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教學中,讀寫能力作為學生素養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培養不僅關乎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更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探索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式讀寫結合
主題式讀寫結合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題,通過精心挑選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和理解該主題的內涵與外延。
以“自然之美”主題為例,首先篩選出一系列描繪自然景致的優秀文章,如《桂林山水》等,這些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感悟,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與細膩,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然美景的大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被文字所描繪的景象所吸引,更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這種情感的共鳴,能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記錄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隨后,引導學生圍繞“自然之美”主題進行寫作練習,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生活觀察,運用所學的語言表達技巧和寫作方法,嘗試描繪自己眼中的自然美景。無論是壯麗的山川湖海、細膩的花草樹木,還是晨曦暮靄中的一抹溫柔,都是學生筆下生動的素材。通過這樣的寫作練習,學生不僅能鞏固閱讀所得,更能在實踐中鍛煉寫作能力,實現讀寫內容的有機銜接和相互促進。
仿寫與創寫結合
仿寫是學習的起點。經典段落或篇章,以其獨特的結構布局、精妙的語言表達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而著稱。在仿寫練習中,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范文的結構特點,如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句式的變換、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讓學生深刻理解其語言魅力所在。隨后,學生嘗試模仿這些范文進行寫作,通過實踐來掌握和運用這些語言技巧。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更能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
仿寫并非目的,而是通向創寫的橋梁。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仿寫技巧后,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過渡到創寫階段。創寫要求學生在保持語言規范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勇于突破原有的框架和束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具有個性和新意的作品。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在仿寫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嘗試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獨特視角和感受。
通過仿寫與創寫的結合,學生不僅能在模仿中學習和掌握語言技巧,更能在創新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讀寫互促,以讀促寫
“讀寫互促,以讀促寫”是一種深度融合閱讀與寫作的教學理念,它強調了閱讀在寫作學習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促進作用。這一理念認為,閱讀不僅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更是提升寫作能力的關鍵。
首先,閱讀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文本,包括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科普文章等。這些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觀點見解以及生動的語言表達,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創作素材。通過閱讀,學生可積累大量的詞匯、句式和表達方式,為寫作打下基礎。
其次,閱讀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寫作技巧。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文章具有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方式,如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深刻的議論等。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重點關注這些寫作特點,通過分析和講解,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技巧。學生在模仿和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將這些技巧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提高寫作的質量和水平。
最后,閱讀能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和創作欲望。閱讀是一種情感共鳴和思想碰撞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達和思想觀點,從而產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這些思考和感悟將成為學生寫作的源泉和動力,促使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轉化為文字表達出來。因此,閱讀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創造力。
情景模擬,實踐應用
情景模擬在讀寫教學中的運用,是深度整合理論與實踐的典范。它精心構建了一系列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與興趣愛好的具體場景,如模擬跨文化的書信交流,讓學生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傳遞與禮儀規范;模擬新聞編輯室環境,讓學生化身為小記者,撰寫關于校園活動、社會熱點的新聞報道,鍛煉其信息篩選、整合與客觀表達的能力;更有創意故事創作環節,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編織屬于自己的奇幻世界。這一過程不僅考驗了學生的構思與組織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通過這些高度互動與個性化的模擬情境,學生得以在“做中學”。
將讀寫技能融入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不僅提升了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流暢度,更能讓學生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與意義。
評價反饋,持續改進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是確保教學質量與學生持續進步的關鍵。這一體系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旨在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讀寫能力。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讀寫活動中的參與度、思維過程、努力程度及合作能力等,通過課堂觀察、小組討論、作業反饋等方式收集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遇到的困難。
結果性評價側重于對學生最終讀寫成果的評估,如作文質量、閱讀理解能力等,通過考試、作品展示等形式進行。
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既能反映學生的即時學習成效,又能揭示其長期發展潛力。教師通過及時反饋機制,可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與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建議,幫助學生明確改進方向。多元化評價體系與及時反饋機制共同構成了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持續提升的有效保障。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和互動性,能將復雜的語法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降低學習難度。此外,電子圖書以其便捷性、可搜索性和豐富性,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閱讀材料,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深化理解。在線詞典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得力助手,隨時解答他們在閱讀或寫作中遇到的詞匯問題。
在語用教學方面,信息技術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模擬交際情境,學生可身臨其境地體驗語言在交際中的應用,從而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得體性。同時,線上社交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寫作成果的機會,他們可在這里分享心得、交流經驗,接受來自同學和老師的反饋。這種互動形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促進了他們寫作能力的持續提升。這種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讀寫教學的持續改進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旨在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未來,教師應繼續探索和實踐,優化教學策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