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香 李美香



【摘要】 目的 分析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對順產產婦產后心理狀態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撫州市臨川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2021年1月—2022年6月接收的60例自然分娩產婦臨床資料,按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將實施常規護理的30例產婦納入參照組,實施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的30例產婦納入研究組。比較2組產婦護理前后疼痛程度數字評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NR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可減輕順產產婦疼痛程度,緩解產婦不良心理情緒,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自然分娩;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疼痛;焦慮;抑郁;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7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6-008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6.030
順產是一種自然分娩方式。相比于剖宮產,順產對產婦身體損傷較小,有助于產婦產后快速恢復。順產后產婦可能會出現會陰部撕裂疼痛、乳房脹痛等不適感,極易產生負性心理情緒,角色的轉變會增加產婦心理壓力,同時不良心理情緒會影響產后康復,甚至誘發產后出血或其他并發癥[1]。目前,臨床多采用常規護理干預來減輕順產產婦產后不適癥狀,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鍛煉,促進產后恢復,但常規護理僅關注產婦身體功能的恢復,忽略了心理狀態的改善,不利于產婦產后順利康復,故護理干預效果有限[2]。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是通過護患雙方共同評估、調整護理方案的一種護理模式,可以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從而提高護理質量[3]。本研究嘗試將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應用于順產產婦產后護理中,發現護理效果理想,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撫州市臨川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2021年1月—2022年6月接收的60例自然分娩產婦臨床資料,按不同護理方式進行分組,將實施常規護理的30例產婦納入參照組,實施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的30例產婦納入研究組。參照組年齡20~34歲,平均(26.43±3.3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52±1.27)周;產次1~3次,平均(2.31±0.52)次。研究組年齡21~36歲,平均(26.88±3.78)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6±1.32)周;產次1~4次,平均(2.56±0.38)次。2組年齡、孕周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陰道分娩;產婦及其家屬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單胎;孕周37~42周;初中及以上學歷;臨床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合并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先天性心臟??;合并精神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分娩結束后,護士告知產婦產后護理內容和配合事項,以取得產婦積極配合,并指導產婦母乳喂養,每隔1 h檢查其產后出血情況。同時口頭講解緩解疼痛、產后康復的方法,安撫和夸贊產婦,以緩解產婦焦慮、緊張、恐懼等負性心理情緒。
研究組實施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1)成立雙向質量反饋小組。由婦產科主管護師1名、護士長1名、護士3名和心理咨詢師1名組成雙向質量反饋小組,小組成員工作時間≥3年,自選1名組長。開展護理前,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參加1周的婦產科護理知識、技能培訓,并學習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知識。學習培訓結束后,制定常規護理方案,并進行評估、反饋和改進。(2)初始護理方案實施。健康宣教,護士在口頭宣教的基礎上發放《順產產后康復》宣教圖冊,圖冊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解產后母乳喂養方法、乳腺疏通方法、營養飲食方案、產后并發癥預防、產褥期康復內容。心理護理,心理咨詢師主動與產婦交流,掌握產婦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疏導,并鼓勵家屬參與到產婦心理護理中,給予產婦情感支持。疼痛干預,主動詢問產婦產后下體疼痛程度,并給予冰敷,避開切口位置,或指導產婦通過聽音樂、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針對乳房脹痛者,將熱毛巾敷于乳房,溫度為40 ℃左右,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乳房。并發癥護理,密切監測產婦的各項生理指標,及時識別潛在的危險性出血指征,盡早實施干預。產后15~20 min內開奶,刺激乳頭,加強宮縮。指導產婦勤換被褥、衛生巾和內褲,選擇透氣性較好的專用排惡露衛生巾。鼓勵產婦盡早排尿,產后飲用溫開水500 mL,促進排尿,預防尿潴留。早期活動指導,產后去枕平臥休息,產后6 h下地站立、行走10 min,產后24 h下地行走30~45 min。
(3)問題總結和雙向質量反饋。初始護理方案執行3 h后,小組成員分析上述常規護理對順產產婦的護理效果,總結存在的不足和優勢并針對不足進行改進。將評價結果告知產婦,與產婦加強溝通,詢問產婦護理需求和建議。雙方共同完善護理方案,協助解決護理問題,以產婦護理需求和小組共同總結的經驗作為制定解決方案的導向,再次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實施二次改進護理方案前,建立獎懲制度再次評估護理干預效果,針對不足,經循環評估和反饋制定出最佳護理方案。(4)二次改進護理方案實施。二次改進心理護理,護士指導產婦關注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中搜索產后抑郁、焦慮的健康宣教視頻,播放視頻,要求產婦及其家屬觀看視頻,了解產后負性情緒發生原因、影響、應對方法,使產婦及其家屬積極應對產后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指導產婦多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同時產婦家屬要多承擔照護新生兒的責任,多給予產婦包容、理解、關心和夸贊,減輕產婦角色壓力,使產婦身心得到適當的放松,緩解產婦負性情緒。二次改進并發癥預防護理,分娩結束后適當按摩產婦腹部,促進宮縮,預防宮縮不良而引起的產后出血。二次改進產后健康指導,建立微信群,讓產婦及其家屬掃碼入群,護士每天早上10:00在群里推送新生兒護理、產后康復等相關內容,并耐心解答產婦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5)循環護理。每次護理評估時,對收到投訴者給予再教育和簡單的懲罰,而對表現優異的小組成員,將護理表現納入工作考核績效中。評估完成后,告知產婦及其家屬結果,參考反饋信息調整護理方案,并將調整后的護理方案反饋給產婦。按照護理、雙向質量反饋、改進的循環護理流程實施護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1)疼痛評分。采用NRS評價2組產婦護理前、護理后32 h的疼痛程度,采用10分制的標尺指導產婦根據疼痛程度進行自我評級,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4]。(2)焦慮評分。采用SAS評價2組產婦護理前、護理后32 h的焦慮主觀感受,該量表共20項條目,每項條目按焦慮癥狀出現頻度分級評分,沒有或很少時間有評為1分,部分時間有評為2分,相當多時間有評為3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評為4分。分界值為50分,低于50分表示無焦慮,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5]。(3)抑郁評分。采用SDS評價2組產婦護理前、護理后32 h的抑郁狀態,該量表包含軀體性障礙、精神-情感癥狀、抑郁性心理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4個維度,共20項條目,按沒有或很少時間、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分別評為1分、2分、3分、4分,根據中國常模標準,分界值為53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6]。(4)并發癥。記錄和對比2組產婦感染、尿潴留、產后出血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結果
2.1 2組產婦護理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產婦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產婦疼痛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產婦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產婦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產婦SAS、SD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陰道分娩是一個創傷性過程,也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產婦會產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應激反應,包括產后抑郁、焦慮、并發癥。產后負性心理狀態會直接導致產婦產生消極應付行為,降低母乳喂養、產后康復的積極性,增加產后并發癥發生風險[7]。以往通常采用常規護理對順產產婦進行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產婦產后恢復,但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內容和形式簡單,難以滿足產婦護理需求,護理質量較低。因此,還需尋求更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模式,以滿足產婦護理需求,減少產后并發癥發生。
雙向質量反饋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患者各方面的護理需求不斷改進和實施護理措施,強調詢問患者意見,并將反饋意見應用于護理干預中,再將調整后的護理干預反饋給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合作關系,有助于提升護理質量水平。有研究[8]報道,疼痛與負性心理情緒具有相關性,疼痛劇烈會降低心理彈性,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產后會陰撕裂、母乳喂養產生的疼痛不適感會導致產婦出現抑郁、焦慮情緒,同時母親角色的轉變也會增加產婦心理壓力,進而誘發產后抑郁。為此,本研究通過實施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根據產婦產后各方面的需求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并依據產婦反饋結果實時調整,以最大限度緩解產婦生理、心理應激,提高產婦身心舒適度,從而加快產后恢復速度。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產婦SAS、SDS評分降低幅度大于參照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這說明雙向質量反饋護理可以減輕產婦產后疼痛,進一步緩解產婦產后抑郁、心理焦慮情緒,與倪華[9]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先實施初始護理方案,再評估護理效果,總結和反饋問題,并改進和實施護理方案,護士和產婦雙方相互協作、共同努力,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護理內容的可實施性和科學合理性,充分滿足產婦對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護理需求。針對產后會陰部疼痛,采用冰敷、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疼痛;針對產后乳房脹痛,給予熱敷、按摩減輕疼痛不適感,進而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因疼痛引起的負性情緒。在雙向質量反饋護理中,通過不斷改進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產婦對產后負性心理狀態的正確認識,引導產婦正面應對,根據產婦反饋意見,完善心理護理,有效解決產婦焦慮、抑郁情緒的問題[10]。本研究中,研究組產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雙向質量反饋護理可有效減少產婦產后并發癥的發生。有研究[11]報道,焦慮、抑郁狀態會影響產婦產后恢復效果,增加產后出血發生率。雙向質量反饋護理借助微信平臺,引導產婦觀看視頻、文案,以了解產后負性情緒應對方式、并發癥預防方法、產后機體功能康復內容,增加對產后并發癥的認知,減少恐懼、擔憂等情緒的產生,有利于緩解產婦產后焦慮、抑郁情緒,從而避免不良情緒引起的產后出血。鼓勵家屬參與到護理中,給予產婦充分的支持和關愛,減輕產婦的心理負擔和精神負擔,建立產婦產后康復自信心,提高產婦產后康復的積極性。產婦盡早克服疼痛下床活動、母乳喂養,進而促進排尿和子宮收縮,避免尿潴留、產后出血等并發癥發生[12]。
綜上所述,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可以減輕產婦產后疼痛,進一步消除產婦產后抑郁、焦慮心理情緒,積極配合產后康復,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晶,喬昆.圍生后期焦慮水平與軀體狀態及認知相關性分析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3):84-86.
[2] 陳創容,吳家萍,馬曉欣.人文關懷護理對分娩產婦恐懼感和順產率的影響[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50(2):94-97.
[3] 盧錦芳,朱惠娟,何綺桃,等.雙向質量反饋模式對子癇前期剖宮產產婦心理狀態及產后恢復情況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7):176-179.
[4] 鄧蓉,任廣秀.疼痛觀察工具應用于ICU非氣管插管患者的信效度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8):88-90.
[5] 田銀娣,王怡愷,李靜,等.焦慮和抑郁量表在肝硬化患者臨床應用中的信效度評價[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9,22(1):105-108.
[6] 鄭磊磊,王也玲,李惠春.醫院焦慮抑郁量表在綜合性醫院中的應用[J].上海精神醫學,2003,15(5):264-266.
[7] 何紅玉,黃玲玲,李茹婷,等.IKAP模式護理對陰道分娩產婦心理狀況及產后出血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19(6):110-112,120.
[8] 朱婷婷,何寧,黃瑩,等.基于HLM模式分析心理彈性、正負性情緒與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變化的相關性[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5):2742-2745.
[9] 倪華.雙向質量反饋模式護理聯合按摩干預對順產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NRS評分及心理應激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2):4112-4116.
[10] 夏歡歡,何燕玲.孕產婦焦慮和抑郁的危險因素及干預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31):56-59.
[11] 苗元奎,高紅銳,高四四,等.孕晚期焦慮抑郁狀態對孕婦產程和產后出血的影響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8):893-896.
[12] 淳云潔.雙向質量反饋模式干預對妊娠高血壓剖宮產患者自我效能及血壓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12):22-24.(收稿日期:2023-10-27)
作者簡介:黃美香,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