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郭愛英 熊曉云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1985年建議剖宮產率不應超過15%,保持在5%~15%是最合適的[1]。在2000年,美國和英國的剖宮產率超過了20%,而中國2018年的剖宮產率竟高達36.7%[2]。接受剖宮產手術的孕婦越多,產婦術后的疼痛問題就越不容忽視。CHAN等[3]研究表明,約21%的產婦在剖宮產術后發生了中重度急性疼痛。更有研究表明,在術后接受經靜脈自控藥物鎮痛治療的情況下,仍有10.9%的產婦在術后24 h內經歷劇痛[4]。急性疼痛如果控制不及時或控制不佳,可轉為慢性疼痛并可持續長達數十年之久,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近年來,生物反饋電刺激在疼痛方面有較多研究,且效果較好。但對剖宮產術后鎮痛輔助治療鮮有研究,僅在產后康復及泌乳上有研究提示其具有較好效果[5]。該研究旨在觀察生物反饋電刺激對剖宮產后產婦鎮痛效果及對產后出血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剖宮產術后輔助鎮痛提供新思路。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5月—10月在南昌市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進行剖宮產術且術后符合條件的產婦141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72例,觀察組69例。研究過程中對照組有1例因術后大量出血進行搶救而被剔除,故對照組最終納入71例。共有140例產婦完成了干預和隨訪。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該研究已獲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2)醫研倫審第(58)號]。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的產婦;②年齡20~40歲;③術后使用靜脈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④產后母嬰同室;⑤術后住院天數≥4 d;⑥術前1個月內均未使用鎮痛藥物;⑦自愿參加該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或智力與交流障礙者;②合并其他軀體疾病所致的繼發性疼痛產婦;③患有癲癇或體內安裝有心臟起搏器者;④治療部位皮膚有傷口或瘢痕者。
1.3 剔除標準①干預過程中因病情變化需要搶救或使用止痛或鎮靜劑者;②未按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或中途要求退出者。
1.4 方法對照組產婦術后使用經靜脈自控鎮痛(PCIA)技術,PCIA配方為舒芬太尼5 μg/kg(廠家:宜昌人福藥業,規格1 ml∶50 μg,國藥準字 H20054171)加托烷司瓊5 mg(廠家:瑞陽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 mg∶1瓶,國藥準字 H20060460)加地佐辛注射液5 mg(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規格1 ml∶5 mg,國藥準字 H20080329),用0.9%氯化鈉注射液釋至100 ml,用首次劑量+持續劑量泵入模式。首次負荷量5 ml,背景劑量3 ml/h,單次按壓劑量:1 ml/次,鎖定時間15 min。根據鎮痛效果調節藥物用量,并指導產婦在疼痛難忍時手動按壓鎮痛泵開始按鈕追加藥物進行鎮痛。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采用便攜式生物刺激反饋儀mld-M4R型(南京麥瀾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具體步驟如下:①在主機的通道導線上連接理療電極,理療電極自身具備粘性,可直接固定于產婦皮膚。②打開電源開關,輸入產婦信息,選擇A通道:經皮鎮痛電刺激,氣海俞的電極片1、2位置在腰部L3脊柱左右棘突下旁開1.5寸;大腸俞的電極片4、5在L4脊柱左右棘突下旁開1.5寸。用清水清潔選取部位皮膚,待干后,按儀器圖示將一次性理療電極片緊貼在治療部位,電極粘貼過程中要求平整且緊密,否則可能因接觸不均勻導致尖端放電,引起皮膚灼痛,影響療效。③調節電流強度,由低到高,以產婦舒服可耐受為止,治療頻率3次/d、每次30 min,2次治療間隔在6~8 h,療程共4 d。④當治療時間減少為0 min,治療自動結束。⑤治療結束后關閉儀器,揭下電極片,確認產婦無皮膚損傷等不適。參加本研究的所有產婦均采用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作為共性治療。術后常規護理由產科病房有豐富經驗的責任護士負責。
1.5 觀察指標①疼痛:術后由責任護士評估2組患者在術后返回病房時及回病房后4、8、24、48、72 h共6個時間節點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②鎮痛藥物用量:用初始藥物容量減去撤泵時的余量,記錄其差值。③鎮痛泵按壓次數:在撤泵時提取電子鎮痛泵上的記錄數據。④下床活動情況:分別記錄術后24 h內下床活動次數、首次下床時長。⑤術后24 h出血量:利用稱重法計算產后出血[(敷料濕重-敷料干重)/1.05]。
1.6 療效評定標準疼痛:采用VAS進行評估,長線的最左端表示沒有任何痛感,長線的最右端表示劇烈的疼痛感,長線的長度有10 cm,讓產婦根據個人的疼痛感來進行劃線,再根據長線和產婦畫的交叉的位置來進行判別。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2.1 VAS評分2組返回病房時VAS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在術后4 h的VAS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其余4個時間點,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2 鎮痛藥物使用情況觀察組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鎮痛藥物剩余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觀察組自主追加鎮痛藥物更少。見表3。

表3 2組患者鎮痛泵按壓次數 鎮痛藥物剩余量比較 (例,
2.3 術后活動狀態觀察組首次下床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長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術后24 h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 首次下床活動時長 術后24 h產后出血比較 (例,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PCIA組的鎮痛效果呈現階段性效應,與治療次數相關。在術后的24 h內,2組在術后4 h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了2次以上的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后,發現術后24 h至術后的72 h,觀察組的鎮痛效果均優于對照組。Li等[6]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對67例產后2個月腰痛的產婦進行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每周1次,一共治療4次,結果顯示經皮神經電刺激對腰痛無明顯改善,可能與治療時間短、治療頻率低有關,并提出需要增加干預次數。Wang等[7]將產后3個月腰椎骨盆疼痛的婦女納入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干預組使用盆底肌訓練聯合椎旁肌神經肌肉電刺激進行了12周治療,最后雖然干預組的疼痛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但對照組的疼痛相比治療前也有明顯改善,表示使用電刺激輔助治療可以改善產后腰盆疼痛。
此研究中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PCIA組的患者在鎮痛藥物使用量和術后24 h內對鎮痛藥物自主追加的次數上明顯少于單獨使用PCIA的患者。且在剖宮產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早于單獨使用PCIA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長也比對照組長,表明觀察組在生物反饋電刺激輔助鎮痛模式下可更早恢復體力。這與Usichenko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聯合療法可以減輕剖宮產術后患者疼痛并加速下床活動且安全有效。該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24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子宮收縮不良是導致產后出血的直接因素也是引起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章青英[9]提出,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促進產婦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一定程度上刺激盆底肌功能恢復,增強其收縮功能,進而促進子宮正常收縮,改善產婦子宮復舊情況,減少產后出血量,有利于子宮盡快排出惡露。另外,有研究顯示,鎮痛藥物會影響子宮收縮,需要增加縮宮素的使用來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10]。此研究的干預方法減少了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所以可能在減少產后出血量方面產生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研究并未觀察聯合療法對產婦術后睡眠及泌乳的影響,可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