黨管人才工作不動搖原則。黨注重從政治層面考察人才,以黨的自身特性吸引匯聚人才、教育培養人才、全面領導人才工作,確保新時代黨的人才培養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黨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人才的主陣地在高校。高校通過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強政治引領和思想引導作用的發揮,要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的思想理論教育,就需要正確把握人才培養方向,堅持為黨培養人、培養為社會主義做貢獻的現代化人才。注重在高層次人才群體中培養發展黨員、培養凸顯優秀黨員,以政治純度高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培養教育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隊伍。要善于積極引導青年人才主動向黨組織靠攏,為黨執政興國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堅實的人才支撐。基于人才資源對我國國際競爭發展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過程中,要“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過不斷破除阻礙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備資源力量。
近幾年,各省市區都在積極行動開出優惠條件和福利待遇引進人才,也吸引了國內外大量高素質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更多一流人才”[7]。高校在人力資源儲備方面,要抓住地區吸引人才政策的機遇,以高校自身學術氛圍濃厚等特點吸引高素質人才群體,通過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福利待遇、優化職稱晉升渠道、鼓勵通過培訓進修提升教師能力,制定優秀人才傾斜政策,最終留住人才,不斷充實高素質教師隊伍。但也應注意要不斷細化人才選用和引進標準,嚴把政治關,吸引和引進高水平、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使高素質教師安心教書育人事業,培養創新型人才。
當今世界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持續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創新是推動國家和民族事業前進的不竭動力,我國人口基數大,高等教育的群體占比不斷提升,人才資源優勢明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創新引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不斷提高研發資金投入、鼓勵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進行創新成果轉化等措施,不斷提高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要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統籌國內人才資源和國際人才資源,推動科技創新是當前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所需。
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需求導向,高校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應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要厘清學生層次和專業培養方向,遵循國家和民族事業發展需要,把握市場運行基本規律,著眼科技發展前沿領域和發展難題,“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資源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