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 影 孫 蕊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菏澤 274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高校思政教育發表重要論述。習總書記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與此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現今,在現代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影響和沖擊下,多元價值觀正在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啟迪思維的同時,也潛伏著風險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在學情方面,教學對象為醫學類專科院校的大一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興趣淡薄,對于作為公共基礎課程的英語科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平時較多關注應試考試要求的單詞和語法知識點的記憶,欠缺多元文化交流的核心素養,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對于中西方文化的思辨能力有待提高。“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傳播思想文化最有效的媒介”[3]。而大學英語作為語言類公共基礎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4],在注重學生語言習得、語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大學英語教學緊密結合起來”[5],傳遞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充分發揮育人功能。
學習強國平臺集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為一體,具有“高度權威性和公信力”[6];同時蘊含音視頻、文本、圖片資料等形式豐富的學習資源,凝聚著深厚的育人價值。譬如其中的中華文化專詞雙譯欄目,囊括哲學、歷史、文藝三大范疇在內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并提供其詞源、引例及雙語解釋;電臺聽英語-美文頻道,涵蓋了中國之治、中華文化千問、經典佳句、中外名篇、詩歌散文等多個外語學習欄目,可供學習者傳誦中外詩詞經典,在中國傳統詩詞與英文經典誦讀的碰撞中感受中西方文化交匯的魅力。另有國際頻道“學習世界”欄目,帶領讀者用中英雙語讀中國、看世界;用典頻道“學習詞典”欄目,聚焦時事熱點,收錄了近五年的熱門英文詞匯表達;“傳播中國”頻道下設五個全英文欄目,分別從“時政、生活、文化、體育、自然”五大領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中,“學習強國平臺內容更新快,時效性強”[7],可以滿足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
學習強國平臺匯聚海量的學習資源,提供讀文章、聽音頻、看視頻等多種學習渠道,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也有助于教師開拓思路、開發優質教學素材,建設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進一步實現教學材料與思政元素的相輔相成。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教學材料多集中于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在編寫宗旨、中國文化占比、道德情操關注度等環節已不能滿足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需求”。[8]因此,教師應當加強研究和創新意識,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重構,精心改進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效果。筆者依托學習強國平臺,結合教學內容選取本冊讀寫教程中的三個典型教學案例,以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為指引,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途徑,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
教學內容分析:Unit3-SectionA部分以“A Successful Career:My First Job(一份成功的事業:我的第一份工作)”為主題,講述了作者的第一份工作經歷以及帶給她的收獲和成長。本課聚焦“職場與成功”話題,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精神的內涵,思考自己的職業路徑以及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
明確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章節中與職業相關的重點單詞及短語,理解文本中涉及的相關語法知識。(2)能力目標—學生能用英語談論與職業、職場相關的話題。(3)素質目標—以職業精神這一主題為切入點,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引導學生樹立對職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奉獻精神,為將來順利步入職場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精選課程思政素材,實施教學過程:
(1)課前:利用學習通平臺將《快寫人物|雷軍:土酷男孩》《馬化騰:莫忘創業初心不太相信彎道超車》等文章發送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本課主題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課中:教師通過分享馬化騰、雷軍等人的初次工作經歷,引入本課教學內容,展開文本細讀。以此為切入口介紹職業精神的內涵,引領學生體悟“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以及“見賢思齊焉”的英文釋義和適用語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思辨活動,思考什么樣的品質是作者后來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援引學習強國平臺中的相關中華文化專詞—“敬業樂群”“飲水思源”“言必信、行必果”等,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銳意進取的職業精神,心懷感恩情懷,踐行使命擔當。
(3)課后:利用平臺,布置學生課后觀看袁隆平院士相關英文視頻—“袁隆平,畢生夢想消除饑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結合視頻內容和單元主題,感受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品質,體悟職業精神的深刻內涵。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圍繞短片內容,結合自己的專業和未來職業選擇,論述“The correct way needs to be pursued in practice,while morality requires no empty talk(道可以坐論,德不能空談)”。教師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做出評價,指出學生作品中的優缺點,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注重在評語中對學生進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教學效果及反思:本節課以“What kind of person can be regarded as successful in his/her career?(什么樣的人可以被認為是事業有成的?)”為導入來談論與職業相關的話題。本次教學設計通過導入學習強國平臺相關英文視頻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聽說水平;聚焦職業話題,引入中華文化專詞,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職業追求、職業理想,將個人的價值追求和職業選擇相結合,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將專業本領與家國情懷有機融合,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學內容分析:Unit2-SectionA部分以“Our Changing Lifestyle:Trends and Fads(我們不斷改變的生活方式:潮流與時尚)”為主題,聚焦“趨勢與潮流”話題。通過本課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時尚的本質,正確區分時尚和潮流,理性面對時尚潮流,辯證看待社會現象。
明確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章節中與時尚相關的重點單詞及短語,理解文本中涉及的相關語法知識。(2)能力目標—學生能用英語談論與潮流、時尚相關的話題。(3)素質目標—引導學生理性追求時尚,辯證看待潮流,提高審美情趣。
精選課程思政素材,實施教學過程:
(1)課前:利用學習通平臺將《從衣食住行看中國變化》《今年中國時尚消費市場總額預計將躍居全球首位》等文章發送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時尚的本質。
(2)課中:教師通過分享從衣食住行看中國變化,引入本次教學內容。展開文本細讀,引導學生區分時尚與潮流的區別。援引學習強國平臺相關英文資料,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勢”以及“謀勢而動,順勢而為”的具體含義。分享B站年度國風數據報告,帶領學生分析“China Chic(國潮)”現象,感受時尚潮流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交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思辨活動,思考文創產品中的時代內涵以及“國潮因何而生、因何而興,年輕人為何喜歡追國潮”。對學生討論情況予以點評和總結,“國潮熱”現象不僅體現了現今國潮產品實用性和美感的統一,也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承載了人們對于自身中華民族身份的深刻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切熱愛。融入思政教育,鼓勵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3)課后:讓學生自主學習強國平臺文章“Is rising рoрularitу of Нan-stуle clothes a welcome trend?(漢服的日益流行是一種可喜的趨勢嗎?)”并觀看漢服相關英文視頻,感受被賦予現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時尚,思考漢服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結合視頻內容,寫一篇以此為主題的議論文,論述What Chinese Hanfu clothing system is all about(漢服服裝體系文化)。
教學效果及反思:本次設計通過導入學習強國平臺相關英文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聚焦“趨勢與潮流”話題,創設有效情境,幫助學生補充國潮相關文化知識—近年來,“國潮”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與追捧,“它不僅是國貨之潮,更是國力之潮、國運之潮”。“國潮消費熱”集中體現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日益強盛的國家實力和繼往開來的青年力量。通過本課學習,號召學生提高中西文化思辨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教學內容分析:Unit1-SectionA部分以“The First McDonald's Restaurant(第一家麥當勞餐廳)”為主題,聚焦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學習課文《第一家麥當勞餐廳》,讓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文化觀。
明確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章節中與文化象征相關的重點單詞及短語,理解文本中涉及的相關語法知識。(2)能力目標—學生能用英語談論與文化象征、文化傳承相關的話題。(3)素質目標—聚焦中外文化象征,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精選課程思政素材,實施教學過程:
(1)課前:利用學習通平臺將《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之文物保護》《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之職業傳承》等系列音頻發送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本課主題。
(2)課中:教師通過分享麥當勞英文視頻《藏在水墨動畫里的漢堡》,引入本次教學內容,展開文本細讀。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思辨活動,思考歷史遺跡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教師對學生討論情況予以點評和總結,引入學習強國平臺中的相關資料,帶領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如長城、京劇、黃河、漢字、花木蘭等。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通過援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鼓勵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樹立歷史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自覺,接續歷史,傳承文脈。
(3)課后:利用平臺,讓學生課后觀看稻香村相關英文視頻—“北京稻香村是傳統手工技藝與中華美食文化的完美融合。多年來,以稻香村為代表的中華老字號堅守初心,與時俱進,詮釋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結合視頻內容,聯系一些眾所周知的老字號品牌,寫一篇以此為主題的議論文,論述“Why the time-honored brands are still popular toady(為什么歷史悠久的品牌今天仍然受歡迎)”。教師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做出評價,并鼓勵學生展開互評。
教學效果及反思:本節課通過談論“The Chinese Specialty in the McDonald's Menu(麥當勞菜單里的中國特色)”來導入與文化象征相關的話題。本次教學設計通過引入學習強國平臺相關英文視頻、文本,聚焦中華文化符號,幫助學生補充、積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帶領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中華文化精髓,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了語言與育人的有機融合。
學習強國平臺的搭建和推廣,為課程教學和思政育人的有效結合提供了思路指引。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要強化育人意識,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發揮利用好學習強國平臺融媒體的優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緊密結合教學材料,促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進一步思考、探索學習強國平臺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路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持續應用到課程思政實踐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