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再次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從當前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長遠的新增動力布局來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正迎來新一輪機遇。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近期,《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等多部門密集發布重要措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智慧能投(碳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曾佳對本報記者表示,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業態。
曾佳認為,新質生產力首先指明了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布局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向,投資目標更加明確和具體。同時,相關支持政策將陸續出臺,并不斷完善,打造創新生態,優化相關產業投資環境,以進一步引導更多資金流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此外,新質生產力將催生一批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原創成果、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新興未來產業集群,催生更多的投資機會。
今年前三季度,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良好。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1.3%、11.8%。
上半年主要關注軍工、芯片等領域項目投資的梅花創投董事總經理談文舒,對于今年前三季度的產業投資給出了兩個關鍵詞——聚焦、務實。他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的融資感覺比較困難,但是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開始關注新興產業相關領域,比如梅花創投聚焦解決“卡脖子”技術的相關項目,更好地推進產業的科技升級。此外,投資更加務實,投資機構希望被投企業不僅科技好、產品好,還要有訂單,更加看重企業的“自造血”能力。
將創新作為關鍵要素,是擺脫依靠傳統資源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舊方式、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題中之義,也是產業投資發展的“助推器”。
為提升中醫藥研發制造水平,新里程健康集團旗下甘肅省康縣獨一味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獨一味”)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公司技改項目。今年4月12日,獨一味與甘肅省康縣人民政府簽署了投資協議書,項目主要包括獨一味原生產廠房、生產設施、設備等進行GMP技術改造,以及中成藥提取、制劑及日化生產的廠房、設施、設備、質檢、辦公及其他配套工程。
推動鏈式思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是新里程健康集團的發展方向之一。據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以獨一味為依托,新里程健康集團著力打造“醫藥+消費”產業。充分利用甘肅優質的中藥資源,加大資金資源投入和行業企業整合,持續做大做強中醫藥板塊。
吸引產業龍頭企業、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賽道成為近期地方政策舉措的重要發力點。四川省成都市正在構建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梯度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徽省合肥市通過招引頭部企業、推動產業融合對接、開放應用場景等措施,讓這個曾經以家電、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為主導的城市,一躍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6.2%的產業之城;湖北省武漢市三季度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投資額占比超七成,光電子、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項目凸顯產業能級躍升。
當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成為今年新興產業的投資熱點和重點。
梳理前三季度的投資亮點,央企表現亮眼,持續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1~8月份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超8400億元,同比增長約30%,有力推動產業升級,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顯示,3年來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年均投資增速超過20%。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既代表了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方向,也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用9個月時間,成功落地5個全國首單碳金融創新產品,融資規模超10億元;國家開發投資集團目前并購和培育了一批戰略性新興企業,擁有專精特新企業28家,形成了一批自主研發國內領先的技術成果;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積極籌設千億元規模的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將在年內完成籌設和啟動運營……轉型、投入、創新、協同共同支撐央企探索出一條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發展方向,曾佳告訴記者,數字經濟為傳統產業實現生產、管理、營銷等各個環節數字化升級,正在成為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同時,智能制造業不斷推進數實融合。此外,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產業發展迅速,產能不斷擴大;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相關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將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帶來更廣闊發展空間,推動相關產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