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麒 易鑫 蘇禹豪
(1.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300;2.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 江蘇蘇州 215000)
探討青少年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與專項能力,尤其是移動擊球技術能力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比實驗,比較分析核心力量訓練對乒乓球運動員移動能力的發展與促進,特別是提高身體快速多向移動中的穩定性,提升移動中的擊球效果,為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和專項力量訓練設計以及實施提供支持。
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的需要,重點閱讀《運動訓練學》《競技教練學》《核心基礎運動》等著作,通過中國期刊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查閱有關乒乓球訓練的各類文獻,將核心力量訓練的基本理論和乒乓球運動專項能力理論作為該研究的理論基礎。
筆者與蘇州市田家炳乒乓球俱樂部總教練和蘇州市體育局第二青少年業余體校乒乓球教練共同完成了核心力量訓練的教學安排。同時,根據該研究實驗需要,設計符合實驗對象專項特點和個體特點的傳統力量訓練方案、核心力量訓練方案和評價指標。
1.2.1 實驗對象、過程
以16~18 歲的國家乒乓球一級、二級乒乓球運動員男生10名、女生10名為實驗對象。選取實驗對象條件:乒乓球運動等級為國家一級或二級;身體健康無重大缺陷和疾病。選取的實驗對象:男生平均年齡為(17.00±1.07)歲,平均身高為(177.00±7.95)cm,平均體重為(62.70±4.99)kg;女生平均年齡(16.00±0.82)歲,平均身高為(164.00±4.06)cm,平均體重(51.80±4.10)kg。
1.2.2 實驗訓練方案
由于訓練場地、時間的限制,實驗組體能訓練安排在每周一、周三、周五技術訓練課后進行;對照組體能訓練安排在每周二、四、六技術訓練課后進行,時間為25~30 min,總共訓練10周。
該研究將實驗組體能訓練期共分為4個階段。第一、二、三周為第一階段,第四、五、六周為第二階段,第七、八周為第三階段,第九、十周為第四階段。訓練內容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組訓練方案
對照組體能訓練分別在每周二、四、六技術訓練課結束后進行,對照組訓練方案與蘇州市田家炳乒乓球俱樂部總教練以及蘇州市體育局第二青少年業余體校高教練一起協商制定,訓練時間為25~30 min,訓練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對照組訓練方案
2.1.1 實驗組前后運動員反映移動擊球能力主要指標變化
選取指標2/3臺正手兩點攻球、左推右攻、1/2臺正手兩點移動拉下旋球反映出橫向移動中擊球的穩定性,正手搓球結合側身拉下旋球反映出多向移動中擊球的穩定性,3.5 m 移動和立定跳遠反映出下肢力量。由表3可知,實驗組經過10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后,實驗組前測與實驗組后測對比分析后,測試指標2/3臺正手兩點攻球、左推右攻、正手搓球結合側身拉下旋球、3.5 m移動、立定跳遠,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1/2 臺正手兩點移動拉下旋球P>0.05,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知,通過10 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后,大部分技術指標都呈現出比較高的提升。

表3 實驗組實驗前后各項成績對比(n=10)
2.1.2 對照組實驗前后反映移動擊球能力的主要指標變化
由表4 可見,對照組實驗前測和實驗后測對比分析后,乒乓球技術測試指標2/3 臺正手兩點攻球、左推右攻、3.5 m 移動、立定跳遠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1/2臺正手位兩點移動拉下旋球、正手搓球結合側身拉下旋球P>0.05,呈現出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通過10周傳統性力量訓練后,除兩項技術指標,其余測試指標均有一定的提升。

表4 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成績對比(n=10)
2.1.3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反映移動擊球能力主要指標變化
由表5 可知,實驗組實驗后測與對照組實驗后測對比分析后,通過核心力量訓練后的實驗組6 項乒乓球技術測試指標均好于傳統性力量訓練的對照組,其中2/3 臺正手位兩點攻球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比后,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余技術指標雖未顯示出顯著性差異,但是均值都好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是測試對象都是高水平運動員,有較好的基礎,其次可能是訓練的周期性較短,沒有太大的變化。

表5 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各項成績比較分析
競技能力的本質是運動員能夠勝任訓練和比賽的主觀條件和才能,即參訓和參賽的能力[1]。其主要由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識能力構成。運動員通過運動訓練所獲得的競技能力是其參加比賽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主觀條件,也是運動訓練理論、競技運動理論的核心。
移動能力是人體單次或多次完成特定方向的身體位移的能力,主要包括接受刺激信號的反應能力、應答刺激信號的選擇能力、身體移動的動作速度、耐力和與之相適應的動作形態。人體移動的動作方式,步伐與步法,移動的方向、速度和節奏是構成移動的基本要素。多向移動具有移動發生的隨機性和間歇性,以及動作方式的組合性與多樣性特征。移動能力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和人體力量、速度力量基礎,也取決于人體運動中的空間運動感覺水平[2]。
無論是徒手,還是持器械的多向移動,都廣泛存在于所有的運動中。球類運動中的多向移動能力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準確全面的觀察與判斷力,以及反應與決策力,最終通過協調穩定的動作方式,以及適宜的動作節奏來完成某一特定和專門需要的技術動作。多向移動往往是與某一專項技術及技術組合聯系在一起的,例如持拍類運動就是如此,持拍移動的目的就是完成最終的擊球動作,由此形成了這一類運動的組合技術,即持拍移動+擊球的動作技術組合。Burke 的研究證明,快速移動中ATP-CP 和乳酸能供能系統占90%,因此,在發展運動員快速移動訓練時,應著重發展肌肉磷酸原系統供能能力,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復訓練法[3]。
所謂專項運動能力是指在一般運動能力基礎之上的完成專項比賽活動需要的能力。乒乓球運動員的移動擊球能力既是一般移動能力的范疇,又是乒乓球運動技術的范疇。因為特定的擊球目標需要,人體的移動有其移動方向、速度、節奏等相應規范和制約,由此體現項目的專項性。結合乒乓球運動技術理論關于擊球技術的劃分以及乒乓球訓練和比賽中常用的技術,并結合對專家的訪談,在乒乓球運動員訓練和比賽常用的技戰術中,選擇了6 個指標考察乒乓球運動員的移動能力,即左推右攻、2/3 臺正手位兩點攻球、1/2 臺正手兩點移動拉下旋球、正手搓球結合側身拉下旋球、3.5 m移動、立定跳遠。
核心力量訓練能加強核心區域肌群的穩定性、平衡性和協調性,在肌肉、神經系統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力量形式不僅僅是人體位移和環節運動,同時也包括穩定身體姿勢和控制肢體動作[4]。
競技運動中的人體運動有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之分,前者乃身體各環節完成特定的動作和技術時所需要的肢體及其環節在一定方向上的快慢,后者則是身體整體在時空維度里的快慢變化[5]。人體的移動因為不同的運動方式、運動規則和比賽需要,有多種形式和途徑。乒乓球運動員的移動主要是圍繞球和球臺發生的左右、前后、側向等多方向的移動。為了能夠有效完成攻防時的擊球技術和戰術,運動員通過不同的步法進行不同方向上的移動。其間,既需要有移動的絕對速度,也需要移動的快慢變化,即移動節奏把握。只有將速度與節奏有機結合,才能完成移動中的有效擊球。所以在諸如乒乓球等持拍類項目的專項能力訓練中,步法訓練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乒乓球大多數擊球都是在移動中完成的,移動是身體在距離和方向上的變化。由于來球的方向、旋轉、落點的復雜性,對于擊球一方而言,需要完成多方向的移動,并且為了保證移動中減少身體上下左右不必要的晃動,全身的協調發力和運動就是完成移動后保持良好身體穩定性的條件。因為只有在穩定的身體姿態條件下,擊球效果才能達到最優。該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2/3臺正手位兩點攻球、左推右攻、正手搓球結合側身拉下旋球3 項數據有顯著提高,進一步說明了通過核心力量訓練,運動員的核心部位穩定性有所提高,使得其在多向移動中的擊球變得穩定有效。此外,相比傳統性力量訓練,實驗組核心力量訓練的效果要好于對照組傳統性力量訓練的效果。
3.2.1 移動速度與移動擊球
從目前的乒乓球發展趨勢來看,速度已經在擊球五大要素中占據了主要位置。隨著技術的革新和器材的變化,乒乓球運動對速度的要求大大提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從近幾年國際乒乓球大賽來看,日本男隊典型代表張本智和在2018 年的比賽中接連戰勝馬龍、林高遠、樊振東等世界名將,并在2018年底的國際乒聯總決賽中獲得冠軍。從技戰術打法分析上來看,僅僅15歲的張本智和力量是肯定不如其他選手的,他制勝的法寶和技術的一大特點就是速度極快,接發球快、前三板銜接快、相持轉換快、擊球點快,在比賽中把速度發揮得淋漓盡致。
3.2.2 身體穩定性和移動擊球
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軀干姿勢的調整要先于四肢的運動,其主要作用在于迅速調整由于四肢運動而造成的身體失衡,將運動對身體平衡的影響最小化[5],對于乒乓球運動員來說,完成技術動作時保障身體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訓練能提高人體的穩定性和平衡能力。乒乓球運動的特點要求運動員在速度多變的情況下立即做出擊球的準備,這就要求運動員全身各處穩定協調配合,做出相應的技術動作[6]。
通過10 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后,實驗組乒乓球運動員的6 項乒乓球技術測試指標的均值都要比對照組好,其中3.5 m 移動實驗后對比實驗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1,對比對照組均值有一定的提高,實驗組無論是前后移動,還是左右移動,完成擊球的命中率都要遠高于實驗前,并且相對于傳統性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所產生的效果要好于傳統性力量訓練。
該研究通過核心力量訓練后,運動員在移動中核心部位的穩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腰腹部力量的增強使得運動員重心轉換的速度明顯加快,并且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能有效完成擊球,大大提高了擊球的穩定性和實效性[7]。
通過12 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干預,結果顯示,在實驗前后,實驗組運動員乒乓球技術測試指標中,2/3 臺正手兩點攻球、左推右攻、正手搓球結合側身拉下旋球、3.5 m 移動、立定跳遠等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照組則沒有顯著變化,由此說明核心力量訓練能夠有效改善乒乓球運動員多向移動能力和移動中有效擊球的能力。
乒乓球運動員移動中擊球能力的提高源于核心力量訓練對身體核心部位深淺肌肉群力量的發展,并由此提高了核心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競技運動中的移動是身體在距離和方向上的變化,保證移動中減少身體上下左右的晃動是持拍類運動中有效擊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