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興 付文青 劉志健
摘 要:本文選取黃河流域經濟帶7大城市群為研究區域,著眼于數字經濟的經濟效應特點,建構多維度黃河流域經濟帶數字經濟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對黃河流域7大城市群的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指標賦權測度,通過建立計量模型,探討數字經濟在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結果表明,數字經濟在促進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本文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黃河流域經濟帶;數字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數字化;城市群;生態保護;技術創新
本文索引:黃振興,付文青,劉志健.<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3):-049.
中圖分類號:F061.5;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2(a)--04
2022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會議上指出,建設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發展是關鍵。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帶,推動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重點探討的問題。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然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2021年12月,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壯大數字經濟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數字經濟對黃河流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能為建設“數字中國”的大數據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數字經濟為黃河流域人民的幸福生活、產業數字化轉型、現代化建設帶來新機遇。探索數字經濟對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有助于黃河流域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目前,黃河流域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如下:(1)現有研究多集中在生態環境規制、資源稟賦等維度,而對兩者的研究相對較少。(2)現有研究更多通過理論層面對其影響機制和發展現狀進行探討。(3)現有關于其定量分析研究中多集中于發展程度較高的經濟圈、城市群、東部沿海省市及長江流域經濟帶,但是對于黃河流域沿線7大城市群的數字經濟和高質量發展關系的定量研究較少?;诖耍疚膶S河流域沿線蘭州、白銀、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等33個城市組成的7大城市群的數字經濟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展開研究,為新時期黃河流域數字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1 黃河流域經濟帶數字經濟指標體系建構及分析
本文借鑒王彥杰等(2023)、陳凱旋(2022)、高曉珂(2023)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構建了以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環境、數字產業發展為核心維度的黃河流域城市群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選取2013—2021年的鄭州、開封、洛陽、新鄉、焦作、泰安、濟南、淄博等黃河流域沿線33個城市的指標數據,并將測算出的近九年的數字經濟綜合指數繪制成圖1。7大城市群分別是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呼包鄂渝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
黃河流域經濟帶7大城市群及其各城市的數字經濟綜合指數逐年提高,2021年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中原城市群鄭州、呼包鄂渝城市群包頭的數字經濟綜合指數排名靠前。山東半島城市群在數字經濟指數增長速度上表現得尤為亮眼(綜合指數7.77),2021年較2013年增長約1.39倍。
2 黃河流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建構及分析
本文參考陸欣童(2022)、鈔小靜等(2023)的研究,構建經濟增長結構、經濟運行穩定、經濟增長效率和成果四個維度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標體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進行剖析,并將測算出的近九年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繪制成圖2。
位于黃河下游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相比其他城市群發展較高,但流域內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中原城市群的鄭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增長較為強勢,其2021年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較2013年增長12倍。河南長期堅持創新驅動、科教興國、人才強省等“十大戰略”,已形成強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加之近年來出臺多種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內外優質高水平人才,為鄭州的發展聚集人才優勢,造就了其經濟高質量發展較高的水平。山東半島城市群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其他城市群較好。地處黃河上中游城市群綜合指數增長相對緩慢,黃河流域內東、西部城市群之間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差異,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明顯。
3 數字經濟對黃河流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3.1 實證結果分析
Hit=c0+cDit+CiControlit+μi+ζit(1)
其中,Dit和Hit分別表示第i個城市在時間t的數字經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水平;Controlit表示控制變量合集,分別為人力資本水平(capl)、人口規模(rp)、技術創新(tec)、城鄉協調度(coord);μi表示城市固定效應;ζit表示隨機擾動項。被解釋變量(Hit)與核心解釋變量(Dit)用測算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和數字經濟綜合指數來代替??刂谱兞浚喝肆Y本水平(capl)用普通高等院校學生數占總人口的比重代表;人口規模(rp)用常住人口的對數表示;技術創新(tec)用人均R&D經費內部支出的對數表示;城鄉協調度(coord)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表示。
基于2013—2021年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表1列(1)中,D的估計系數是0.297,系數為正值,說明數字經濟在促進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表1列(2)-(5)中,為緩解模型(1)的偏差作逐步回歸分析,可見數字經濟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其回歸系數仍為正,且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可確認以上的結論比較可靠穩定,無較大波動,此模型相對穩定,效果較好。
表1列(4)中,數字經濟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值,若數字經濟水平提升一個百分點,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就提升15.2%,證實在現階段發展中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較大推力和重要意義。在控制變量中,人力資本水平、人口規模、技術創新的系數分別為0.009、0.289、0.008,至少在5%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此可知,一是人力資本水平要提升一個百分點,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要提升0.9%;人口規模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28.9%。數字時代的發展將人才需求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人才是第一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黃河流域經濟帶這塊聚集了全國23.31%人口的土地上,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將“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轉型的重要力量。二是技術創新在5%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可能是因為黃河流域的數字經濟發展起步較晚。黃河流域數字經濟發展相對較晚,本文此前論述數字經濟具有“高融合性、大創新性、強顛覆性”,其特性能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城鄉協調度的系數為正,但并不顯著,與實際情況不符,可能是利用SPSS軟件的線性插值法補齊7大城市群個別缺失數據所導致的偏差。7大城市群分布于黃河流域經濟帶沿線,地理位置分布格局造就了城市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踐行實現五大發展理念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城鄉人均收入之比越大,代表城鄉發展差距越大,因此弱化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3.2 穩健性檢驗
數字經濟對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這一結果可能存在內生性偏誤。原因是:(1)高質量發展內涵豐富,影響其發展水平的因素較多,雖然已對一些變量進行了控制,但對于一些潛在因素無法進行合理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遺漏變量。(2)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又會反作用于數字經濟的發展,因此,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綜上,為解決內生性問題,本文借鑒趙濤等的做法,選取將核心解釋變量(D)的滯后一項作為工具變量,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檢驗重新進行估計。如表2所示,核心解釋變量系數的符號和顯著性與前文結果保持一致,相關的統計結果顯示,工具變量不可識別與弱工具變量的問題均不存在,說明本文的結果具有很好的穩健性。
4 政策建議
4.1 優化數字產業活力,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
數字經濟和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較快的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要加快5G網絡基站鋪設,全面激發城市群內數字產業提質增速的活力。注重上、中、下游的協同發展,上游地區要堅持綠色創新來發展數字經濟,如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等城市群在發展生態文旅時,將旅游資源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中游地區要堅持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均衡發展,促進生產方式向綠色化轉型升級;下游地區應充分發揮在技術水平等方面良好的數字規模經濟優勢,形成二三產業互促互進、協同發展的格局,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
4.2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科學技術創新能力
人才、創新是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要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山東、河南、陜西的高校學生人數居多,要積極加強校企合作,將專業人才輸送到數字產業,培育數字經濟人才;鼓勵建立研發中心,加大對科研工作、技術創新人員的補貼。黃河流域聚集著我國30%以上的人口,將黃河流域的“人口資源”培育為“人才優勢”是黃河流域在未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4.3 推進城市群引領作用,助力高質量發展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濟南、中原城市群的鄭州、呼包鄂渝城市群的包頭等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要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培育本城市群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加強與其他城市的數字產業發展聯系,實現技術創新共享,助力上游城市打造本城市群的代表性數字企業,以國內大循環實現黃河流域城市的協同聯動發展,探索區域發展定位與培養數字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3):5-18.
王彥杰,高啟杰,楊瑞.我國數字經濟產業集聚測度及時空演化特征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3,42(2):134-145.
陳凱旋.中國省域數字經濟發展評價、地區差異及驅動因素分析[J].華北金融,2022(1):52-61.
高曉珂.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23(1):19-23+39.
陸欣童.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J].統計理論與實踐,2022(10):9-14.
鈔小靜,廉園梅,沈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差異與收斂特征研究:基于“條件—過程—結果”的三維測度[J].財經問題研究,2023(3):3-21.