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業
(中山市石岐張溪鄭二小學, 廣東 中山 528400)
太極柔力球運動最初來自于我國的民間體育活動, 最初的創始人為山西晉中衛校的白榕副教授。 他在進行體育教學游戲開發過程結合太極拳的精髓, 發明了太極柔力球。太極柔力球運動是一項集健身、 娛樂、 養生、 競技為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1]它充分融入了音樂、 舞蹈、 羽毛球、 乒乓球、 網球、 武術等多項特點及打法。 隨著校園體育的多樣化和體育新課程標準的深入推行, 探索開展有效的校園體育特色項目, 構建獨具特色校園體育文化, 提升和培養師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和體育素養, 是擺在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和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鑒于此, 本文將太極柔力球校本化置于研究視野, 旨在為驗證在中小學開展太極柔力球運動的可行性, 讓該項運動能夠廣泛深入到青少年群體當中來, 全面提升校園體育特色文化。 通過分析太極柔力球在青少年體育鍛煉中的開展優勢, 進一步探討在青少年群體體育中的地位和價值, 為推廣小學校園體育特色項目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查閱國內外有關太極柔力球的文獻資料, 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采用問卷、 訪談、 測評等方法進行現狀調查。
通過對實驗對象進行階段性實驗研究, 對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運用SPSS17.0 統計軟件, 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
太極柔力球運動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實施, 從設想到真正的實踐仍然需要克服較多的困難。 社會上已經發展成熟的動作套路和練習方法不一定真正適合小學生的練習特點, 因此需要以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開發和應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 圖1 及圖2 反映了在學習太極柔力球前學生對該項目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渠道, 表明該項目在學生心目中還是一個新運動項目, 具有吸引性。

圖1 學生對于太極柔力球運動的了解情況 (%)

圖2 學生對太極柔力運動的了解渠道 (%)
太極柔力球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首先, 是伴奏音樂和動作套路的選擇, 由于太極柔力球具有很強的娛樂功能,因此在練習中加入音樂伴奏, 可有效提升練習的愉悅感,有效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選擇適合初學者入門的 《太極柔力球標準教學系列飛龍第二套》 動作為藍本, 動作更加簡單, 肢體的活動也更加協調; 其次, 教師加強太極柔力球的學習, 使其具備一定的編排能力和教學能力; 再次,選擇個別班級作為太極柔力球的試點, 針對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動作優化; 最后, 組建課余訓練隊進行規模化的練習與比賽, 編寫出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太極柔力球校本課程。
為增強太極柔力球師資隊伍, 使太極柔力球運動廣泛傳播, 該校組建了8 人的柔力球師資團隊, 參加國家級、省級等各級各類培訓。 表1 反映了學校教師參與太極柔力球專業化培訓情況, 專業培訓學習后, 老師們普遍取得了太極柔力球國家級、 省級社會指導員證、 教練證、 裁判證等資格證書, 較為深入地掌握了太極柔力球的教學要領。

表1 該校教師參與太極柔力球專業技能培訓情況
2.4.1 在全校體育課中進行廣泛推廣
太極柔力球運動簡單易行,集健身性、 表演性、 競技性于一身,可以使學生增強體質、 體驗快樂、 消除亞健康狀態,說明在中小學體育課中開展太極柔力球是可行的[2]。 學校在太極柔力球試點教學獲得初步成功之后, 開始逐步在全校體育教學課中全面實施, 考慮到學生對太極柔力球接受程度不同, 教學進行了一輪調整, 選擇了學生喜愛的曲目,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并喜愛太極柔力球運動。
表2 反映了隨機選取的445 名小學生對太極柔力球教師的教學滿意度調查情況, 學生們對該項目的練習抱有極大興趣, 也樂于在空閑時間進行套路動作的練習。

表2 學生對太極柔力球教師教學情況調查結果 (N=445)
表3 反映了學生在練習太極柔力球前后對其了解程度的變化, 說明太極柔力球校本化的推廣普及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學生通過學習, 進一步了解該項運動的由來、 動作技術和健身功能, 了解了它是在國粹太極的基礎上所衍生出來的運動, 是由我國人民研發的球類運動, 更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重要體現。

表3 學習前后學生對太極柔力球了解程度調查情況(N=445)
表4 反映了學生在練習太極柔力球前后在基本動作訓練上的成績變化, 可以看出, 學生在練習前后動作技術有了大幅度提高, 練習效果明顯。 通過動作技術的考核, 不但肯定了學生的辛勤付出, 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表4 練習前后學生太極柔力球的動作考核成績
2.4.2 豐富體育大課間的內容
學校以往的體育大課間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學生練習比較枯燥, 突破這種單調乏味的局面是學校一直探討的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太極柔力球校本化的實施, 學生已經自如地掌握了太極柔力球動作技術和基本套路。 在這一基礎上, 學校嘗試把太極柔力球作為一種鍛煉方式豐富原有的課間操的練習項目。 通過 “廣播體操+柔力球操+繩操+身體素質練習” 的體育大課間模式, 不但豐富了大課間內容,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形成了學校獨特的體育大課間風景, 在校園中形成太極柔力球的學習氛圍。
2.4.3 開展比賽,以賽促練
太極柔力球運動在學校的廣泛應用給校園文化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這樣的活動不僅存在于學生的體育課教學活動中, 還由此衍生出眾多的個人及集體項目, 不僅個人練習上可以打分比賽, 也可以團隊進行比賽。 表5 反映了學生在學習太極柔力球學習前后對該項運動的喜愛情況變化。通過班際比賽, 不僅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班級凝聚力,而且也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練習太極柔力球的水平和興趣。

表5 太極柔力球練習前后學生的興趣表現調查(N=445)
2.4.4 著力提升學校文化內涵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指出: 研究制定運動項目教學指南, 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 逐步形成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教學模式, 努力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充分挖掘學校 “三氣” 育人模式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特征, 積極推進學校個性化、 特色化內涵發展, 打造精品體育社團、 深入開展 “一校一品” 創建活動, 促進學校文化的內涵發展。
教研活動及文化交流活動中, 學校以太極柔力球為載體, 向交流者展示了太極柔力球的魅力和風采, 受到了業內一致好評。 南方都市報、 中山日報、 中山商報都詳細地報道了學校的柔力球特色項目。
2.4.5 參與各級賽事及表演活動
自2013 年學校成立太極柔力球隊以來, 學校柔力球隊參加國家級、 省級等各級比賽成績喜人。 經常參與各種社會性表演活動, 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 表6 反映了學校太極柔力球隊近年來參與的比賽及表演活動情況。

表6 近年來該校太極柔力球隊參與比賽及表演情況表
學生和教師團隊通過參與不同級別的比賽, 進一步促進了柔力球的發展, 增強了自信, 彰顯校園體育文化, 進一步宣傳了校園, 是學校實施 “三氣” 育人工程的實實在在的體現。 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 太極柔力球運動在學校全面開花, 全面實現了校本化推廣與普及,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 學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太極柔力球的基本動作技術和基本套路, 堅持每天大課間進行練習。 通過太極柔力球校本化推廣, 營造了良好的健身氛圍, 學生帶動家庭一起參與柔力球練習, 實現以點帶面的傳播。
2.4.6 柔力球特色班級彰顯校本成果
太極柔力球的校本化推廣和普及, 不僅彰顯了校園文化魅力, 提升了學校文化品位, 而且帶動了班級文化的構建。 太極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作為班主任, 課題組成員劉敏麗老師敏銳地抓住了這個良好契機, 在她身體力行的帶動下, 全班學生練習太極柔力球的興致更高了, 練習的積極性也比其他班級更高。 劉老師還掌握了太極柔力球“以弱制動、 以柔克剛、 剛柔并濟” 的太極精髓, 在班級文化和班級管理中運用自如, 打造了太極柔力球特色班級,在特色班級的創建過程中,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 班級凝聚力強, 學習氛圍濃。 劉老師所帶領的太極柔力球特色班級榮獲了 “中山市特色班級” 稱號, 這不僅僅是班級文化和班級凝聚力的集中體現, 更是學校太極柔力球特色項目校本化推廣效果的有力見證。
太極柔力球運動最初來自于我國的民間體育活動, 充分融入了羽毛球、 乒乓球、 網球、 武術等多項運動的特點打法。 太極柔力球不但能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美感, 增強動作協調性, 提高關節柔韌性, 提高體質, 還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校本課程仍需不斷完善, 制訂出更加科學的練習訓練方案。 年級間要有梯度差別。
提升太極柔力球教師的技術水平及教學水平, 加強音樂素養和套路編排能力培養。 組織柔力球教師參與更多的專業技能培訓。
太極柔力球是一個老少咸宜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既可在校園普及。 通過學生帶動家庭, 家庭帶動社區, 促進太極柔力球運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