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婷
[摘 要]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通過分組實驗為學生展示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演繹化學學科的魅力。文章以“原電池的優(yōu)化”一課為例,介紹在信息技術2.0背景下使用傳感器開展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從實驗中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形成化學學科思維,培養(yǎng)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為同行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信息技術;探究性實驗;原電池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9-0070-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人才競爭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應重視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行高中化學教學,應重視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一線化學教師要注重剖析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改進課堂教學,將實驗探究與化學理論相結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主動探究,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筆者在“原電池的優(yōu)化”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學情重組教材,精心設計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并通過信息技術2.0實現(xiàn)對學生化學邏輯建構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問題的提出
首先,通過對高中化學必修二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途徑,以及原電池、正極、負極、電解質溶液等概念。通過對選擇性必修一的學習,學生更為深入地學習原電池知識,借助對單液和雙液原電池的對比,深化對原電池原理的理解,并學習了半電池、鹽橋等新概念。但是生活中的實用電池多是高效、微型的膜電池,而高考題材有很多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因此也會涉及膜電池。可見,深入學習離子交換膜電池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適當增加數(shù)字化實驗、定量實驗和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等,讓學生體會認識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新對化學學科的重要價值。基于信息技術2.0的微能力B4:技術支持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利用電流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創(chuàng)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技術環(huán)境,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與運用知識,將問題解決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發(fā)展邏輯推理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和自主建構能力。
再次,課本介紹的將瓊脂固定在U型管中制作的鹽橋,需要提前一天制作,不便于使用,且由于鹽橋中的離子運動通道狹窄,導致學生制作的雙液鹽橋原電池電流非常小,用電流表難以直觀地測出電流及其變化趨勢。因此,在課堂上的學生探究性實驗中,需對鹽橋進行改進。
基于以上三點,筆者重組教材知識,適度拓展教學內容,并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同時,結合原電池的歷史與發(fā)展,創(chuàng)設驅動性問題,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感受化學學科是有價值、有趣味、有魅力的。
二、教學設計
(一)內容分析
首先,讓學生從微觀層面來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體會必修二中單液原電池存在的缺陷,并針對其不足之處對原電池模型進行改進,體會增加鹽橋的作用。接著,由鹽橋的應用過渡到膜的應用,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實驗技術的改進,更是對舊的思維模式的突破。通過探究性實驗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并在實驗探究和理論分析過程中培養(yǎng)實驗探究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二)教學流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上臺參與希沃課件的“分組競爭”課堂活動,復習單液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設計意圖:以游戲的方式引入本節(jié)課,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積極性。
環(huán)節(jié)2:設計電池
【資料展示】伏打電堆是由幾組圓板對堆積而成的,每一組圓板包括兩種不同的金屬板;所有的圓板之間夾放著幾張鹽水泡過的布,潮濕的布具有導電功能。 在不同金屬與電解質溶液間兩兩接觸之后,溶液中的離子形成定向移動從而產生電流。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能連續(xù)產生電能的裝置。它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實驗設計】基于Zn+CuSO4=ZnSO4+Cu這一化學反應設計原電池。藥品及實驗器材:Zn片、Cu片、CuSO4溶液、導線、電流表。要求:畫出裝置圖,預測實驗現(xiàn)象,分析工作原理,評價實驗方案。
【學生】同組交流,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將學生的設計圖用手機投屏到電腦上,先讓學生互評,再進行總結評價。
【演示實驗】連接裝置,并用電流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分別測出電流和溫度的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電流和溫度的變化圖像以及實驗后兩電極材料的變化。
【學生】觀看實驗并討論,得出單液原電池的電流易衰減(如圖1)的結論,有部分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因為鋅片和Cu2+直接接觸會發(fā)生反應,當鋅片表面析出一定量的銅之后形成微電池,不利于離子的遷移。
設計意圖:回顧原電池的發(fā)展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在單液原電池的設計中使用手機投屏技術和手持儀器,使微觀的電流和溫度可以直觀地展示出來,讓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環(huán)節(jié)3:實驗探究
【資料展示】鹽橋:通常裝有含瓊膠的KCl(或NH4Cl)飽和溶液;瓊膠可防止U型管中的溶液流出;K+和Cl-能在其內部自由移動。通過鹽橋,可以將兩種相互隔離的電解質溶液連接起來,傳導電流。
【學生】交流討論防止單液原電池電流衰減的方案。
【教師】介紹第一個實用電池——丹尼爾雙液原電池,并引導學生歸納出鹽橋的作用(①形成閉合回路;②使兩個半電池保持電中性;③將氧化劑和還原劑分開,防止自放電,提高電能轉化效率;④使電流持續(xù)、穩(wěn)定)。再向學生介紹:把一次性洗臉巾用飽和氯化鉀溶液浸濕,可將其設計為面巾鹽橋(如圖2)。該鹽橋傳導離子的速度更快,電流更大。
【學生】動手組裝面巾鹽橋雙液原電池,并用電流傳感器測試電流。
【教師】捕捉學生測試的數(shù)據(jù),并用手機投屏到電腦上。
【學生】通過電流變化圖(如圖3),很直觀地發(fā)現(xiàn),改進后的雙液原電池雖然電流很穩(wěn)定,但是電流變小了。
設計意圖:通過數(shù)字化實驗驗證雙液原電池電流很穩(wěn)定但電流量很小,讓學生及時分析實驗圖像,增強讀圖能力的同時,感受數(shù)據(jù)研究的魅力,體會定量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環(huán)節(jié)4:拓展探究1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研討:雙液原電池為什么不能高效率地工作?如何解決?
【學生】猜測可能是使用了鹽橋之后,導致電池的內阻變大。
【學生】經過討論猜想具體原因:鹽橋距離長,離子運動距離變長;鹽橋與電解質溶液接觸面積小,離子運動通道狹窄。
【方案設計】經過組內討論之后決定增加面巾鹽橋的數(shù)量,即增加橫截面,如圖4所示。
接著,再以容器距離為單一變量進行對比實驗,具體如圖5所示。
也有學生想到可以將面巾鹽橋對折,以增加橫截面,同時縮短距離。
設計意圖:引入電阻公式,將物理學科和化學學科相融合,使問題的解決更有依據(jù)。通過控制單一變量,即加寬鹽橋或縮短鹽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建立科學探究的思維模型,培養(yǎng)“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環(huán)節(jié)5:拓展探究2
【教師】提出問題:設想鹽橋的長度短到極限,接觸面盡可能地擴大,最后會無限接近于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并回答:一層薄膜。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濾紙和一次性洗臉巾的吸濕性進行電池的微型化創(chuàng)新實驗改進:1.用ZnSO4溶液潤濕的濾紙包裹住Zn片充當Zn半電池,用CuSO4溶液潤濕的濾紙包裹住Cu片充當Cu半電池,完成雙液原電池的微型實驗。2.用飽和KCl溶液潤濕的面巾代替鹽橋,增大電流。(如圖6)
【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夾心式濾紙電池,并用電流傳感器測試電流,交流實驗結果。
學生經過實驗測試之后,發(fā)現(xiàn)夾心式濾紙膜電池在30 s到60 s電流會出現(xiàn)衰減(如圖7)。
【教師】隨著反應的進行,銅單質不斷在電極表面,堵塞濾紙的孔徑,使電池的內阻變大,電流衰減較快,所以用濾紙做電池的隔膜并不是最優(yōu)的方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創(chuàng)新,設計出更加接近生活中所使用的電池的模型,讓原電池模型得以應用。
環(huán)節(jié)6:拓展提升
【資料展示】離子交換膜是一種含離子基團的、對溶液中的離子具有選擇透過能力的高分子膜,一般在應用時主要利用它的離子選擇透過性,所以也稱為離子選擇透過性膜。離子交換膜主要有三種,即陽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陽離子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陰離子通過)、質子交換膜(只允許H+通過)。離子交換膜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電流的衰減,而陽離子交換膜電池因為體積小、藥品用量少、電流持久穩(wěn)定,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總結歸納】從創(chuàng)造伏打電堆 → 增加鹽橋使電流穩(wěn)定(丹尼爾雙液原電池)→ 鹽橋變短加寬,減小內阻,增大電流 → 夾膜微型電池 → 既微型又高效的離子交換膜電池,電池的每一次改進都是朝著體積小、藥品用量小、電流持久穩(wěn)定、高效、可多次重復使用的方向進行的。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展示,在化學學科觀念的引領下,讓學生了解離子交換膜在電池中的重要應用,凸顯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環(huán)節(jié)7:學以致用
【資料展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隔膜電池能隔離正負極的直接接觸,使電池在過度充電或者溫度升高的情況下能限制電流的升高,防止電池短路引起爆炸,對電池使用者和設備起到安全保護的作用。電池類型也在層出不窮,有鋰離子電池、各種類型的燃料電池、海水電池等。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環(huán)節(jié)8:暢想未來
【學生】說出自己理想中的電池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告訴學生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要敢于設想,要保持積極探索科學問題的熱情,同時還要具備解決生產生活中化學問題的能力和擔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設想,勇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反思
整節(jié)課以真實情境中的驅動性問題為依托,讓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經歷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究過程,對電池進行一步步改進,從實驗室中的原電池過渡到生活中的實用電池,引導學生在設問、釋問、追問的過程中深度思考,充分體驗知識的探索過程,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在的原理和規(guī)律,體會膜電池的出現(xiàn)是為了使電池更加穩(wěn)定、高效和微型化,為即將到來的高三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2.0背景下,以數(shù)字化實驗為基礎的實驗探究,能讓學生多角度觀察實驗現(xiàn)象,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對學生而言,微觀表征的建立和轉化是認知的難點,手持技術的使用實現(xiàn)了微觀表征的可視化,增強了學生的證據(jù)推理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建立認知模型。
[? ?參? ?考? ?文? ?獻? ?]
[1]? 何文,康寧,田曉梅.基于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與思考:2017年高考化學試題的分析與啟示[J].考試研究,2018(1):3-11.
[2]? 單旭峰.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化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45-5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王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化學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