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晨 曹永生



摘 要:地方標準是地方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南京市地方標準作為設區市地方標準,自2020年開始制定標準的立項數大幅增加。本文從總體情況、提出單位、第一起草單位和涉及領域四個方面對比分析了近三年立項的南京市地方標準情況,為接下來南京市地方標準的工作開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地方標準,制定,立項流程,提出單位,第一起草單位,領域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3.020
Brief Analysis on Approval of Local Standards in Nanjing
—Practice and Thought in Recent Three Years
ZHU Chen-chen CAO Yong-sheng
(Nanji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Local standards ar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Nanjing, a city divided into districts, the number of approved projects of local standards have been through a signifi cant increase since 2020.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Nanjing local standards that were approv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from four aspects: general information, proposing entity, fi rst drafting entity and involved area,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work on Nanjing local standards.
Keywords: local standard, establishment, project approval process, proposing entity, fi rst drafting entity, area
0 引 言
根據2018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二條規定,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地方標準屬于我國標準體系的五級之一,作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補充,能夠更加貼合地方實際,發揮地區優勢,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業規范化發展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是地方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1]。2018年5月,根據《江蘇省質監局關于南京無錫常州南通市地方標準制定工作的批復》(蘇質監復〔2018〕6號),同意南京市質監局(現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滿足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特殊技術要求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以及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范圍內,開展地方標準制定工作。
近年來,南京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和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全域標準化深度發展,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標準全覆蓋,不斷優化南京市地方標準(以下簡稱“市地標”)體系結構,加快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不斷加強地方標準的管理,提高地方標準的質量和水平,為服務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立項流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地方標準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6號)和《江蘇省地方標準管理規定》(蘇市監規〔2019〕7號)的規定,南京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南京市地方標準立項建議,經組織申報、初審、立項論證、公示等程序下達制修訂計劃。
1.1 組織申報
南京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確立申報范圍,明確申報方式,并在本級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發布地方標準立項征集公告,公開征集地方標準立項建議,征集時間一般為1個月左右。申報單位根據地方標準申報范圍,編寫標準草案并填寫《南京市地方標準制定(修訂)計劃項目申報表》,在地方標準提出單位(市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書面同意后將材料提交至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
1.2 初審
主要審查申報材料是否齊全、規范[2],是否符合地方標準的制定范圍,是否適合全市推廣適用。此外,申報項目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政策的規定,標準的技術內容應高于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江蘇省地方標準。
1.3 立項論證
南京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開展立項論證,對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先進性、合理性進行論證。專家應具有高級職稱或者5年以上相關領域工作經驗。
1.4 立項公示
經論證符合立項條件的地方標準申請,由南京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15日。
1.5 下達立項計劃
對公示無異議或者異議不成立的地方標準申請予以立項,向全社會公開并抄報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
2 總體情況
隨著2019年底《江蘇省地方標準管理規定》(蘇市監規〔2019〕7 號)發布和2020年新修訂的《地方標準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6號)正式實施,自2020年開始,立項制定的南京市地方標準數量較之前有了快速增長。從2018年新《標準化法》實施當年的19項、2019年的13項快速增長到2020年的59項,2021年的53項,再到2022年的61項。2022年立項制定的市地標數創下歷年之最。從功能類型看,立項的市地標主要集中在三種功能類型,分別是規范標準、規程標準和指南標準;從標準化對象看,立項的市地標主要集中在技術標準、過程標準和服務標準。
作為同類城市中較早建立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城市,南京市統籌協調推進全市標準化工作。結合2022年下半年市南京印發的《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南京市各行各業對于標準和標準化的關注日益增加,涌現出一大批起草單位。他們圍繞國家戰略,結合南京市地方特色,梳理整合先進的技術、系統的規范,向南京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提交市地標立項申報書及標準草案。成功立項的市地標聚焦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效益提升和治理水平提升,體現南京特點,具有較強的目的性、針對性,能夠較好地解決問題、推動發展。
3 提出單位情況分析
2022年立項的61項南京市地方標準分別由17家單位提出,見表1。同2021年的15家提出單位相比,2022年增加了2家,與2020年的21家相比減少4家。由此可以看出,近三年市地標的提出單位數量基本穩定。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的標準數量連續兩年占據榜首,尤其是2022年,立項標準數達17項,占2022年市地標總立項數的27.87%,數量和占比較上一年繼續保持增加勢頭,相較于2020年有大幅提高。在2020年,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并立項的市地標數為3項,僅占當年市地標立項數的5.08%。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市不斷加強社會標準化綜合治理,尤其是在市委、市政府重點部署的領域,如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食品安全管理等。
2022年市農業農村局提出的標準數量排名第二,達13項,占比為21.31%,立項數和占比較上一年有大幅增加,立項數同比增加116.67%,但較2020年卻有所減少。由此看出,南京市地方標準正向著全域化穩步前進。2022年市生態環境局提出的標準數量排名第三,為5項,占比8.20%,為歷年最多,說明南京市不斷深化綠色發展標準化工作,高標準筑牢生態基底、高質量推動綠色發展。
2022年17家提出單位中,有11家單位提出的市地標數較上一年有所增加,有3家單位提出的市地標數與上一年持平,有3家單位提出的市地標數較上一年有所減少。此外,有10家單位在2020年提出并立項了市地標,但在2021年和2022年未提出立項市地標。近三年立項的市地標提出單位具體情況見表1。行業主管部門在接下來的申報中可根據各自行業重點發展領域的實際情況,圍繞國家戰略,結合南京市地方特色,填補相關領域的標準空白。

4 第一起草單位情況分析
從近三年立項的市地標第一起草單位來看,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機關、事業單位;第二類是高校、醫院及科研院所;第三類是企業;第四類是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綜合分析近三年來立項的市地標第一起草單位分布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政府主導制定的市地標數量要多于其他類型單位主導制定的市地標數量,但由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標準供給模式[3]已經初見成效。第一起草單位數量居第二位的是高校、醫院及科研院所。作為文化名城,南京匯聚眾多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科教資源優勢明顯。近年來,南京持續深化與地方的合作,通過資源統籌、優勢互補,推動高校、醫院及科研院所與地區發展深度融合,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例如2022年由市生態環境局提出,由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主導起草的市地標《實驗室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規范》成功立項。
在2022年立項的市地標中,企業主導制定的標準數量也為歷年之最。例如由市生態環境局提出,由中電萊斯信息系統有限公司主導制定的《綠色生態城市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接口規范》和《綠色生態城數據管理要求》成功立項,通過產業標準化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繪就“綠色生態”城市藍圖。
此外,2022年立項的南京市地標中有2項由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主導起草,分別是《農村集體聚餐管理規范》和《小型食品經營單位食品安全管理提升指南 第4部分:小餐飲》。在國家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業協會能發揮會員多和影響力大的優勢,積極推動南京市地方標準蓬勃發展。
5 涉及領域情況分析
近三年立項的南京市地方標準主要涉及農業、行政管理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信息技術、城市建設和公共安全6大領域。由圖2可見,南京市積極加強社會標準化綜合治理,努力推進行政和機關事務標準化管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城市數據資源的管理;穩步推進城市公共安全發展;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建設,結合南京市發展需要和地方特色,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標準空白。
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深入貫徹落實《南京市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綱要(2021—2035年)》所提出的“到2025年全面建成國家知識產權強市示范城市”目標,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2022年成功立項市地標《專利復審預審規范》和《知識產權工作站建設服務規范》,《知識產權工作站建設服務規范》已于2023年成功發布實施,以及2021年立項,2022年正式發布實施的市地標《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規范 所有部分》。
在推動信息化建設數字城市方面,2018年南京市正式承接住建部“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統進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查審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試點工作,成為首批5個試點城市和地區之一。作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個開展“BIM/CIM”平臺建設工作的試點城市,在建成工程BIM智能審查管理系統的同時,及時將技術轉化成南京市地方標準。于2021年立項,2023年正式發布實施了《建筑工程施工圖信息模型智能審查系統數據規范》《建筑工程施工圖信息模型智能審查規范》《建筑工程施工圖信息模型設計交付規范》《建筑工程竣工信息模型交付規范》四項市地標,為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奠定基礎。
在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基于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關于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的意見》以及省市場監管局大力推動全省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江蘇省組織部分地區先行先試,確定首批10家省級試點地區。在此背景下,南京質量小站應運而生,為市場監管和服務在基層的延伸開辟了新的路徑。《“質量小站”服務規范》也以市地標形式于2021年成功立項并于當年正式發布實施。
在加強社會標準化綜合治理方面,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牽頭編制了《南京市“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著力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集中力量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守護、餐飲質量安全提升等系列攻堅行動,推進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持續規范小作坊生產經營行為。南京市于2022年下半年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為江蘇省首個且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同年成功立項的《放心消費示范單位創建規范 所有部分》《小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質量安全提升指南 所有部分》《外賣小餐飲建設規范》《網絡食品操作配送規范》《“食安南京”品牌建設指南》《重大活動食品安全管理規范》等一系列市地標,將為市場監管提供南京標準的力量。
在推進行政和機關事務標準化管理方面,隨著《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南京市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的實施,為進一步加強公務用車駕駛員規范化管理,南京市于2020年立項,2021年發布實施了市地標《公務用車 駕駛員管理規范》。2021年國管局印發《機關事務工作“十四五”規劃》,對機關事務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南京市地方標準《黨政機關單位大型固定資產設施設備運維服務管理規范》成功立項并于2022年發布實施,努力實現“十四五”時期機關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深化機關事務標準化建設的工作目標。
在推進公共資源交易電子化方面,積極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努力做到《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國辦發〔2015〕63號)中“加快構筑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著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法制化、規范化、透明化,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的要求,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創新公共資源交易方式,在不見面交易上下功夫,實現了不見面開標。配套的南京市地方標準《工程建設項目不見面開標規范》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指南》于2021年立項,2022年正式發布實施。
在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方面,貫徹落實《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響應市委市政府建設“全市一朵云”的號召,結合《南京市政務云管理辦法》,2022年立項制定市地標《政務云系統建設規范》。
在推動創新名城建設方面,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圍繞創新名城先導區和自貿片區建設需求,打造“121”創新社區并開展“121”創新社區基本建設標準化的研究,于2020年立項,2021年正式發布實施市地標《“121”創新社區基本建設指南》。
在開展幸福河湖建設方面,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貫徹落實《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3年)》,為全力保障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設工作順利推進,2022年成功立項市地標《幸福河湖建設與評價規范》。
在推進養老、托育、兒童福利事業及慈善事業方面,于2020年立項,2022年發布實施了市地標《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機構基本規范》《兒童家庭寄養服務規范》和《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規范 智力障礙》;于2021年立項,2022年發布實施了市地標《慈善捐贈受贈管理規范》和《兒童福利機構模擬家庭工作規范》。
在加強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積極推動南京市城市安全發展,打造城市安全名片,結合南京市實際情況,2021年成功立項《旅游景區安全評估規范》《鄉村民宿安全管理規范》《城市大型商業綜合體安全管理規范》《高層公共建筑應急能力評估標準》四項標準,前兩項于2022年發布實施,后兩項于2023年發布實施,為南京市高質量跨越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6 思考與討論
南京市地方標準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其數量和質量已經提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從最開始農業標準一枝獨秀到現在各領域標準百花齊放,從每年二十項左右的立項數到近三年穩定在五十至六十項左右,南京市地方標準的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和支持,離不開國家和省、市政策的鼓勵和引導,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積極參與和推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標準化逐漸成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南京作為副省級特大城市,更需要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市地標來滿足城市治理需求,因此可以通過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進一步填補某些環節上的規范空缺,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標準化,強化公共安全標準化。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完善南京市地方標準體系建設,滿足新發展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推動已發布標準的實施,強化標準監督。
(2)加強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的制定實施,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標準化引領。
(3)加強社會治理標準化,增強標準化治理效能,推動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
(4)逐步實現市地方標準的電子化、數字化管理,充分發揮標準化科研院所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對立項的市地標進行全周期管理和多維度數據分析,為制定標準化發展戰略提供科學的數據基礎。
7 結 語
隨著南京市地方標準的快速、高質量發展,南京市地方標準將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積極做好市地標每年的申報和立項工作,打造高質量的南京市地方標準,為南京市開展質量強市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王錦瑾,曾偉.基于TQM的地方標準立項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1(20):22-25.
[2]劉薇.標準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標準立項評估體系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8(14):45-46.
[3]閔芳,張文秋,李琳琳,等.淺談地方標準發展現狀分析與思考——以安徽省為例[J].中國標準化,2019(3):106-109.
作者簡介
朱晨晨,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市地方標準審評工作和標準化研究。
曹永生,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研究及標準信息系統建設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