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波
(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株洲 412007)
“紅歌”是一種特殊的、有價值的、有中國特色文化氣質的精神財富,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出生、成長、發展,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所作出的一種藝術詮釋。紅歌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也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與文化價值,以紅色歌曲為載體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在當下多元文化的浪潮中,紅色歌曲中蘊含的紅色革命精神,對于堅定信念、凝心聚力、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都具有鮮明的積極意義。
紅色歌曲是指從中國共產黨建立起的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為贊美中國革命建設、黨和人民、社會主義,以及贊美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歌曲,是一種以物質形態體現出來的紅色文化。紅色歌曲是在革命時期產生的,其具有宣傳和激勵革命意志的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其創作和詮釋上,也表現出了與時代同步發展的特點。將其與當代一些新精神和新要素相結合,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創建與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精神面貌與文化信念。它是黨和國家一筆重要的政治資產,就“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含義而言,它的基本特征是:堅持真理、堅持信念,堅守初心、承擔責任,不怕犧牲、勇敢戰斗,忠誠于黨、不負民眾等。建黨精神的提出,不但對中國共產黨本身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1]。
紅歌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也是一部“活化石”,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的寶貴史料。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由封建、舊式、新式、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紅色歌曲是那一時期的重要標志,承載著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其既是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的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革命史、抗戰史、解放史和建設史的具體呈現。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從弱者逐步變為強者,靠的是堅定的理想及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優秀的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成長以及中國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紅色歌曲都起到了很大的正面效應[2]。比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曲調很好聽,歌詞也很直白,體現了黨對軍隊的嚴格要求以及對人民的關懷,表現出了“忠誠于人民,忠誠于黨”的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許多共產黨的思想、政策和精神,都是以歌曲的形式來傳播的,這是一種既省錢又有效的傳播形式。在早期的紅歌里,表現“堅持真理,堅持理想”的“偉大建黨精神”的作品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比如《八角樓的燈光》就表現了一種為了中國革命而不斷追尋革命真理、堅持理想、為革命事業奮斗的精神。在后期的“紅歌”中,既包含著對革命歲月的一種精神寄托,也包含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追求。例如《焦裕祿》電影中的插曲《大實話》,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展現了“忠于人民忠于黨”這一偉大的建黨精神。到了新世紀,以《春天的故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時代特征和紅色精神的紅歌,得到了主流文化和社會的普遍歡迎。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紅色歌曲中所包含的偉大建黨精神更需要被繼承和發揚。這不僅是國家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趨勢,更是民眾文化與精神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的必然需要。
紅色歌曲以其特有的曲調、歌詞和旋律,向人們講述了一段又一段的真實的歷史和故事,使人們對這一時期的革命歷史有了更為直觀、生動的印象。例如,《過雪山草地》里的“草毯泥氈扎營盤”描述了紅軍在雪山和草原上的艱苦生活,“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描述了紅軍在長征中的饑餓和寒冷,同時,也凸顯了紅軍面對艱難困苦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有助于人們深化對“長征精神”這一紅色文化精神形態的認知與記憶。紅色歌曲不僅是寶貴的革命史料,也是紅色文化的外在表達形式,它的廣為流傳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革命精神的認識與記憶。
紅色歌曲很有感染力和教育力,能夠透過其所創造出的那些活生生的、具有感染力的藝術人物,來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當人們聽到和演唱紅歌之時,其會將紅色的革命主體與歷史、事件進行融合,有效增強他們對紅色精神的認可。現在,更多的紅色歌曲被重新播放并被反復吟誦,這不僅是一種感悟、一種升華,更是一種對紅色精神懷念與追尋的緊迫感。當社會矛盾被激化,歌曲就是情感的宣泄[3]。當演唱者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傾注在歌曲中時,唱歌并不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它還可以作為一種表達信仰、傳遞價值觀或發泄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讓人在一瞬間變得熱血沸騰,讓人下意識產生共鳴,這也是為什么所有人都會齊聲歌唱的原因。唱紅歌是為了紀念歷史、頌揚革命烈士,也是對革命傳統的一種學習,能夠促使人們向革命前輩學習偉大的革命性思想與力量。
在中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的日子變得更加富裕,其精神層面也愈發豐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和藝術消費在市場上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相對于以前,現在的青少年對藝術的需求越來越大,其消費渠道也日益廣泛,他們可以隨意挑選受歡迎的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在當今的主流文化中,雖不乏一些具有人文性和藝術性的經典之作,但也有一些內容低俗的作品,“紅歌”在這一大環境中的創造與演繹,在實踐中遭遇了“瓶頸”,不但是以為“紅歌”的作曲家在減少,能被廣泛流傳的“紅歌”也是寥寥無幾。這對通過紅歌傳遞偉大建黨精神來說是極為不利的。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流行音樂相比,“紅歌”的主題是比較具有局限性的,而且它的創作也需要融入“紅色”文化精神,這使得年輕音樂人對其興趣不大,更傾向于“自由創作”。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音樂與藝術的創造也將更多地被社會經濟所左右[4]。盡管紅歌具有極高的文化性和藝術性,但是它的商業價值卻并不高,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藝術創作者都不愿在它上面下功夫的原因。當然,也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國的紅歌創作者們還沒有真正深入到老百姓中間去體會到真正的革命,還沒有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產生深刻的領悟。所以,就算他們能寫出一些紅歌,也很少能寫出佳品。在革命影視作品中,一般情況下,無論是主題曲還是插曲,都是對紅色歌曲進行創作和詮釋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近年來,在革命影視作品中,經典的紅色歌曲卻非常少見。革命影視劇的歌曲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這一特點的關注,導致音樂的品質不佳,所以其流行程度遠遠比不上那些紅色經典歌曲,這也是紅歌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當前的社會中,紅色歌曲對于人們的精神意識和文化價值觀念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從多個途徑和多個層面來推進紅色歌曲的傳播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為指引,使紅歌的創作內涵得到豐富;目前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主義發展時期,在紅色歌曲的傳唱過程中,一定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根據發展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指導,使我們的主題歌曲更加響徹天際,把思考、藝術和觀察三者相統一,使之能夠切實地促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要保持并加強在思想方面的主流地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創作紅歌。綜觀當今最受歡迎的紅歌,其中大多數都是在那個時候完整保存下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審美觀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紅歌已經脫離了這個時代,與現在的流行音樂相比,其美學魅力要弱很多,其傳播性和覆蓋面也要弱很多。因此,在傳播紅色歌曲的過程中,創作者要緊緊的跟隨時代的腳步,保持自己的創意,要敢于突破,要提倡創造性,將紅色歌曲融入流行的音樂中,并與當代的音樂融為一體,用當代的藝術方式來進行演繹,從而創造出更多地在保持原有的情感的同時又符合時代的發展特點的紅色歌曲,而不是單純地對紅色歌曲進行二度創作。創作者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紅歌的表現形式,在戰爭時期,紅歌的表現方式比較單一,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動員民眾聯合抗敵。放眼當今的電視媒體,其發展速度快、內容豐富,體現出了當今社會的多樣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重視紅歌藝術,只以一種形式來唱,是很難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為此,我們要不斷豐富和創新紅歌的表現方式,使之具有新的含義。比如,將紅色音樂和真實的演出相融合,或者混合一些流行歌曲,融合音樂噴泉、水幕視頻及煙花等各種現代藝術方法,把紅歌帶上舞臺,讓人民從視聽上深刻感受紅色文化與建黨精神。
1.以新媒體為依托,建立現代化、多元化傳播渠道
通過對紅歌與流行音樂的比較可以看出,“紅歌”在傳播途徑方面存在著一些缺陷,新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為此,必須拓寬紅歌的傳播途徑,選擇影響大的途徑,以拓寬紅色歌曲的傳播面積。比如,可以在各種影視、動漫節目中穿插紅歌,也可以在電視臺設立“紅歌歌唱比賽”等歌唱類欄目,在廣播中開設“紅歌點播”和其他欄目,拍攝紅色電影和電視劇等,使紅色音樂與當今的文化生活保持一致,并與現代運營模式融合在一起,讓它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無形中為推廣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提供支撐[5]。
2.通過互聯網加大對紅歌的宣傳與傳播力度
新時期,各類互聯網和社會傳媒成為主流,我們應該跟隨趨勢,將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充分利用起來,廣泛宣傳紅色歌曲。例如,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擁有特定受眾的渠道,推廣并鑒賞紅歌,以紅歌的共享,讓經典紅歌重新流行起來,利用當代傳媒技術對“紅歌”進行傳播也是宣傳紅歌的有效方式。
3.以紅色旅游為契機推動紅歌傳播
紅色旅游景點是一種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有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旅游地中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體驗式的活動等,去呈現紅歌演藝,比如,在旅游觀光車、旅游景點,播放本地的紅色歌曲,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讓游客更好地體會到地方風情、民俗文化,又可以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另外,還能“潛移默化”地讓游客對紅色文化產生更深刻的理解,使他們從主體情緒層次進入到思想層次,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紅色文化的實質,這樣才能讓紅歌的傳承更有力、更高效。
4.創建“紅歌”教育教學基地,增進學術研討
把紅歌融入教育教學中去,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相關教育者應該意識到,在基礎教育教學中,不但要在課堂上滲透紅歌教育,還可以在學校的音樂節上加入一些紅色歌曲,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推動紅歌在青少年中的廣泛流傳,使其與時俱進,給它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要加強對紅歌的學習與傳播,讓它成為一種具有紅色音樂特色的文化系統。并經常召開與之有關的座談會,對新時代下怎樣對紅歌進行傳承與創新進行探索,讓紅色歌曲在歌唱中得到繼承,并在繼承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
從以往的實踐情況來看,要把偉大的建黨精神發揚光大,就必須在教育環節下功夫。個體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其所受到的文化和藝術熏陶,將會成為其對文化精神產生認知的基礎。經典紅歌之所以有較高的傳唱度,主要是因為當時學校的藝術教育都是以紅歌為主的。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但紅色歌曲的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要想讓青少年領悟到偉大建黨精神,就需要在各個層次上,將紅色歌曲的學習內容多個層面地結合起來。因為中小學生還很年輕,所以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偉大建黨精神的灌輸,而是要讓他們自己體會到這首歌所包含的文化理念。等他們漸漸對紅歌產生興趣之后,教師就可以為他們講述紅歌背后的故事。在引導學生學習紅歌時,也可以讓他們通過觀看看相關電影和電視劇,對紅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隨著學生的成長,當其進入高中或者大學,他們就會變得更加理智,形成較強的理性思維,這個時候,再給他們解釋紅歌中蘊含著的是怎樣的一種建黨精神,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更好地接受。尤其是到了大學這個階段,有許多種方式可以把紅色歌曲和偉大建黨精神結合起來,可以通過唱歌比賽、社會實踐,或者開展各種征文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紅色歌曲中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
總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個階段不可忽視的主要領導力量,它率領著中國人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這一進程中,孕育、沉淀出了“偉大建黨精神”,“紅色歌曲”與“偉大建黨精神”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演唱紅色歌曲,其實也是宣傳和繼承偉大建黨精神的一種方式。這不僅對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人們的思想覺悟和價值觀的引導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