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劉美娜,金 曉,郭小云
(1.煙臺南山學院,山東 煙臺 265706;2.山東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5706)
紡織工程專業是煙臺南山學院重點建設專業,也是山東省一流本科專業。該專業的重點核心基礎課是“紡織材料學”,該課程是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課程建設以及教學研究、教學改革的重點,從傳統意義上的纖維、紗線、織物迅速擴展到裝飾、產業用、航空等領域[1],是一門專業性、實驗性較強的課程?!凹徔棽牧蠈W”開設在大一第二學期,使用于偉東主編的“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級規劃教材。該課程以理論為基礎,更注重與實驗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構建了涵蓋紡織材料“纖維組成與結構→纖維性能→纖維性能與紗線結構→紗線性能→紗線性能與織物結構→織物性能→織物性能與后整理→最終成品”全過程的相互銜接、逐級遞進、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以往的課程教學以理論講解為主、以學生動手實驗為輔傳授知識,忽略了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盵2]因此,該課程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目前,國內各紡織高等院?;径紝嵭写蠹徔楏w系,包括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以及絲綢工程四大領域[3]。其中,“絲綢文化”舉世聞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為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而“紡織材料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幾乎包含了紡織工程專業課程的大半理論知識,思政元素頗為豐富。因此,在新時代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增強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挖掘“紡織材料學”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對弘揚優秀傳統紡織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紡織工程專業在社會上的認知度比較低,要想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需在大學階段早期對學生加以引導,而“紡織材料學”是學生大學階段最早接觸的一門專業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應用大量的案例引導學生,傳播中國傳統的紡織技術、紡織文化,讓學生了解先人的勤勞與智慧,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自豪感,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的信心。例如,講述蠶絲纖維這一部分內容時,因為中國蠶絲綢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民創造了先進的紡織生產技術和精湛的紡織工藝以及燦爛的紡織文化藝術,可以貫穿中國悠久的蠶絲綢歷史以及“絲綢之路”的故事、精湛的絲綢工藝,讓學生清楚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絲綢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一定的聯系[4]。又如,講述差別化、高性能纖維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將智能化紡織品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航空航天、醫療防護等領域,闡述紡織與現代科技的關系,這些都與國家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不可分割。隨著國家“一帶一路”背景下經濟與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紡織行業迅猛發展[5],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介紹紡織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前景,紡織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是時代的發展,體現了中國人民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信念,學生可通過了解紡織行業的發展培養濃厚的愛國情感,積極承擔起行業發展的時代重任。
教師根據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相關要求,對“紡織材料學”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傳統紡織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素養等主題,開展分享交流以及制作PPT、圖片、視頻等課堂實踐活動,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到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實踐效果,形成了“文化挖掘-課堂教學-課堂實踐”三位一體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綠色可持續、科技創新也是“十四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新的定位與發展目標[6]。紡織加工過程涉及化學試劑的使用、廢水廢氣等的排放以及車間生產的噪音等問題,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幫助學生增強環保意識、培養生態文明思維、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講纖維的初加工處理及化學纖維的制造時,纖維的脫膠以及黏膠的制造都會用到堿液,在講紡織品整理部分內容時,其后整理會用到酸堿以及各種表面活性劑,紡織品的印花、染色等環節都會產生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煙臺南山學院憑借南山集團辦學的先天性優勢進行組織機構改革,實現產教融合,紡織工程專業與山東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密切的產業對接。企業直接參與教育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教融合模式。大多數實踐課程都是在企業進行實踐教學,在實踐環節會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在洗毛廠會發現設備龐大復雜、氣味比較難聞、車間比較潮濕悶熱,在紡紗織造車間會產生較大的噪音且飛花較多,在印染車間會產生部分廢液、蒸汽和燒毛發的臭味,所以學生對紡織生產中的一些環節會產生抵觸情緒。因此,紡織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努力克服這些困難,學以致用,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大氣環境。
中國紡織非遺產品主要是各種傳統的手工產品,包括紡、織、染、繡等工藝產品以及各種民族傳統服飾。大多數非遺屬于傳統手工技藝的范疇,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面臨失傳的風險[7]。因此,對紡織類非遺的傳承、保護與創新要做到以人為本,人才是關鍵。在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運用的戰略背景下,對于紡織非遺的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引入非遺文化,例如染織紋樣的設計和蘇繡、緙絲、織錦等工藝,從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鼓勵大學生多參加創新設計類活動,增強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設計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傳統文化修養,并充分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教師應以生活中的紡織元素為切入點,使學生廣泛了解現代紡織技術及其產品,并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紡織為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性能更加優良、功能更加多樣、更加時尚的產品,美化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8]。例如2020年年初出現的新冠病毒,在發生疫情的情況下,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使用的醫療防護產品主要是口罩和防護服,這與紡織材料密切相關。口罩屬于非織造材料,其生產采用了熔噴技術,很多紡織服裝企業開始轉型或者擴大規模進行防護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一些即將倒閉的企業抓住機遇迎來了第二次生機。同時,很多科研院所開始研究各種抗菌產品,功能性抗菌紡織品的研發引發了一股熱潮。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各種形勢機遇拓展研究視野,對所學知識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關注社會、關注形勢,充分體現紡織與人類生活、與現代科技的關系,也為學生的價值觀提供一定的導向。
為了解決現存問題,教師可以發揮學生課前學習、課后思考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中,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實踐,在實踐課中將中國傳統紡織文化融入愛國思想、民族精神、工匠精神、文化自信、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等主題,堅持問題導向的原則,讓學生搜集資料并分析資料,尋找與專業思政的契合點,以專業課程為基準點,輻射至思政內容,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傳統紡織文化開展主題課件、視頻、圖冊集等制作的實踐活動[9],使學生將思政課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紡織文化的領悟力,使其自覺成為中國優秀傳統紡織文化的傳承者。
“紡織材料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雖多,但是課程內容比較繁雜,而且課程思政對于高校專業教師來說是一種從未接觸過的創新模式。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總結歸納,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連續幾屆的授課過程中進行探索研究。因此,專業課程教師首先需要增強思政意識,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其次可以創建課程團隊,團隊人員可以包括高校思政課專業教師或者相關研究人員以及紡織專業教師,不斷進行探索學習,將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將課程的專業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發揮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作用[8];最后可以建立有效的評價考核機制,一方面可以激勵教師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授課教師的教學視野,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覺悟高、情懷深、素質優良的專業教師隊伍。
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學?,F有的支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導致思政教育平臺建設、師資培養、資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不完善。要構建“紡織材料學”的課程思政體系,首先應推動政府、學校、院系多方協作聯動,以現有實踐平臺為基礎,建設和完善校內外實踐平臺,與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大力開展師生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活動,建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聯盟;其次加大企業資金投入,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保障,有利于打破課程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功能單元間的壁壘,消除協調障礙,深度融合和調動各方資源,實現高效運行。
思政教育是一項漫長的系統性工作,專業課程思政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出現在教育教學中,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我、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
在“紡織材料學”教學過程中實行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有效的多方協作聯動,做好體制機制保障,傳播中國優秀傳統紡織文化,實現全方位育人,培養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紡織類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