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霞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手繪是設計的表達手段與表現語言,貫穿設計與施工的始末。從設計的初步概念到方案表達,甚至是施工現場,手繪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交流作用。因此,手繪表現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1]。結合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的應用型本科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課程旨在培養具有手繪快速表現、富有想象力的實戰型設計人才,滿足社會對專業設計人才的需求。該課程從簡單的線條到綜合案例,從透視的基本原理到室內外效果圖的透視訓練,從黑白線稿到馬克筆著色,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將手繪訓練滲入室內外空間設計中,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手繪表達能力,為后期的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課程的學習需要達到以下3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手繪的特點,熟練掌握效果圖的繪制技法,能分析、設計各類不同功能的室內外空間效果圖;通過“理論-實訓-設計”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掌握手繪效果圖制作的整個流程。
(2)能力與思維目標: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學生應掌握室內外空間平面圖、立面圖及效果圖的手繪表現,能更好地表達設計構思;引導學生學習各類表現風格圖紙,促進學生個性設計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手繪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思政育人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課程中,引入公司實際案例,增強學生對職業方向、市場需求的認知,培養學生藝心、匠心、初心“三心合一”的職業素養[2]。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手繪表現形式的融合與銜接,使學生通過手繪設計作品感受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內涵與精神。以學生為中心,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觀、職業道德和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使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敬業樂業的工作作風。
(1)手繪是提出方案構思并進行方案研討的重要手段。手繪訓練從畫面的構圖、黑白灰關系及色調的處理著手,重點認識和建立畫面的空間關系、虛實關系等。手繪訓練是手腦并用培養設計思維和啟發創意靈感的重要方式,而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存在于大腦中的創意思維是一種形象思維,其結果需要得到視覺形式的表述和肯定。
(2)手繪表達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快速表達和記錄設計師的構思過程、設計理念,能快速捕捉設計師瞬間的創作靈感,也是一個設計師職業水準的直接反映。練習快速表達除了能鍛煉和提高造型能力與積累素材,還能提高設計師對造型藝術的敏感度,使設計思維更加活躍。
“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授課之初就明確了課程的學習目標。手繪表達是方案設計的一種行之有效、不可替代的表達方式。教師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采用任務驅動法,通過繪圖訓練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實施“理論+實踐+創作”一體化教學[3],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中,為后期的設計思維表現奠定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手繪技法實踐環節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手繪表現形式的融合與銜接。在第二章“手繪線稿表現基礎”中,教師可讓學生臨繪中國傳統家具,領略傳統家具的造型藝術之美,通過手繪設計作品表達中國傳統家具的藝術內涵,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和藝術觀,增強文化自信。在課程實訓環節,教師可引入公司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理解室內外空間平面圖、立面圖、效果圖的手繪表現方法以及三者的表達重點與區別,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解與實操能力。通過實踐訓練,學生應掌握平面轉化成空間透視效果圖的方法,從而繪制出構圖恰當、透視比例準確的空間效果圖,這也是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第一,重構課程目標,優化內容體系,加強課程思政的融入,提高“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要求。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工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根本宗旨,學生通過實踐創作提升設計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強化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翻轉課堂先“學”后“教”的模式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4]。通過課前預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培養符合當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第二,拓展實施場域,完善教學方法,加強與第二課堂的聯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將企業真題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明確課程學習知識與能力目標。
根據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學生學情分析,學生的手繪水平普遍偏低,部分學生入學前不具備美術功底,通過手繪傳達設計意圖的能力較弱,需要進一步強化。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本著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教學特點,可采用以下5個教學模塊。
第一模塊:夯實手繪線稿設計基礎。該模塊主要解決學生手繪線稿“形”的問題。線條是手繪表現的根本,是手繪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通過前期的手繪線稿基礎訓練,學生的控線能力得到鍛煉,從基礎線條到室內單體家具、組合家具、室外山石小景等空間配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以課堂示范與臨摹為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對優秀的傳統家具、陳設配飾進行手繪線稿臨摹,增強學生對傳統家具的審美認知。
第二模塊:理解空間透視規律與表現技法。該模塊通過對透視規律的講解與分析,對不同場景的手繪表現技法進行重點解析與示范,使學生掌握室內外空間的多種透視表現技法,在手繪實踐中加深對不同透視的理解與表現;從單體家具出發,逐步轉向整體空間,掌握畫面構圖與視點選擇,使畫面透視準確、結構清晰。
第三模塊:強化馬克筆表現技法與應用。該模塊主要運用展臺示范馬克筆的單體家具與景觀元素上色表現,逐步向室內外空間組合過渡,從馬克筆同色系單體家具上色到室內外空間的光影關系表現,使學生掌握不同家具、景觀元素及陳設配飾的馬克筆上色技法,能熟練進行室內外空間的上色表現,同時可以進行創意配色,拓展設計思維的寬度和廣度,學會舉一反三,做到觸類旁通。
第四模塊:豐富不同類型空間的設計表現。該模塊主要選取典型的中式客廳、書房、茶室空間及東方傳統園林景觀空間進行手繪訓練,培養學生扎實的手繪功底,運用展臺示范馬克筆和彩鉛的上色方法及步驟,通過訓練使學生干脆利索地使用馬克筆,把握與控制起筆、收筆的力度,具備完成室內外空間的馬克筆上色表現能力,能較好地掌握畫面色彩及光影關系,做到用筆整體、色彩統一,同時在手繪訓練中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手繪表現形式的融合與銜接,理解傳統家具的造型藝術之美、藝術空間之美,從手繪設計作品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加強對傳統家具陳設及傳統園林造園意蘊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豐富不同類型空間的設計表現,做到強化訓練、胸有成竹。
第五模塊:加強手繪表現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以典型案例導入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課程引入實際項目,在訓練中采用任務驅動法,學生接受實際項目的設計手繪任務,按照“調查—資料收集分析—創意設計方案—設計表現—作品展示評價”的流程進行訓練。該課程通過以上教學方式使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啟發,促進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基于課程教學目標與學情分析,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程參與度,強化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該課程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展臺示范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講解課堂教學目標、內容及要求,借助展臺逐步進行手繪示范,邊講邊練,直觀展示復雜的手繪表現過程,使學生能快速吸收;強調教學的重難點,使教與學相結合,促進學生手繪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教學方法改革,根據課程特點,充分利用“翻轉課堂”開展教學,積極使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教學與管理的網絡化。結合教學模塊,分解教學任務,分階段進行匯回看,展示優秀作品,通過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同學的優秀作品,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與手繪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習中感受進步的快樂,體會知識技能的獲得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競賽或科研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該課程的成績評定方式更加注重和強化教學的過程性考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互動度,全周期、全方位關注課堂反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核包括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兩部分。平時考核包含到課率、課堂互動的參與度、平時作業完成效果等;期末考核為實踐項目手繪設計方案的展示匯報。結合兩者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設計能力進行全面考核,邀請企業設計人員參與成績評定[5]。在考核方式上,以過程考核為主、綜合考核為輔,每項任務完成后進行成果展示匯報,由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教師點評等,考核學生的職業道德、綜合職業能力。
(1)改革課程內容體系,做到“新”和“增”。“新”是指在教學中與時俱進,將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引入教學;“增”是指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加強手繪軟件學習,大力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著重建設并優化線上課程,教學內容上要進一步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要求,積極整合優秀教學成果,體現新時期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2)秉承以學生為本、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推行“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教師作為設計者,學生作為主角,在教學過程中依托“雨課堂”平臺,上傳教學資源、參與課程管理、創建討論彈幕、統計學習情況等,操作方便簡潔、銜接靈活。基于該平臺,教師可以搭建第一課堂(教室內正式學習場所)、第二課堂(校內教室外非正式學習場所)與第三課堂(校外非正式學習場所),同時輔以必要的教學評價與反饋,不斷豐富和補充教學內容,逐漸形成方便師生交流、符合學科特色的專業化教學平臺。
(3)產學結合,產教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利用翻轉課堂中的第二、三課堂,與企業合作,加強產教融合。通過項目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全面的手繪表現能力與職業素養。
(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架構的同時,要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觀與創作觀,將中國傳統文化、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課程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手繪設計作品傳播中國文化,同時不斷強化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價值觀。
本研究通過近兩個學期的課程教學,提取思政元素并合理應用于“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課程教學改革中,對比近兩屆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2021級學生具有更強的手繪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根據實踐情況對比,2021級學生的創作思維更活躍、團隊協作能力更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創作、討論、評價,可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環節,加強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踐環節明確實踐目標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提升手繪表達能力,并在實踐中融入傳統文化,激發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價值觀。同時,教師要注重教導學生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工匠精神,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