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國
(貴州大學 體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016 年5 月6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27 號文, 要求體育教學要遵循教育和體育規律, 以興趣為引導, 注重因材施教和快樂參與, 重視運動技能培養, 逐步提高運動水平, 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1]。 從全面發展學生各項素質的視角出發, 改進體育教學, 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善學生體質是新時期體育教師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 教學的創新研究和拓展, 是教學多樣化發展的延續, 以實用性為宗旨, 以安全性為保障, 以趣味性、 挑戰性為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源泉, 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和形式, 是現階段定向運動課程改革發展所需要的。定向運動是一項智力與體力并重、 親近大自然、 促進健康、培養團隊意識的新興戶外體育運動[2], 然而定向運動在學校的開展, 常常受到時間、 空間、 安全等因素的困擾, 學生不是在陌生的、 多變的環境中去挑戰自己, 而是在熟悉的校園環境中一遍遍練中長跑, 原有的好奇和興趣一天天消退, 漸漸失去了學習熱情。 我們如何解決教學時間的困擾、教學場地的煩惱、 安全的揪心, 如何做到讓領導放心、 教師舒心、 學生開心, 從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對定向運動教學進行深入研究, 通過創新教學設計、 優化教學過程, 探尋適合在校園廣泛推廣的定向運動教學形式[3]。
教學設計創新可以描述為一種影響教學方式的各種新思想結合過程, 是教學方案最優化的研究。 教學設計以創新理論結合系統、 傳播、 學習、 教學等基礎理論為基石,并深受這些理論的影響, 為制定教學決策提供依據。 教學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是一種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追求進步、 要求完美、 追求卓越的理念, 是超越當前教學事實、教學感受和教學認知的新思維, 是一種突破和超越一般具有教學改革價值的新思想、 新事物的發現或生產, 是通過一系列教學創新, 有效促進課程發展的可行思路和持續動力[4]。 根據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 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由學生、 教師、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媒體等要素構成,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 沒有這個教學要素, 教學就失去了目的, 教學活動就變得沒有意義[5]。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 全方位分析學生行為, 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定的教學目標要契合學生實際, 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到教學要求。 教學設計還要從教師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出發, 教師是教授者, 與學生構成教學的雙邊關系, 其教授水平和教學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教學在相同條件下, 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 盡量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
教學內容的設定, 要契合學生對定向運動的認知情況、學習需要及學生特點, 一切從實際出發, 循序漸進, 由易到難, 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構思貫穿整個設計, 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6]。 設計根據教學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定向技能的掌握情況, 劃分為認知、 基礎、 提高三個階段, 分別從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 地圖制作、 場地選擇、教學評價等方面去考慮。 認知階段: 了解定向運動、 學習基礎理論知識, 掌握簡單的定向運動技能, 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強調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基礎階段: 創設各種情景條件, 通過各種形式、 帶有游戲性質的定向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 “玩中學” “學中玩”, 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7]。提高階段: 教學場地環境復雜, 障礙物較多, 練習難度較大, 學生熟練掌握定向運動技戰術、 比賽規則及處理安全問題方法, 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 發展體能,增強學生自信。
教學策略設計從教學活動準備、 教學行為、 教學組織形式選擇、 教學媒體選用等因素總體考慮。 其一, 把校園劃分成若干塊, 排查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和干擾因素, 找出應對策略, 選擇出適合定向運動教學場地的區域; 路線設計為單人競速、 小組接力、 多組對抗、 單人多線、 多項目融合拓展等; 根據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編寫好教案, 課前保障教學器材及時到位。 其二, 向學生推薦國內有影響力的定向運動網站, 及時了解國內定向運動的最新動態,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舉辦的定向運動活動, 激發他們參與定向運動的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樹一些典型例子, 讓學生有學習目標, 對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有模仿的榜樣[8]; 對學生進行適當、 適時指導, 引導學生課后交流心得, 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情況或結果, 適當給予學生重復練習的機會, 促進對已學知識技能的鞏固[9]。 其三, 理論部分集中室內授課學習, 課后以作業形式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 實踐部分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以團隊形式完成教學要求的內容, 小組輪流參與教學組織、 教學場地布置和教學裁判工作。 其四, 理論課選用多媒體教學, 實踐部分選用電子計時設備、 音響、 攝影攝像器材等, 記錄學生瞬間精彩,烘托教學比賽氛圍, 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
隨機抽取80 名公共體育課定向運動選項班學生。 實驗組學生40 名, 男生20 人, 女生20 人, 平均年齡 (19.56±1.73) 歲; 對照組學生40 名, 男生20 人, 女生20 人, 平均年齡 (19.21±1.88) 歲。 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均未參加過定向運動專項技能學習, 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教學實驗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對比設計, 實驗組創新、優化教學設計, 對照組按原教學大綱、 原教學設計內容授課, 實驗時間為1 學年64 學時。
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包括教學場地滿意度、 教學組織滿意度、 運動參與程度和學生學習興趣等幾個維度, 共有20個條目, 采用5 級記分法。 實驗中進行6 次問卷調查, 分析定基比動態變化, 把首次問卷統計得分的均值定為基期,各次問卷得分均值與首次問卷得分均值的比值變化, 反映教學實驗進程中學生態度變化的速度; 同時對各次問卷進行環比動態變化分析, 每次問卷與上一次問卷的均分值之比, 反映前后兩次問卷學生感受的變化情況。
根據定向運動的項目特點及教學實驗的任務, 確定100m、 1500m (男)、 800m (女)、 立定跳遠為實驗前后身體素質的速度、 耐力、 彈跳測試指標, 成績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計分; 定向技能評分以校園定向和百米定向的期末測試成績、 定向運動理論考核成績進行綜合評定。 實驗前對抽選學生進行測試, 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初始運動能力和對定向運動的認知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為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風格一致, 兩組均由同一教師任課;定向運動技能測試時, 天氣、 檢查點布置、 外界干擾等因素盡可能保持同一標準。 最后運用SPSS24.0 統計軟件對教學實驗前后測得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與處理。
3.1.1 教學場地
據表1, 教學實驗中第一次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 兩組學生對教學場地滿意度評分較高, 對照組要略好一點, 差距不大。 實驗組第二次問卷的平均分值達到14.4 分后開始下滑, 在13.2 分左右波動, 對場地滿意度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對照組的評分均值從第一次問卷的14.32 分一路下滑至第六次問卷的9.3 分。 從定基比來看, 實驗組在后面的問卷中能保持第一次問卷的92%左右的滿意度, 對照組下降到65%。 從環比數值來看, 實驗組第三次問卷大幅度下滑,其余各次問卷均環比增長, 對照組除了第四次問卷環比增長外, 其余各次問卷基本上是負增長。 可見兩組學生對教學場地的認可是有較大差異的。

表1 教學場地滿意度動態分析表
3.1.2 教學組織
從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對教學組織滿意度評分數據分析看: 實驗組評分均值最高是18.02 分, 最低是17.44 分;對照組評分均值最高是17.93 分, 最低是16.96 分。 兩組數據雖然有下降、 有差異, 但都保持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定基比的數值都在94%以上, 環比在100%左右, 波動變化不大。 說明整個教學實驗周期的教學質量是穩定的, 實驗組、 對照組學生對教學內容、 教學組織、 教師教學態度等方面情況評價基本一致。

表2 教學組織滿意度動態分析表
3.1.3 運動參與
從表3 數據分析看, 實驗組均分值動態數列從第一次問卷評分的29.13 分到第六次問卷的31.92 分看, 雖然有起伏, 基本上處于上升態勢。 對照組均分值動態數列從第一次問卷評分的27.22 分到第六次問卷的28.95 分看, 有升有降, 起伏不大。 從定基比看, 實驗組、 對照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從環比來看, 實驗組都是環比增長, 對照組的環比有升有降。 總體來說, 運動參與程度實驗組要好于對照組。

表3 運動參與程度動態分析表
3.1.4 學習興趣
由表4 學習興趣評分動態數列看, 學生學習興趣第一次問卷評分, 對照組要略好于實驗組, 差距較小。 第二次問卷后兩組學生學習興趣開始下滑, 到第六次問卷時, 評分均值分別是24.02 分、 17.00 分。 從定基比看, 實驗組基本上能保持在前兩次問卷的90%左右, 學生的學習興趣衰減得不明顯, 對照組只能維持在60%左右, 學習興趣下降很明顯。 對照組的環比增長數值起伏變化比較大, 學生在教學實驗中學習興趣不穩定。

表4 學習興趣動態分析表
3.2.1 實驗組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對比分析
據表5, 實驗組實驗前后測試成績對比: 男女生100m成績分別提高0.65s、 0.63s, 成績增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男生1500m、 女生800m 前后測試分別提高9.25s、 10.95s,提升幅度較大, 男生有顯著性差異, 女生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立定跳遠前后測試成績男女生分別提高10.65cm、 7.7cm,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在教學設計優化后, 教學場地地形多樣化、 場景豐富, 路線增加、 路段設計合理, 學生團隊協作、 多項目融合拓展,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實驗組在速度、 力量、 耐力素質等方面提高顯著。

表5 實驗組學生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對比分析表
3.2.2 對照組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對比分析
由表6 可見, 對照組男女生100m 成績前后對比分析,p>0.05, 成績有提高, 但差異較小; 男生1500m 平均提高了12.25s, p<0.01, 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女生800m 只提高了4.35s, 提升幅度小, 差異不大; 立定跳遠男女生分別提高了3.85cm、 1.9cm, 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對照組按照原有的教學大綱、 教學設計進行教學, 學生學習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 學生練習強度不夠, 導致男女生100m、 女生800m 提高幅度不大。 與實驗組相比, 各項身體素質提高相對緩慢。 所以, 學生對定向運動學習興趣的有效提升和長期維持, 要不斷提出教學改革新思路, 要不斷拓展課程空間, 要有充足的陌生的教學場地供學生 “尋寶” 獵奇, 要有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要有完善的教學組織。

表6 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對比分析表
3.2.3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各項身體素質指標測試成績對比分析
從表7 中可以看到, 參與實驗的學生是隨機抽取的,實驗前測試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對比分析結果看, p>0.05,無顯著性差異, 說明實驗前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相當, 大家處于同一個水平。 經過32 周的教學實驗后, 參與實驗的兩組學生身體素質均得到改善提高, 其中男生100m 和立定跳遠測試數據對比看, p≤0.05, 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這兩項增長幅度比較大, 達到預期教學設計目標; 實驗組男生1500m、 女生3 項與對照組學生各項數據對比分析來看,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都得到提高, 但p>0.05, 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沒有取得明顯優勢。 從總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兩組各項身體素質均有大幅提高, 實驗組優于對照組。 所以, 定向運動對學生的速度、 彈跳、 耐力等身體素質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尤其是優化教學設計后, 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速度和彈跳素質。

表7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對比分析表
表8 是實驗組、 對照組學生定向運動技能測試綜合成績分析表, 是兩組學生定向運動技能的期末考試成績, 分值由百米定向 (40%)、 校園定向 (40%)、 理論測試(20%) 組成。 實驗組、 對照組男生平均成績對比檢驗結果p<0.05, 有顯著性差異。 女生平均成績對比檢驗結果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 對照組學生分析地圖仔細, 找點準確, 但他們的奔跑速度、 反應速度較慢; 實驗組學生反應靈敏, 奔跑速度快, 指北針技術嫻熟,方向、 距離判斷準確。 對比兩組學生得分的統計結果, 實驗組學生總體上要好于對照組學生。

表8 實驗后兩組學生定向運動技能測試綜合評分對比分析表
教學實驗中六次問卷調查數據對比顯示: 實驗組學生對教學場地滿意度高, 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能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實驗前后學生兩次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對比分析看: 實驗組速度、 耐力、 彈跳等身體素質提高非常顯著,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對照組男生耐力素質、 男女生彈跳素質提高幅度較大, 其余身體素質增長未達到預期目標。 定向運動綜合技能對比: 對照組學生讀圖仔細, 路線選擇經濟; 實驗組學生反應靈敏、 速度快、 判斷準確, 綜合技能評分優于對照組。 可見, 不斷創新定向運動教學設計、 優化教學手段、 與其它項目交叉融合、 各種類型定向運動合理搭配, 可以更好地解決教學場地不足問題, 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可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增加學生的練習時間和運動強度, 促使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定向運動綜合技能得到較好的掌握。 此外,教師要加強相關理論知識學習, 了解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實際需求, 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 才能合理設計, 創新教法, 有效提高定向運動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