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周 成
(華南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1)
2019年9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1]。新時代, 體育強國戰略在國家和政府的文件指引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 強國必先強師。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 是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 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青年體育教師是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新力軍, 其人才的質量和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走向。 新時代,社會發展有了新的目標, 同時對體育教師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分析當前我國對青年體育教師的培養現狀,研究新的社會發展需求以此對青年體育教師培養路徑進行調整是十分必要的。
2022年6月24日修訂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2]指明了我國未來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 對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的發展給予了明確的規定。 青年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青少年體質健康息息相關,是推動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 由此可見, 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 青年體育教師培養同樣是建設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重點。
2018年出臺的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3]文件中, 相關的培養和發展青年教師的政策建議多達11 項。 青年體育教師的發展將長期影響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而且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 初入職場的青年體育教師面臨的教學挑戰和要求更高。 同時,新時代青少年的個性特征發生的變化也要求他們不斷創新,改進和更新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面不斷鉆研。 由于年齡和教育優勢, 新時代的青年體育教師的創新能力更強, 這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貼合。 所以, 做好青年體育教師培養和創新教學引導十分關鍵。
目前來看, 我國的教育事業已進入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此階段, 加強基礎教育建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4]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能力發展決定了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質量。 根據教育部 《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 統計公報[5]情況資料統計,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隊伍的教師學歷資質已逐漸向本科、 研究生傾斜。 教育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 博士生青年教師們則更多選擇去高中、 大學執教。 隨著學歷要求的提升, 青年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亦需進一步的加強。 如此青年體育教師在步入工作崗位時才能更快地適應, 迅速融入學校體育教學系統。 教師的質量決定了教育的質量, 青年體育教師的職后培養更是直接關系到其就業學校體育教育系統的發展。 所以, 做好青年體育教師的職前和職后培養決定著我國學校體育系統的長期健康發展。
青年教師相對老教師而言, 更年輕、 更具活力, 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黃金階段。 彭顥舒和曾麗斌[6]也曾在他們的研究中表明青年科研人才發表的論文更多、 質量更高、 被引次數更多。 相應地, 青年體育教師在結束了大學全日制學習后走向崗位進行教學實踐, 這是他們將理論具體轉化為實踐的重要階段, 這個期間是教學問題產生的高峰期, 也是引發他們思考和進行深入探究的關鍵期, 是成果轉化的重要節點。 為青年體育教師提供科學有效的培訓、 建立符合他們職業發展的培養機制, 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提升團隊的學術研究氛圍, 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 促進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2.1.1 各體育高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現狀及分析
對比我國排名前十所公辦體育專業本科院校 (以下稱為體育本科院校)、 前十所體育大專院校、 前十所綜合大學的體育學院關于體育專業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設置, 整理歸納后得到表1:

表1 三類排名前十的體育院校在專業、 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上的對比

表2 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 (N=61)
(1) 體育本科院校中對體育專業的設置相對等體育大專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體育學院較全面, 人才培養方案也因各學校的專業設置有所偏重。 從整體來看, 除了北京體育大學, 我國普通高等體育本科院校在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上大致相同。 對冰雪運動專業、 智能體育工程專業、 其它小語種專業的設置很少, 部分院校在專業設置全面性有所欠缺, 僅設置了十二個本科專業, 與全面培養體育人才的理念相悖。
(2) 研究生專業設置上, 我國體育本科院校專業設置并不全面, 專業細分不夠明確, 缺乏時代特色。 具體體現在與體育賽事運作相關的研究生專業, 在前十所體育高校中僅兩所高校有設置, 且部分學校在專業設置上細分不夠,講求大而全。 我國舉辦的冬奧會已順利閉幕, 相關的冰雪運動專業應納入到各體育高校的專業規劃中。 各院校體育博士研究生的專業設置更少, 這與我國體育研究的水平有一定的關系。
(3) 體育大專院校的專業設置雖然更少, 但更具地方特色, 更具實踐性。 專業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運動訓練、 運動康復等為主, 在交叉學科專業設置上相對較少。在人才培養方案上, 大專體育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方案缺乏具體的培養文件, 僅在學校官網專業介紹上簡單提到專業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目標。
(4) 綜合院校體育學院在專業設置的全面性和綜合性上遠不及體育專業本科院校, 這與國家推行綜合院校設置體育院校的初衷保持一致。 然而, 隨著體育在我國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 綜合院校的體育學院更應利用自身優勢,設置更多的與體育交叉的專業, 而不是僅停留在設置基礎的體育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
2.1.2 各體育高校課程設置現狀及分析
從各體育高校的官方網站中不難發現, 體育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相對系統, 而體育大專院校在課程設置上相對局限在專業課程上, 缺少教學方法類課程、 體育技術課程和通識課程。 在訪談中, 畢業于本科體育院校的訪談對象提到: “學校對于說課和體育教學的課程設置不能完全滿足學生未來教學工作, 課程要求僅僅只是讓班上每一位同學作為老師上過一遍課便結課了。” 據問卷調查統計,19.23%的調查對象認為學校專業課設置對其工作幫助不大,23.08%的調查對象認為學校設置的選修課對其工作幫助不大。 為已就業的體育青年教師中, 7.69%的人認為在校期間的學習不能學到滿足當前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教學能力和知識, 只有59.62%的調查對象認為能基本滿足。 認為需要調整學校專業培養目標 (包含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 的人數占78.84%。 可見, 各體育院校對于學生就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學習和培養還不夠明確, 對于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的規劃有待調整。
2.1.3 各體育高校實踐課設置現狀及分析
訪談結果顯示 “學校設置的實踐課程較少, 學習深度不夠, 無法滿足工作需求, 許多教學實踐技能難以得到充分的鍛煉。 他們表示實習實踐課大多設置在畢業前一年,且對實習單位沒有要求必須是學校, 缺少直接的高校與中小學聯合培養的實踐課程。” 基于體育教學的特點, 體育青年教師更需要在實踐方面得到鍛煉, 對青年體育教師的培養和發展則需要格外重視。
據問卷 (61 份) 統計, 80.54%的調查對象走向了教師崗位, 其中以公辦小學、 私立中學和公辦中學的居多, 分別占教師總數的24.59%、 18.03%和14.75 %。 畢業去向為大專和大學的共占10%, 均為研究生學歷, 這與我國中小學教師學歷不斷提升的趨勢一致。
據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 經擇業后, 66.04%的青年體育教師認為需要補充學習體育運動技術課程, 62.26%的青年教師認為需要在體育教育類方面獲得更多的知識。 有體育理論課、 體育通識課、 公共課方面的知識技能后續學習需要的占比分別為58.49%、 50.94%和30.19%。 這說明青年體育教師迫切需要一個后續教育的補充, 而用人單位是提供此類教育培訓的最直接也是最必要的平臺。
問卷結果顯示, 對新就職的青年體育教師的培訓頻率為一學期2 次的占21.74%, 一學期一次的為28.26%, 一學期3 次的僅為10.8%, 一共培訓2 次及以下的共占23.91%。據訪談結果整理得出, 多數用人單位對新入職的青年體育教師會分配一個資歷較老的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 指導的內容為教案指導、 上課指導和訓練指導。 指導的對象多為一個老教師帶多名青年教師, 常出現老教師很忙, 需要青年體育教師自主觀察學習, 有問題再進行學習反饋的情況。另外, 問卷中顯示有四分之一的青年體育教師所就職的單位沒有明確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用人單位對于新入職的體育教師的后續培養是遠遠不夠的。
《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 提到: “到2025年, 建成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 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經驗, 培養一批碩士層次中小學教師和教育領軍人才”[7]。 從各地招聘信息來看, 不少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招聘條件相較于之前有所提升, 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甚至招聘了多位博士來提高師資水平。 同樣地, 對比往年各地教師招聘信息后發現, 各中小學對于體育教師的招聘要求在學歷方面逐漸從本科層次走向研究生層次, 對于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更是逐漸從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到要求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甚至更高。
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改革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社會對于教師的期待變得更高了。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9.43%的調查對象表示其單位在招聘時要求體育教師外語要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有青年體育教師在訪談中表示他們需要兼任其它科目的教學任務。 一位已入職廣州某小學的體育教師表示: “由于教師資源緊張, 我還要兼任2 個年級的英語口語教學。” 這也說明招聘單位在招聘人才時, 會根據本校具體師資隊伍情況和教學任務安排有針對性地提高招聘條件。 22.64%的調查對象表示其單位在招聘時要求體育教師有一定的計算機能力。
2022年3月25日, 教育部發布的最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對課程的內容、 上課的方法、 體育課的質和量、 綜合性學習評價等方面都作出了新要求。 另外,體育中考改革也加重了中學體育教師的任務。 對于中學體育老師來說, 不僅要組織體育課、 大課間活動, 還需要額外安排與中考相關的體育服務。 家長迫切希望孩子們在學校能加強鍛煉, 學校亦將任務安排給體育老師。 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 對體育教師的要求只會有增無減, 青年體育教師應關注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根據學生生長發育的特點和規律, 盡快適應新要求, 學習新內容,提高教學技能, 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持續發力。
新時代青年體育教師的培養路徑應始于其在校園內的專業學習。 各體育類院校應提前為體育專業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教育, 幫助體育專業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認知, 使其提前了解體育教師所需的工作技能, 樹立主動學習各項知識技能的意識。 為幫助體育專業學生有更好的發展, 各體育類院校應根據新時代發展需求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各體育院校應參照最新的體育教師資格證考試的變革、新課程標準的內容、 新時代體育教師需要具備的新技能等各項內容,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出具體要求, 幫助學生提前做好職業準備。
為更好地滿足新時代我國對體育教師的各項需求, 做好體育專業學生的校內培養工作, 對我國體育類院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教育部門和各體育類院校應根據畢業生就職情況和招聘單位的就職要求進行調研, 結合畢業就業情況和新時代體育教育變化重新調整體育類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 本科體育類院校應向北京體育大學看齊, 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為行動指導, 豐富專業類別、 增加冰雪專業的設置, 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細分, 增加課程種類。 大專類院校則自身辦校的理念出發, 以發揮當地特色運動項目為主, 逐步完善專業和課程設置。 綜合院校的體育專業設置也應逐步向專業本科類體育院校看齊, 以培養 “一專多能” 的體育人才為主要目標, 優化專業和課程橫向結構的設置, 發揮體育交叉專業設置和課程上的優勢。 另外, 基于體育學科和體育教學的特點, 各體育類院校應注重實踐課程的數量和質量, 建立體育高校與各中小學、 體育培訓機構協同培養機制, 幫助青年體育教師更好更快地掌握教學育人的技能, 提高青年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用人單位和教育部門應積極搭建青年體育教師職后培訓平臺, 幫助青年體育教師快速融入教學工作, 同時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各地教育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與用人單位合力構建符合當地教育發展要求的青年體育教師培養體系, 確保青年體育教師有動力、 有可參考的發展路徑和足夠的教學熱情投身到日常教學中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引領驅動,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科技強國、 人才強國, 堅持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新時代, 青年體育教師是建設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人才, 只有將青年體育教師培養成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體育人才, 才能為繼往開來, 培養好祖國的下一代接班人。 我國教育部門和各類體育院校做好體育專業學生職業規劃工作, 根據時代需要改革體育專業和課程設置, 搭建青年體育教師職后培訓學習平臺, 構建職后青年體育教師培養體系, 以保證新時代我國體育教育事業向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斷前進。 由于研究能力有限, 問卷和訪談的數據不能較全面地反映我國青年體育教師培養現狀, 為此提出的建議所涵蓋的方面不夠全面, 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增加更多的實證分析, 豐富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