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麗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0]
中國的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實為“花絲工藝”與“鑲嵌工藝”兩大制作技藝的結合,主要選取金、銀、銅等金屬為基礎原料,鑲嵌珠寶、玉石等點綴物。花絲鑲嵌作為傳統的金屬工藝門類,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已有雛形,歷經了不同朝代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北京、成都、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均有此工藝,但以北京最為精湛,號稱“燕京八絕”之一[1]。2008年6月,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花絲鑲嵌隨著服務主體對象從宮廷到大眾,生產方式從手工制作到機器制作等的變化,對創新設計有了新的需求。
花絲鑲嵌在古代屬于宮廷工藝,運用金、銀等材質純手工制作,消耗的財力、物力、人力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是統治階級身份、財富、權力的象征。傳統的花絲鑲嵌工藝產品,按使用功能劃分,第一類是具有裝飾性的首飾,項鏈、吊墜、耳飾、胸針、手鏈、腳鏈、發簪、步搖、指甲套、鳳冠等,第二類是實用品,餐具、酒具、首飾盒等,第三類是純粹用于欣賞的陳設品,多為觀賞花瓶、香爐、香薰等[2]。傳統的花絲鑲嵌珠寶首飾華麗、富有層次感、極具裝飾性,實用品和陳設品工藝也較為煩瑣和復雜,滿足宮廷統治階級的審美偏好。在當代,工業化大背景下,花絲鑲嵌產品主要為民用工藝,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展現自己的品位、財富,傳遞不同場合的個體形象、滿足個人收藏愛好等,人們的服飾和居住風格現代化,對于首飾的需求以吊墜、耳飾、戒指、手鐲等簡單日常搭配為主,以及婚慶等節日儀式稍微復雜的大件首飾等為輔,指甲套、鳳冠很少被使用;實用品被其他工業化產品替代,陳設品常出現在展覽中,仍然以熏爐、動物擺件、建筑物擺件、人物擺件傳統四大類為主。國家層面用作國禮、獎牌、勛章,社會層面在一些博物館展覽中、古裝劇道具中出現。
在材質上,傳統花絲鑲嵌產品以金、銀花絲鑲嵌寶玉石為主,寶玉石有紅寶石、藍寶石、瑪瑙、綠松石、珊瑚、青金、珍珠、彩色琉璃等,呈現華貴艷麗的特點;搭配點翠翠鳥羽毛、景泰藍釉料等材質,非常具有宮廷特色。當代的花絲鑲嵌產品仍以金、銀為主,寶玉石材質在傳統基礎上會更多使用一些鉆石、彩寶石、半寶石以及合成材料,如祖母綠、坦桑石、貝母、樹脂、玻璃等,搭配琺瑯釉料、滴膠顏料、點翠仿翠鳥羽毛,顏色更加多元。高中低檔種類多元的玉石、彩寶石、半寶石的大量運用以及琺瑯、點翠、合成材料等工藝及材質碰撞,使當代的花絲鑲嵌,不完全注重材質的貴重與否,更注重材質在整體表達中的運用,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產品形式。
在工藝上,傳統花絲鑲嵌工藝采用手工制作而成,分花絲制作和鑲嵌兩個部分,花絲需要掐、填、堆、壘、織、編、攢、焊8種技法,經過多道工藝流程,純手工完成,花絲一般為金、銀鍍金、銅鍍金,與鏨刻工藝、錘揲工藝、寶玉石鑲嵌工藝、景泰藍工藝、點翠工藝等不同工藝結合。在當代,一部分花絲鑲嵌產品采用傳統手工藝制作,另一部分花絲鑲嵌產品采用工業化機器制作,工廠通常采用3d打印蠟模并澆筑成型做好樣板,再根據樣板做模具,批量噴臘澆筑制作,還有一部分直接采用3d打印金屬成型工藝,金屬材料到成品一步到位,縮減了傳統手工的工藝流程,對于一些手工完成較為困難、復雜的產品,大大提高了效率,豐富了設計更多的可能性,加快了產品更新上市的頻率,使大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現代制造技術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完全替代手工藝產品,手工藝花絲擁有獨特的審美特點和質感,因為不完美而顯示出產品的差異性,以及獨特的人文情懷和溫度,這些是工業制作的花絲質感一致性和雷同性所無法比的。
在題材及表現手法上,傳統花絲鑲嵌多以動物、花鳥、人物、交通工具等自然情景和生活場景為主,如龍、鳳、喜鵲、魚、梅蘭竹菊、瓜瓞延綿等傳統吉祥題材、田園等自然風光等[2],表現古代人對于吉祥、富貴、愛情、長壽等美好生活的追求,清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器物也帶有宗教的色彩,傳統的主題造型偏向于傳統繪畫和裝飾圖案的立體化、對自然的模仿,通過元素的位置、比例排布,構成吉祥的寓意。當代的題材則較為豐富,不局限于古代宮廷和傳統文化的語境,更多地融入大眾日常生活,除了常見了傳統題材,也會和當下流行時尚文化、西方經典文化等結合,在表現方法上不必非要組成吉祥寓意,也不會刻意追求花絲工藝的層次感和量感,而是將工藝作為整體審美的一部分進行選擇和設計,表現創作者的觀念和思想,甚至脫離了主題和主觀吉祥語境的約束,去掉主觀意識去探索工藝自身更多創新的可能性,更加的抽象化、純粹化,只剩下基礎的元素,來表現工藝非人格化的特質。
在顏色搭配上,傳統花絲鑲嵌首飾一般以金色為主,和景泰藍、點翠及寶玉石搭配,總體呈現色彩對比強烈、端莊典雅的特點。寶玉石主要為紅、藍、綠、白、黑五大色系:紅色有紅珊瑚、紅寶石、紅碧璽,藍色有青金石、藍寶石、綠松石,綠色有翡翠、綠碧璽,白色有珍珠、白玉,黑色有玳瑁等;景泰藍的釉料基礎顏色有大藍、紫、豆青、中綠、紅、黃、白等13種[2];點翠主要是寶藍、翠藍色。在當代,在繼承傳統工藝基礎上,隨著電鍍工藝發展以及人們多元化審美,花絲有金色、銀色,還會電鍍彩色,寶玉石除了傳統五大色系,還有透明色、棕色、紫色等,琺瑯還新增加透明色和熒光色,并且不同顏色調和可以產生新的顏色,花絲和寶玉石,花絲和琺瑯、樹脂等各種合成材料搭配,顏色遠遠多于古代,為當代的花絲鑲嵌首飾等工藝品的色彩搭配增加了新的魅力。
傳統花絲鑲嵌工藝自成體系,隨著工藝服務對象的變化,傳統花絲鑲嵌工藝從宮廷到民用,需要以當代“人”為本,進一步傳承和創新設計,更加簡約時尚、造型獨特;同時考慮現代生活使用場景、使用方式、舒適度等,品類更加貼近生活,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舒適;與新的寶玉石、合成材料結合,鑲嵌材質更加多元;與工業機器生產結合,不斷發展變化;除了表達主觀意識,還需要探索工藝客體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的創新設計要認可手工藝在當代的價值,它的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
傳統花絲鑲嵌工藝是伴隨著一定階段社會形態和發展產生的,是我們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民族的共同記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手工藝的傳承要與其中華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土壤接壤,不能拋去文化太單獨的傳承,這樣會失去它的文化魅力,要在傳統中華文明基礎上延續和創新。
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材質,更在于工藝,工藝體現了傳統文化思想,心手合一的工匠精神,是經過時代審美的選擇,手工匠人不斷發展完善形成的工藝體系,要保留一部分傳統手工工藝的特色,此外,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還要和現代鑲嵌工藝、3d打印等先進工藝、新的材質相結合。
傳統花絲鑲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手工藝本身就是人在尊重自然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展現自然材料的色澤、肌理和質地美感,實現與自然材料的和諧共融;手工藝在制作過程中不能保證每件相同,也不可避免出現一些“瑕疵”,正是這些不完美讓手工藝產品更加獨一無二,并且為想象力留下空間;手工藝每一步都需要手工制作而成,因此工藝的美不僅體現在結果,還體現在每一步都充滿了過程美[3];手藝人在制作過程中,能更好地感受樣式、材質、功能、審美的和諧,這種感官的存在比工業流水線上的工人需要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和更全面的文化服務能力,傳統工藝因此被賦予了更豐富的人文內涵,承載了更重要的人文精神[4]。
傳統花絲鑲嵌工藝要想更好的傳承,最關鍵的是要把傳統手工藝的價值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找到傳承的落腳點。傳統手工藝不僅僅是手工藝術,更多的是一種傳統的社會生活方式,設計服務大眾,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轉化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的歷史規律的深刻揭示[5]。傳統花絲鑲嵌創新設計,需要根植于中華文明的土壤上,挖掘中式的歷史文化、形式、意蘊,不斷豐富其內涵,融合東西方先進思想等進行創新設計。
傳統花絲鑲嵌創新設計要和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有形的文化和無形的文化充分結合,有形的文化,不同朝代的工藝美術、文字、文學等,工藝美術如陶瓷工藝、青銅器工藝、金屬工藝、漆器工藝、玉雕工藝等,文學題材如甲骨文等文字,典籍、史記、詩歌等[6];無形的文化,口頭文化傳統、民俗活動、節慶活動形態等,如民間傳統節日,少數民族風俗等。花絲鑲嵌創新設計還要和當下的潮流文化,如新的網絡詞語、二次元等,西方優秀經典文化,如經典文學、經典藝術作品,西方先進的藝術形式、材料等創新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熔融古今、中西合璧。
花絲鑲嵌工藝的當代藝術設計應該與手工藝、工業結合,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審美及品質需求。
手工藝花絲鑲嵌本身具有的手工性、不完美性就為作品賦予了人文、歷史的溫度,手工花絲本身的價值和魅力吸引一部分人群喜歡,值得我們繼續傳承并發揚光大。手工花絲鑲嵌成本高,因此在設計的定位上可以優先選擇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顧客,以及對傳統手工藝具有一定鑒賞能力的顧客,對應純手工所花費的成本去定價,滿足市場需求。設計師可以設計整個部分都是手工花絲鑲嵌制作的產品,由純手工匠人獨立制作完成;也可以將花絲鑲嵌手工藝作為設計中的一個模塊,類同于寶石的功能,鑲嵌到整體中,和整體融入,這樣手工匠人可以批量去制作花絲鑲嵌部分的配件,和工業制作的戒指托或者項鏈托等部分去結合鑲嵌,完成整個作品。
工業機器花絲則體現了當代的制作方式,使花絲鑲嵌設計具有當代的科技和工藝特點,使產品樣式多樣化、可批量化、經濟性、舒適性,滿足大眾市場需求。工業花絲的擰繩紋具有擬手工質感的視覺識別度,為設計作品帶來韻律感,起伏的紋理也增加了作品的立體感,讓整個作品更加生動,為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工業花絲產品值得我們大力開發。
傳統花絲鑲嵌的創新設計,要在現代主義設計所提倡的形式上、功能上、材質上滿足當代的需求,抽象、重構與熔融再生得到更加簡約的形象,不斷探索新材質帶來新的質感;要充分融合人體工學,注重佩戴和使用的舒適性,并開發多功能滿足當下受眾不同場所佩戴需求;此外,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從未斷代,要在現代主義設計基礎上挖掘歷史根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的精神符號和文化元素,創造出古今形神都達到了活化民族精神、展現民族特色的產品;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特色,花絲鑲嵌要與地域環境和場所空間融合,將地域文化符號、特色材質等融入設計;還要融入個性、情感、文化以及生態等因素,使作品充滿人文情懷,慎重考慮與斟酌設計的形式,符合當代人審美,簡約質樸,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效果[7]。花絲鑲嵌創新設計要將現代設計原則、設計語言與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歷史文脈結合,設計要簡約優雅、品味高級、比例優美、形式與功能完美結合,具有傳統意境,整體跨越時空,獨特又富有詩意,具有古與今交融的新現代主義氣質。
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義,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關注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的協調問題[8]。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的創新設計,要尊重大自然。在設計精神上,深刻地理解到設計的產品也是有生命的,每個產品擁有類似從自然中生長的生命力;在設計形式上,可以充分運用花絲鑲嵌的花絲排列延伸特點設計自然的線條特點等,用自然的形式去表達,將自然美感融入設計,呈現精煉而雅致的形式;在設計材質上,融合其他自然的材質,如自然寶玉石、大漆等,使花絲鑲嵌工藝更加具有自然與現代結合的氣息,整體“溫暖”“舒適”“柔和”,體現出人性化和生機;在設計原則上,要可持續發展設計,尊重自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比如可以使用環保材料、充分考慮精選產品再打板生產、開發多功能可拆卸產品提高產品使用率等。
“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人本主義成為中國的基本象征[8]。人際和諧是新歷史條件下的設計理想,也是設計倫理的核心所在[9]。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的創新設計,首先要充分考慮人與自身的關系,注重功能性、舒適性,滿足人不同部位佩戴和裝飾等實用需求,同時滿足人內在對于美的精神需求;其次要考慮人和人的關系,以德行和價值為出發點,強調與他人關系的和諧;最后要考慮人與社會的關系,考慮在不同環境和場合中設計的形式,要與人、環境、自然充分融合,整體在視覺上統一、協調,將技術、設計和人文充分融合,呈現溫暖、柔和的人文之美。
傳統花絲鑲嵌創新設計要將古老的傳統手工藝、藝術、人、自然完美融合,和諧統一,輕松、流暢、自然、溫情、優雅、詩意的特點,達到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精神追求。
傳統花絲鑲嵌創新設計要以當代“人”為本,考慮古今之變;要體現工藝價值在當代的轉化;要促進藝術與技術、人、自然等和諧發展,在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基礎上,融合先進文化,不斷創新突破,開花結果,形成本民族新的藝術語言,辨識度的民族風格,“中國式”設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