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松 徐婧文
1.桂林旅游學院教務處,廣西 桂林 541006;2.桂林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關于目前應用型本科考試中的一些主要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目前應用型本科課程考試模式過于“重學輕量”“重理論、輕實際”,偏重對學生的記憶力培養,忽視創造性養成,哪怕是在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號召下,“一門”“一科”現象也沒有得到全面的解決。
學者們認為,許多應用型本科仍然沒有摒棄以往的“應試”教學方式,大多數科目的評價都是“教材化”“唯書至上”。例如在《應用型本科經濟類課程考試改革探究》中就經濟類專業的考試題目與其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了探討,得出由于試題的內容過于老套,大多限于課本上的基礎理論與技巧,而且在考前老師們習慣于給考生劃重點、給范圍,造成了他們的死記硬背。當前本科的課程測試主要是考查學生的理論認知水平,理論題目很多,實踐題目很少,題目類型也很統一,完全不需要學生自己去摸索和思考。雖然老師與同學都清楚運用技能測驗的重要意義,但因為知識性測驗較技能測驗更易于掌握,也更易于定量,所以往往在進行試題設計時更注重學生對書中知識點的運用[1]。
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在期末考試中,而且還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開卷考試和應試作業。吉林經濟學院的金明教授指出,盡管開卷的形式比較新穎,但是它的測試也是以書籍為基礎,學員們只是顧著死記硬背,該方式并不具備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的效用[2]。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許多專業課老師在課堂上講實驗、畫實驗,而卻不會進行實踐性實驗教學,這大大降低了應用型本科的“應用”教育效果。在當前教改的聲音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本科的課程考試制度卻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外殼,這明顯違背了考試的設立初衷。
在對本科課程進行測試時,有多種測試方法可供選擇,老師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選擇適合自己教學方式的測試方法,并充分將多種測試方法結合起來,以達到最為有效的檢測效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的研究者認為,由于現行的考試體系不夠完善,或者是老師的考試觀念比較陳舊,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來探索更好的測驗方法,從而形成為以書面形式為主的測驗形式。孔繁敏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證研究》中也提出,許多老師都是以期末考試為主,而使用真正的口試、操作考試、筆試等方式進行測驗的卻不多見。王富平亦持相同看法,認為傳統的筆試在測試中雖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很難對學生的情緒、價值觀念進行有效反映,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技巧與創造力[3]。如今,多樣化的人才教育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求,使考試的方式更加趨于多樣化,教師必須在考試中充分利用考試的診斷、評價和引導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在教學評估實踐中,總結性評估往往發生在教學活動完成之后,無法對教學過程進行直接的反饋和最優的改良;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學生的反饋信息來調節、控制和優化教學方式和教學的總體進程,使其更適應于達成教育目標。然而,當前我國高校評估工作中,“一考終分”和“唯分數論”是高校評估工作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許多專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專家認為,目前的績效評估方法已經落伍,并且已經成為制約專業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因為80%的課程都是通過期末考試來完成測驗的,而且這些期末考試是以書面和閉卷為主,平時分數占比很少,這樣的測試方法既不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不能培養他們勤奮好學,而且還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壓力,導致很多學生都選擇在最后關頭臨時抱佛腳。許多院校在提高了平日得分比重后,往往因為缺少對學生學習進程的監督,導致了教師對學生日常學習表現的評價趨向于表面、隨意。林瓊慧表示,雖然平常分數占40%,但是考勤、課堂表現及課外作業評分的評分指標較為隨便,難以反映出學生日常的學業狀況[4]。陳棣沭和韓婧把中美學校的教學評價方式作了比較,生動描繪出了在學校的教學評價中,學生們的日常表現是怎樣執行的,或者是“調節器”,或者是“考勤機”[5]。實際的調查情況也表明:國內日常學習評估方式與國外的應用技能形成性評估準則存在較大差異,日常學習評估方式已經喪失了其在促進知識吸收、能力轉化、技術應用,以及糾正學習方法、實施培訓標準等方面的作用。
好的科目測試應該起到反饋作用,但當前本科的課程測試存在重成績、輕分析的缺陷。大多數的同學將一門科目的測驗視為“終點”,老師將批改和公布分數視為教學的最終階段,并且考試結束后都是直接由教務機關將考卷裝訂起來,不會再向同學們進行問題的剖析和歸納。在《加強課程考試改革服務創新人才培養》一書中,夏曉天和李文杰認為,目前各大院校對于試題的解析工作并不十分關注,而是僅僅通過卷面分的形式來進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數據分析,并沒有對試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分析,從而使其在課堂上的作用無法完全體現出來[6]。在《中美本科課程考核方法之比較分析》中,陳棣沭與韓婧提到,國內高校教師在對學生的日常功課完成情況進行“審閱”后與學生交流時,往往會有一種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一知半解的感覺,這是因為教師在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估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資料和反饋[7]。
首先,可以參考外國高校的考試方式,并根據高校的具體條件,吸取其精髓,剔除其糟粕,從而建立最優的考核方式。由于歷史、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各國之間的測驗方法也各有不同,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的高校更注重過程性測驗,其測驗目標是全面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測驗內容具有鮮明的個人主義和創造性;在教學觀念上,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個體發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多樣性。我國可借鑒外國優秀院校在考試方式上的成功做法,對我國的考試方式進行優化,從而使我國的考試方式更加科學、有效。其次,要樹立正確的考試意識,我國高等院校要確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應用教育方向,改變傳統教育方式,結合現實,革新以往的考核方式,促進本科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建立一種嶄新的考核理念和方法。最后,構建全方位的課程測試模型,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進行全面測試。教學改革已由期末考的成績轉變為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8]。
在考試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把教育經營和學習激勵相統一,如果學校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不能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就必須再進行相應的改革。例如,在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學習質量進行評估的時候,如果學校感覺到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程度還不夠,就應該把管理體制和考核機制有機聯系在一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考核方式創新、管理體制、獎勵機制,從而達到最好的評估與教學效果。
要想把“考試”作為一支“指揮棒”,教師必須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創造力。關于應用型本科的專業課程考試制度的改革,學術界作了很多探討。
若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對書本知識的教學,過分強調學生的聽覺、視覺,不斷對他們進行機械訓練,就會抑制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教學改革需要相違背??追泵舻冉逃覍ξ覈胤礁咝_M行了調查,提出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評估觀念應轉向為“以能力為導向”的評估方式,這既是高校面向“多樣化”的培養目標,也是其面向“應用性”培養的必然要求。在應用型本科中,加強對學生對于探究性學習、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溝通與協作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些院校為增強本科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動手能力,積極探討了“以人為本”為目標的能力導向“課程評估”方式,并提出了注重以技能評估為核心的多元評估體系[9]。
高校辦學的第一要務是把各類高質量的學生送入社會的各個崗位,當前我國高校中“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創造性低”的現象十分突出。路平提出,考試要突破一門課程的限制,將多門學科相融合,讓學員能夠更好地運用所學的內容進行實踐工作。金明認為,考試時應考慮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習慣,應當重視實踐效果,將實踐成果納入畢業考核或相關學科的總成績中。
在教學目標、考核評價基本準則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指導老師要制定具體的考核評價指標,確??己斯ぷ鞯挠行鋵?。針對含有較強的理論教學能力的學科,可以采用寫論文、多考論述題、完成實驗或動手能力的綜合測驗的方式進行學科測驗,而政治理論類的課程則盡可能采用實踐操作、口試、讀書筆記、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的測評,這樣既可以緩解考生的考試壓力,又可以提升考生的整體綜合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一些專家認為,為了達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應用教育目標,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特點、學生特點、考試目標,采取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專題論文等多種考試方式,以充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運用能力,從而扭轉學生為考試而學、老師為考試而教的狀況。
通過對學生的實際測試,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掌握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一些專家認為,通過測試反饋的方式,既可以引導教師進行教學的有效變革,又可以通過測試反饋結果對其自身的發展方向進行研究,從而幫助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研究,并且老師可以根據測驗結果,對學生提供有目標的輔導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